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方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山東省蒙陰縣
-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
- 職業:軍人
- 畢業院校: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先後創造性提出新政治觀、中國精神、軍人核心價值觀、政治作戰等
- 代表作品:《大思想》《大戰略》
個人簡介,成長經歷,相關報導,人生理念,個人成就,職業生涯,演講案例,演講,
個人簡介
公方彬,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80年入伍,1987年西安政治學院畢業後調入軍事科學院,曾任軍事科學院軍隊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長、正師職研究員。2008年調入國防大學。
3次參加邊境作戰,榮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84年被廣州軍區授予“模範思想工作骨幹”榮譽稱號,獲二級英雄模範獎章,1999年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4年榮獲“全國扶貧開發先進個人”。
曾擔任過第十屆全國青聯常委、社會科學委員會主任。是中國青少年預防犯罪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計畫專家指導委員會成員、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特約評論員、全軍統評系列高級專業技術資格評審專家、國防大學傑出中青年專家,入選全軍首批創新型人才。擔任了人民大學、中國延安幹部學院等數十家院校、科研單位的客座教授、顧問。
公方彬的人生理念是:“做真的探索者、善的實踐者、美的傳播者”。
關於真的探索。他主持或參與完成國家、軍委總部賦予的研究課題90餘項,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在內的9部法規。上報中央和軍委總部研究報告、內參105份(項)。部分為中央主要領導批示,進入決策。出版《大思想》、《大戰略》、《覺悟中國》、《決策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國》、《政治中國》、《瓶頸中國》等著作32部(套)。發表《新政治觀:創新點與突破口》等論文300餘篇,個人著述600餘萬字。其中28項獲得各種獎勵。創造性地提出了:新政治觀、中國精神、國家與軍隊的核心價值觀、政治作戰……,這些首創性思想理論觀點、概念、提法因為得到充分論證,而進入國家和軍隊的政治建設與話語系統。
關於善的實踐。自1982年開始資助貧困地區的學生讀書至2016年底,已經拿出200萬元的稿酬、課酬,資助11個省區的800多名貧困生讀書,其中近500名考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有的已經當了教授,成為國家級重點培養科技人才。
關於美的傳播。30多年來,圍繞黨的建設、核心價值觀、中國崛起的路徑和突破口、人生修養等命題,在國家機關、高校、部隊演講作報告,直接聽眾逾百萬人次。作為中宣部和軍隊認定的專家,大量接受媒體訪談,傳播正確思想和正能量,得到廣泛好評。
入選:
半 月 談 1984年“十名優秀子弟兵”
人 民 網 2012年度“最受歡迎十大訪談嘉賓”
人民論壇 2013年度“十大思想人物”
人 民 網 2013年度“最受歡迎十大訪談嘉賓”
新 浪 網 2013年度“最有價值十大專欄作家”
北 京 市 2015年度“十大理論宣講名師”
北京晚報 2016年度“十大年度人物”
成長經歷
1999年3月1日,“公方彬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暨表彰大會”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剛落成的大禮堂里召開。會上,院領導宣布了軍事科學院黨委給公方彬同志記一等功的通令。這是公方彬第二次榮立一等功。像他這樣榮立過兩次一等功的軍人,極為罕見。1984年,他還是個22歲的戰士時,就因對基層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突出貢獻被廣州軍區授予“模範思想工作骨幹”榮譽稱號,並榮立一等功。1962年,公方彬出生於沂蒙山區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父親公財東十八歲時還不會寫自己名字,憑著一股狠勁和聰明勁,硬是靠自學做了鄉村教師,又做了鄉村醫生。公方彬的母親同許多農村婦女一樣大字不識,但勤勞能幹,樂於助人,鄰居有什麼難處,她總願意幫助。
