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葡萄,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公安縣的葡萄產業從1988年起步,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逐漸成為公安縣農業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致富產業。全縣葡萄種植面積以年均8000畝的速度遞增,已占湖北省葡萄種植面積的“半壁江山”,成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葡萄產區。具有顆粒大,顏色深,果粉濃,酸甜適度等特點。
2016年11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公安葡萄”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安葡萄
- 產地名稱: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
- 品質特點:粒大色深,果粉濃,酸甜適度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6年第112號
- 批准時間:2016年11月04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品種分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歷史文化,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公安葡萄95%都是藤捻葡萄,藤捻葡萄產量高,個大、汁多、皮薄、糖分足。
品種分類
公安葡萄由最初民眾自發引進的“巨峰”、“高墨”、“京亞”等單一的低產、低效品種,向“藤稔”、“夏黑”、“維多利亞”、“香妃”等極早熟、早熟,“南玉”、“紅寶石”、“紅玫瑰”等“提子”類遲熟優質、高效品種發展。品種數量由過去的2—3個發展到10—20個主推品種,形成早、中、遲相結合的品種結構。
產地環境
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地處洞庭湖平原,地勢平坦,湖泊棋布,河流縱橫,屬平原湖濱地區。地面高度一般為海拔36米左右,境內主要為平原湖區,西南部分地方為平崗和丘崗地。虎渡河自北向南穿越全境,把公安縣全縣分為虎東、虎西兩片。境內山丘分布在縣境南部,海拔高度均在100米以下。
公安的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具有霜期短、日照長、雨量充沛特點。春季冷暖多變,溫度上升快,雨量遞增;夏季炎熱潮濕,雨量不均;秋季日暖夜涼,雨量銳減;冬季寒冷乾燥,低溫少雨。熱量豐富,無霜期長,低溫凍害頻次較少,適宜於包括葡萄產業在內的多種作物生長。
歷史淵源
20世紀70年代以前,在公安縣範圍內除了家戶庭院有零星種植外,基本上沒葡萄成片種植園,當時的專家認為“黃河以南不可能種出好葡萄”。
1988年,公安縣埠河鎮天心眼村農民陳光忠從浙江省金華市引進“巨峰”、“髙妻”、“高墨”、“京亞”等10多個葡萄品種成片定植20畝地進行試種。
1990年投產,引種的巨峰和京亞表現出特有的適應性,且豐產、優質,平均畝產2000千克左右。從此,本地的葡萄開始走向市場。
到20世紀80年代末,公安縣埠河鎮葡萄種植面積發展到1000畝左右。
20世紀90年代初,浙江金華對藤稔葡萄果實膨大劑的運用,特大粒的“桌球葡萄”引起全國的關注。同時也推動了本地葡萄的發展。在公安縣埠河鎮範圍內,90年代末葡萄種植面積增加到4000餘畝。
跨入21世紀,公安縣的葡萄種植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尤其是公安縣埠河鎮,把葡萄種植作為提高經濟效益的產業進行快速發展。
2005年,公安縣埠河鎮葡萄種植面積為3萬餘畝,到2014年全鎮葡萄種植面積超過6.5萬畝。8年間葡萄種植面積擴大了2倍,每年以4000多畝的速度遞增。同時,公安縣沿國道、省道部分鄉鎮,充分發揮區位交通優勢,紛紛加快發展步伐,種植面積已達1.5萬畝。
生產情況
2011年,湖北省葡萄種植面積6.68萬畝,公安縣葡萄種植面積占全省的65.12%。
2012年,公安縣葡萄種植面積達4.35萬畝(習慣畝),其中受益面積3.93萬畝,種植農戶1萬餘戶,葡萄總產量10.56萬噸,年產值達6.5億元。
