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是杜駿飛等編著的書。傳播學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社會科學,學科交叉性使它與新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也包括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傳播學研究,注定要與人類社會實踐緊密相連。

基本介紹

  • 書名: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頁數:377頁
  • 開本:16
  • 品牌:浙江大學出版社
  • 作者:杜駿飛 周海燕
  • 出版日期:2009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806711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

內容簡介

《公開時刻: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是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圖書目錄

導論
導論一 通往公開之路——汶川地震的傳播學遺產
導論二 汶川地震的新聞學啟示錄
導論三 新聞權力的起與止——汶川地震災難報導的幾個倫理學思考
第一單元 傳者分析
研究一 從汶川地震看政府、媒介和客群:互動和平衡
研究二 新聞從業者:專業主義考量
研究三 記者:倫理學反思
研究四 網路公民新聞的實踐及反思

第二單元 內容分析
研究一 “政府形象”的新聞建構
研究二 企業形象的傳播學分析
研究三 非政府組織形象的媒體呈現
研究四 公眾人物形象的多個案觀察
研究五 汶川地震中的公民形象——對中國內地主流報紙的內容分析

第三單元 媒介分析
研究一 極限條件下的媒介競爭法則
研究二 深度與理性:報紙的獨特表現
研究三 聲音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廣播議程分析
研究四 記錄汶川:電視媒體的核心地位
研究五 新興的主流:解讀地震中的網路媒體
研究六 被釋放的傳播力:手機媒體的影響力

第四單元 客群與效果分析
研究一 網路良民與網路暴民:網路參與者的群體呈現
研究二媒介素養的多維審視
研究三汶川地震中的社會行動力研究

第五單元 傳播環境與傳播控制分析
研究一 汶川地震中的信息公開及其動力機制
研究二汶川地震中謠言的傳播與控制
研究三國際報導中中國形象的“全景掃描”

第六單元 專題研究
專題一傳播秩序的反思
專題二 公民社會的闡釋
專題三 政治冬粉與公民文化:汶川地震中政治冬粉現象研究
專題四 媒體中的知識分子話語——以《南方周末》和《FT中文網》為例
餘論 關於汶川地震與中國社會進步的若干思考
附錄 汶川地震大事記
後記

後記

傳播學是20世紀出現的一門新興的社會科學,學科交叉性使它與新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諸多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傳播學的研究對象,也包括了人類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傳播學研究,注定要與人類社會實踐緊密相連。
自然科學研究大多通過實驗測量來取得一手數據資料,而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科學”二字,卻並非等同於於自然科學。從方法來說,包括可控制的精確實驗、大樣本調查等典型的實證研究,一方面仍與自然科學的“科學”有所距離,另一方面,其本身亦有諸多這樣那樣的限制及不足。加之,基於現實事件的本土化意義上的中國傳播學研究,也斷然不是純理論研究及引進研究所能替代的。於是,翔實地蒐集既有事實,完整而深入地探析材料與主題,以個案研究來探討事物與事件的機理,就成為我們做具有創新性、探索性、有效性的研究的重要選擇。
近年來,中國大事不斷,從SARS橫行到南方雪災,從3·14事件到奧運舉辦等,無一不涉及信息傳播。回溯這一連串事件,傳播學角度的剖析和探究未曾止步。SARS事件反思推動了政府信息公開,3·14事件探究則重提新聞真實和國際傳播……以往的經驗證明,重大媒介案例研究對於傳播理論和實踐的推動作用明顯。但,顯而易見的是,對重要媒介事件的關懷、對重大媒介案例的系統深刻的研究,學術界仍較為缺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