十六歲時,他高中畢業了。在老師的大力舉薦下,來到家鄉管理區做了文書。
文書是一項令人羨慕的工作。因為它有可能使一個農村青年走上“吃公家飯”的陽關大道。在70年代末的山村農民眼裡,那無疑是最有出息的了。公方彬幹得挺順利,可沒多久,情況就變了。不知為什麼,公方彬的直接領導對他越來越嚴厲。公方彬走路快了,說“不穩重”,走路慢了,說“不抓緊”,公方彬在廣播站和報紙上發表文章,本該是件讓長輩高興的事,可這位領導卻狠批他“驕傲”,當眾數落他,後來竟發展到一些與這位領導有關係的人,也可以任意指著公方彬的鼻子呵斥。
文書工作被他人取代了。公方彬被分到採石場搬石頭,又被分配去餵長毛兔,最後被分配到學校建築工地守夜。工地本是塊墳地,到那種陰森森的地方做賊的人也不會多。
1980年底,公方彬離開了沂蒙山區那塊生他養他的土地,到廣西柳州地區炮兵部隊當了一名炮兵。
公方彬入伍之時,正是南方邊境戰事頻繁之日。從1981年至1985年,公方彬隨部隊三次去邊境參戰。他對第一次參戰的情景仍記憶猶新。他入伍不到半年,父親知道他要上前線了,寫信對他說:“戰場上如果貪生怕死,就不要回來見我!”父親的話激勵著他在戰場上英勇殺敵。
公方彬入伍前崇拜托爾斯泰,並幻想當個作家,也確實在報上發表過幾篇小文章。還寫過二十多萬字的小說草稿。
相關報導
公方彬:我們需要讓靈魂跟上發展的腳步
2016年12月22日 《北京晚報》
今年是長征勝利80周年。作為國防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從事政黨政治研究的公方彬,在開展紀念活動期間,在《人民日報》海外版、《黨建》雜誌、《中國青年報》和《北京晚報》發表四篇紀念文章。他說,同一個主題能夠連續撰寫四篇文章而不雷同,正是源自於長征精神的豐富內涵。長征不僅僅在80年前有意義,更因為其極強的現實關照力,在當下的中國社會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54歲的公方彬,無論談年輕時前線作戰,或是談從事專業理論研究,還是談教導子女,都特彆強調責任和道德的擔當。他認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
抱著當英雄的心態三上戰場
公方彬出生在山東沂蒙山區。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從出生就自帶著紅色基因。公方彬家族祖輩中有一位革命戰爭年代的老英雄,這讓公方彬自小崇拜英雄,進而想成為英雄。
16歲高中畢業以後,公方彬在家鄉做著一份文書工作。後來,文書工作被別人取代,他就決定要去當兵。在邊境,公方彬3次走上戰場,每一次都是抱著要當英雄的心態上去的。“活著要當英雄,死了也一定是英雄。”公方彬回憶當年的自己。
很多年以後,當年的老領導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還說,當時新兵裡面最勇敢的就是公方彬,不怕死。公方彬說,當年他還是個文學青年,英雄主義的作品看了很多,也讓他有了更強烈的英雄情結。
34年用20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
除了想在戰場上做個轟轟烈烈的英雄,在平時,公方彬也默默地做著一些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事情。34年來,他不間斷地資助著貧困地區的學生讀書。到現在一共資助了800多名學生,資助金額近200萬元。
這些學生中,已經有500多人考上了大學,最早受助學生中已經有人成為青年科學家、教授。僅在今年,就有幾十人考上大學,其中還有兩個考上了清華大學。公方彬說,自己現在每年要拿出十幾萬元的稿費、講課費,資助120名學生讀書,靠得就是堅定的信仰信念,因此有強大的精神支撐。
至於何時會停止資助,他的回答是,要么中國再沒有貧困學生,要么自己也進入了貧困者的行列。
要求準兒媳婦追求“精神擔當”
精神的力量,也在公方彬的家庭生活中體現。去年,他的兒子帶著女朋友回家,準備結婚。上門的第一天,就在飯桌上公方彬對著當時的準兒媳說,我們這個家庭是很陽光、很溫馨、很向上,但我也得提醒你,加入這個家庭必須有擔當精神,“我們家不追求財富貴族的生活,但卻追求精神貴族的擔當。”