2014年,公安縣葡萄種植面積達8萬畝,其中受益面積7.2萬畝,種植戶1萬餘戶。葡萄總產達20萬噸,產值8.64億元。
2015年,公安縣葡萄種植面積達6.5萬畝,其中受益面積5.9萬畝,種植農戶1萬餘戶,年葡萄總產量9.5萬噸,年產值超5億元,產業規模穩居湖北省第一。
2016年,公安葡萄種植面積達10萬畝以上,占湖北省葡萄種植面積半壁江山,成為長江中下游最大的葡萄產區,年產量17萬噸,產值10多億元。
2017年,公安葡萄僅核心產區埠河鎮種植面積就超過7萬畝。公安縣成為湖北省乃至華中地區最大的葡萄生產縣,歷時20多年培育出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葡萄產業,贏得“中部吐魯番”的美譽。
產品榮譽
2016年11月04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公安葡萄”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公安葡萄產地範圍為湖北省荊州市公安縣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藤稔、夏黑、紅地球等。
二、立地條件
壤土或砂壤土,土層厚度≥80厘米,土壤有機質含量≥1%。pH值7.0—8.0。
三、栽植管理
1.育苗:嫁接育苗(砧木:貝達、紅富士實生苗)。
2.栽植時間:十二月底到三月中旬。
3.栽植密度:每畝栽值株數≤260株。
4.施肥:每年每畝施腐熟有機肥≥5000千克。
5.澆水:採收前20天禁止澆水。
6.果實採收:
夏黑:7月上旬至8月上旬。
藤稔:7月中旬到8月底。
紅地球:8月中旬至9月下旬採收。
7.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
顆粒大,顏色深,果粉濃,酸甜適度。
2.理化指標:
(1)藤稔:穗重≥0.5千克,可溶性固形物≥16%。
(2)夏黑:穗重≥0.5千克,可溶性固形物≥17%。
(3)紅地球:穗重≥0.7千克,可溶性固形物≥16%。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公安葡萄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公安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公安葡萄的檢測機構由湖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
歷史文化
說起“公安葡萄”這個品名,還真有段緣由。明朝晚期,公安縣長安里長安村(今孟家溪鎮三袁村)出了個袁家三兄弟——伯修袁宗道、中郎袁宏道、小修袁中道。他們聰慧過人,又好讀書,後來都先後考上了進士,並且分別在翰林院、北京吏部、南京吏部做過官,因此當地一直流傳著“一母三進士,南北兩天官”(當時朝廷吏部的官員稱作“天官”)的佳話。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中郎告別了家眷和弟弟小修,來到京城,補上了順天府教授,正式在京中居留下來。此時,伯修正以翰林院編修任東宮皇長子朱常洛(即以後的明光宗)的侍講。這年秋天,小修被荊州府以歲貢推薦入國子監(太學)進讀。這樣,三兄弟就在京都匯齊了。這就為他們兄弟提供了一個共同切磋、在文壇上大顯身手的好時機。於是,一個由他們三人發起和領導的著名文社——崇國寺葡萄社誕生了。
崇國寺,是座建於元代的寺院,位於城北,古樸幽雅,並有一塊花草茂盛的葡萄園,是三袁兄弟最愛遊玩的地方。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的一天,中郎和小修又約了伯修和四位朋友,來到這裡遊玩小飲,過了開春以來第一個快樂的日子。這年夏天某日,烈日高懸,崇國寺卻氣候宜人,特別是葡萄園裡葡萄垂天,綠草如茵,一片蔭涼,三袁兄弟偕同黃輝、方子公等七人歡聚於此,以葡萄的名義正式成立了文學社——葡萄社。葡萄社成立後不久,隊伍逐漸擴大,特別是中郎最好的朋友江盈科(進士),這時也來到了京城,為葡萄社增加了一名熱心而得力的骨幹。葡萄社的成立象徵著“公安派”的隊伍形成,這葡萄社中的社友日後都成了“公安派”的骨幹。“公安派”在晚明文壇以其“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和創作實踐成為一個革新創造、引領時代的文學流派。因此,是“葡萄社”與“公安派”結了緣。
現代,公安縣葡萄產業興起,又前緣再續,把“公安”與“葡萄”緊緊連在一起。順理成章地打出了“公安葡萄”這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