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偏好與生俱來嗎?基於嬰幼兒的發展神經機制研究》是依託杭州師範大學,由吳燕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平偏好與生俱來嗎?基於嬰幼兒的發展神經機制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吳燕
- 依託單位:杭州師範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社會公平正義既是公民的普遍願望和共同追求,也是多學科學者共同關注的學術問題。理論和大量實證研究證實,人類具有公平偏好和不公平厭惡傾向。這種公平偏好是否與生俱來?目前學術界對此尚存在較大爭議。本項目擬採用靜息態功能(fMRI)、彌散張量成像(DTI)、3D結構像、事件相關電位(EEG/ERP)等神經科學技術,以嬰幼兒為實驗對象,進行四年期縱向腦成像研究、五個年齡段(12個月、15個月、2歲、4歲、6歲)橫斷ERP研究、以及公平偏好的發展關鍵期(1歲左右)訓練研究,從神經發展的角度,系統考察與公平偏好相關的神經活動機制,力圖揭示公平加工相關腦區在人生前四年的神經發育變化、公平偏好相關腦電成分的年齡發展模式、以及公平偏好訓練對1歲幼兒大腦可塑性的影響,以期豐富和完善有關公平加工的理論知識,為公平偏好的本質提供直接證據,深化對人本性的理解和認識,並為解釋人類社會行為和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依據。
結題摘要
本項目擬採用靜息態功能磁共振(fMRI)、任務態功能磁共振成像、3D結構像、事件相關電位(EEG/ERP)等神經科學技術,以嬰幼兒為實驗對象,進行公平偏好的縱向腦成像研究、橫斷ERP研究和關鍵期訓練研究。擬從發生髮展神經機制的角度,系統考察與公平偏好相關的神經活動機制,以期豐富和完善有關公平加工的理論知識,為公平偏好的本質提供直接證據,深化對人本性的理解和認識。但在項目實際操作中讓嬰幼兒進行功能磁共振掃描實驗存在極大障礙,因而對實驗對象和實驗內容作了相應調整。本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靜息態腦活動對不同立場公平偏好的預測作用;文化啟動對公平偏好可塑性的影響研究;以及公平偏好與第三方補償的神經機制。本項目研究一發現,個體處於旁觀者角度下對公平的敏感度最低,在犯過者視角下的公平敏感度最高,受害者視角和得利者視角居於中間。從腦成像結果來看,受害者視角對不公平的敏感度與中央旁回的局域一致性正相關;旁觀者視角與顳極正相關;得利者視角與雙側背外側前額葉正相關,與杏仁核負相關;犯過者視角與雙側眶額葉負相關,與背側紋狀體正相關。這些結果表明,公平加工與個體所持的視角和立場相關,相關聯的腦區也有所差異。研究二發現,東方文化啟動下被試對朋友提出的不公平分配方案的接受率大於陌生人;而在西方文化啟動組,這種公平決策的人際效應消失了。研究三則發現被試作為旁觀者會付出一定代價對不公平事件的受害方進行第三方補償。這些結果表明,公平加工存在著視角立場的不同,涉及到不同的神經活動。文化啟動對公平偏好具有一定的塑造性,表明公平偏好並非一成不變,易受到背景因素的調節。本項目的研究結果,不僅對公平偏好的內在機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而且對當前的經濟文化人文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