第一次見到兒媳婦就說出這樣的話,這讓公方彬的妻子很不滿意。但公方彬說,既然準備在思想的道路上作個“聖徒”,就必須有犧牲的準備,並且所有最親近的人也應有這樣的思想和心理準備。
跋涉思想雷區必須有犧牲精神
近年來,公方彬一直從事政黨政治的研究工作。他陸續發表了關於“新政治觀”的文章,出版了《大思想》、《大戰略》等專著。他說,自己觸及的命題,多數敏感度高、風險大,既然是在雷區跋涉,沒有犧牲精神不行。公方彬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為思想而犧牲的人,這個民族的歷史就是蒼白的,“我準備做一個為思想而犧牲的人。”公方彬的義無反顧,也獲得了妻子、兒子、兒媳的支持。
他說,這就是擔當,這就是信仰,是精神的原動力。當有一天,自己真的犧牲在思想的道路上,其實印證的就是自己的精神追求,說明作為一名理論工作者、思想者,為黨、為國家、為民族盡到了自己能夠盡到的一切。
人生理念
公方彬的人生理念和奮鬥目標是:做真的探索者,善的示範者,美的傳播者。公方彬先後獨立或參與完成了國家、軍委和總部等賦予的研究課題80餘項,出版了《困惑與選擇》、《人生的省悟》、《人世的啟悟》、《人類的頓悟》、《與青年談人生》、《與青年談成長》、《政治作戰初探》等個人著作400餘萬字,其中18項獲國家和軍隊級獎勵。公方彬在入伍24年中,拿出39萬餘元的稿費和工資,資助298名貧困地區的學生讀書,在他的物質幫助、精神激勵和思想啟迪下,已有118名考入了北京大學等高等院校,第一批受助學生中,已有人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公方彬經常通過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傳播美好的思想,同時到各地作報告,直接聽眾已達數十萬餘人次。公方彬還擔任了第十屆全國青聯常委、社科界別委員會主任委員,擔任了總參、總後、總裝、海軍、空軍、武警、公安系統等十多所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兼職教授、顧問,是團中央等九部委聘請的“中國青少年新世紀讀書計畫專家指導委員會”的成員。公方彬多年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研究,科研成果突出。努力探索新時期基層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規律,發表了許多很有價值的研究文章,並滿腔熱情地關心和幫助戰友的成長進步,成為全軍有影響的“思想工作骨幹典型”。1985年至1987年,他在西安政治學院學習期間,利用2個假期自費到52所高校和100個基層連隊進行調查,撰寫調查報告在《解放軍報》連載後,引起了反響,受到學院的表彰。
個人成就
24年進行以核心價值觀為重心的思想精神研究,是該領域研究的先行者。公方彬早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就投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許多成果被《解放軍報》等報刊發表。媒體廣泛宣傳後,他成了80年代初全軍的重大典型。90年代後,他把突破口選在人生修養上,也獲得了成功。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他的專題報告,兩家出版社出版了他報告的光碟,許多報刊發表他的研究文章。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他把核心價值觀作為研究的突破口。撰寫發表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價值觀》、《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核心價值觀》,媒體評價公方彬“首次提出並系統研究我軍的核心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後,公方彬的研究成果更是大量出現於各大媒體,並引起廣泛關注,他本人也成為該領域卓有建樹的學者。
25年執著於道德實踐,把186名貧困學生送入大學,把2個瀕臨自殺的青少年拉回生活。1982年的一天,公方彬將每月6元津貼費中積攢下的30元錢買來紙筆送到部隊駐地的國小的孩子們手裡,從此以後,他的心靈便和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系掛在一起。至2007年,共拿出53萬元,在山東、湖北、江西、西藏、等11個省市自治區,資助了438名貧困學生讀書。寄去勵志圖書500餘冊,寫信30多萬字。在公方彬物質幫助和精神激勵下,已有1名學生讀了博士,7名讀了碩士(已知),178名讀了大學。儘管科研任務繁重,他仍熱情接待每一位上門求教者,包括被廣泛宣傳的方永剛,出訪犧牲於恐怖攻擊的革命烈士張康平,當代士兵楷模向南林,全國三八紅旗手孫香萍,等等。他將1700餘冊、價值4萬餘元的圖書寄贈基層和邊防官兵。他挽救了2名瀕於自殺者。幫助3個有為青年出版著作。每次回鄉探親,都要拿錢幫助村裡的老人們。他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者。
23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傳播,公方彬的信仰信念報告使高級知識分子落淚,使大學生“心靈震顫”。公方彬的演講報告很受歡迎。2001年中央電視台7套播出他關於“人生修養”的報告,央視調查該報告收視率進入前十名。以報告為主的集子《與青年談人生》出版後,獲得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和“全國優秀青年讀物一等獎”。他到武漢大學給大學生作人生價值觀的報告,一位大學生聽後對公方彬說:“以往講信仰信念,總覺得虛無縹緲,聽了你的報告,心靈產生出震顫的感覺”。公方彬曾經為中央、國家機關的同志講課,為中央首長身邊服務的工作人員講課,為駐香港特區部隊講課,為高原、海島的官兵講課。聽他報告的人,有教授、院士,有高層領導幹部,更有大量青少年學生。最長的報告是不間斷講4個小時,聽報告人數最多的一場8000人,節奏最快的是上午在一個城市講,中午飛車到另一個城市直接進講堂。自1984年公方彬作第一場報告至今,已達千場,直接聽眾上百萬人次。同時還進行了一系列電視報告、網路視頻演講,上百次接受媒體訪談,他真正成為一個真理的傳播者。
職業生涯
1985年9月,公方彬被廣州軍區選送到西安政治學院深造。他除了認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外,還三次自費對52所高校和100個基層連隊進行了調查。他有兩個假期沒回家,連春節也和留校大學生一起度過。三次調查,總計67天,行程近萬里,先後找人談話500餘次,做調查筆記20萬字,兩次向部隊和地方發調查問卷720份,獲資料近10萬字。
他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寫出了《關於強化原則的運用與自覺性的形成》、《當代大學生眼裡的軍人》、《當代大學生心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當代大學生所理解的軍人的愛情》、《五所高校校長談教改:改革、開放、搞活》等文章,在《解放軍報》等七家報刊上發表。
25歲的公方彬,懷著對新生活的渴望,來到軍事科學院政治工作研究所任研究員。他玩命似地學習和工作,不敢有一日懈怠。他幾乎沒有輕輕鬆鬆休過一個節假日。他更加酷愛書籍。
1988年9月,公方彬結婚了。本來,與妻子商定好旅行結婚的,可到了青島,他再也玩不下去了,說什麼也要回家讀書寫文章了。善良賢淑的妻子無奈,只好隨他提前回京。妻子說:“聽說日本人有工作癖,我看你有讀書寫文章癖,三天不寫東西就像丟了魂似的。”
軍事科學院學術氣氛濃,人員層次高。公方彬在老同志的幫助關懷下,迅速成長了。他的視野大大開闊,理論研究系統了,深入了。他跳出了連隊工作的天地,將目光投向全軍;他摒棄了封閉的思想政治工作觀念,將思維拓展到社會、人生、人世、人類。
在軍事科學院十二年,公方彬寫下了200多萬字著述。他的《人生的省悟》、《人世的啟悟》、《人類的頓悟》三本著作,一改人們厭倦的老教條八股腔,以簡練的警句格言,包羅萬象的標題,記下了他長期積累的思想火花。
演講案例
回顧一下中國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先後出現過三個“萬里”為計的活動:萬里長城、萬里“絲綢之路”、萬里長征。三個“萬里”中至少有一個半與信仰信念有關,“半個”是萬里絲綢之路,也就是當年敢於過沙漠、闖戈壁、越雪山者,除了為利益而來的商隊,還有傳播佛法的僧侶,正所謂西域古道上,“絲綢西去,佛法東來。”“一個”則是萬里長征,在今天的雲南迪慶和四川甘孜州之間,有一個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這裡雪山連綿,原本屬於人跡罕至的地方,歷史上靠雙腳走過這段路程的只有兩支隊伍,一支是喇嘛教的僧侶,另一支是中國工農紅軍,兩支隊伍區別很大,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就是都在追求精神的天堂。
類似的富有說服力的事例很多。抗美援朝時期,曾發生過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一次戰役中,我志願軍一個連趁夜潛伏於敵陣地前,那夜天降大雪,氣溫驟降。天亮時,衝鋒號吹響,可是潛伏的一百多名官兵沒有一人躍起。近前一看,原來他們全都凍死了,至死仍保持著戰鬥隊形和前進的姿勢。後來,當毛主席聽了關於這件事情的匯報,當即脫帽,長久不語。毛澤東、周恩來在談到韓戰時,多次豪邁地說,敵人大炮比我們多,但士氣低,是鐵多氣少;我們大炮比敵人少,但士氣高,是鐵少氣多。日本曾經出版過一本介紹韓戰的書,其中寫道:“中國軍隊……好像對美軍熾烈的火網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過屍體前進,還有第三波和第四波。他們不怕死,堅持戰鬥到最後一個人。”可以說,整個韓戰,志願軍告訴世界的就是“鐵少氣多,氣吞山河。”是38萬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以血肉之軀鑄就了不朽的精神。今天,要保證中國共產黨這一政治集團更加強大,必須強化信仰信念,這是惟一可靠的前進道路。
政治集團是這樣,單個人莫不如此。回顧人類發展史,沒有一個帶來光明的智者不是奠基於信仰和信念。比如,古希臘時期的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這位先哲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的真諦,當面對法庭上審判自己的500名法官和陪審員時,仍然堅定地說:“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有權命令別人信仰什麼,也無權剝奪別人隨心所欲思考的權力。”“人只要具有自己的道德和信念,即使沒有朋友的贊同,沒有金錢、妻室和家庭,也會成功。”有意思的是,蘇格拉底面對的雖然是審判自己的人,但由於他發出的是真理的聲音,加之精妙絕倫的口才,致使多數陪審團成員傾向釋放他,但同時向蘇格拉底提出一個要求:只要改變以往的思想和行為,便可獲得自由。蘇格拉底不為所動,堅定地回答:“這辦不到”,“只要我的良心和我內心深處那個微弱的聲音還讓我前行,把通向理性的真正道路指給人們,我就要繼續拉住我遇見的每一個人,告訴他我的想法,絕不顧慮後果。”再看“百日維新”的六君子之一譚嗣同,他面對日本使館表示願助其出逃的承諾,慷慨陳辭:“各國變法都是流了血才成功的,中國沒有人為變法獻身,因而不發達。現在,就讓我開這個頭吧。”蘇格拉底和譚嗣同,他們的肉體不可避免下了地獄,但靈魂進了“天堂”。至於革命先軀又有多少為著信仰信念而慷慨赴死?不可勝數。
其實,從我個人的體悟中未必不得出同樣的結論。到2007年新學期止,我資助貧困地區的學生讀書已經進行了25年,共拿出51萬餘元的稿費和工資,在11個省(市)、自治區共資助了411名學生,其中已知考上大學的有148人,最早受助的同學中,有人已經在美國攻讀完博士學位,因為其在世界頂級科學雜誌《自然》上發表論文,今天還獲得了我們國家頒發的留學生獎學金。對此,有人曾問我:“你知道有人說你資助學生是沽名釣譽嗎?”我說:知道。“為什麼還去做?”我回答:既然自己不認為是沽名釣譽,幹嗎不做?“什麼時間停止資助活動?”我回答:兩個條件可以使我停止,一個是中國再沒有一個孩子因貧困而失學,另一個是我本人也進入了貧困者的行列。也就是說,這一活動將進行至我進入墳墓的那一天。“你認為這樣做別人就不再說你沽名釣譽了嗎?”我回答:仍然會有人說,但不要緊,即使置疑者,當他靜下來想一想,一個人一生都執著地進行著某一項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他人的事情,必定擁有信仰信念作支撐。這實際上也說明,即使你踐行道德,獲得的不一定是獎賞,有時可能是誤解,特殊情況下甚至是他人攻擊你的藉口。借用電影《天下無賊》主人公的一句台詞:“好人不好當!”所以說,你要做一個品德高尚、有益於社會和他人的人,沒有成熟的理念、堅定的信仰,要維持長久是很困難的。
演講
2015年6月10日下午,國家體育總局舉辦“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暨總局系統2015年第一期學習講堂,總局機關全體公務人員、直屬單位中層以上領導幹部約500人參與聽講。學習講堂特邀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以“中國崛起的瓶頸與突破”為主題,作了一場精彩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