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經濟學(第2版)(2022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公共經濟學(第2版)》是清華大學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建國、李佳、呂丹、李晶

基本介紹

  • 書名:公共經濟學(第2版)
  • 作者:趙建國、李佳、呂丹、李晶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10月1日
  • 定價:68 元
  • ISBN:978730261611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運用現代經盛整求濟學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了以政府為主體的公共部門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在市場經濟實踐中提煉出來的具有普適性的公共經濟學基本理論。本書共分9章,具體內容包括:公共經濟學 導論;市場效率與公共部門職能;公共產品理論;公共選擇理論;政府規制理論與外部性;公共支出理論寒請嬸與政策;公共收入理論、稅收與公債;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公共經濟政策。通過對這些理論的學習,讀者能正確 認識和理解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行為和辯歸民經濟決策的合法性、必要性和合理性,從而明確我國政府經濟職能轉變的關鍵和難點。 本書可作為公共管理類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和 MPA 學員的教材,也可作為廣大公務員學習經濟理論、研究經濟政策的參考用書。

圖書目錄

第1章 公共經濟學導論 001
1.1 公共經濟學的基本知識 001
1.1.1 公共經濟學的含義 001
1.1.2 公共經濟學的特徵 002
1.1.3 公共經濟學的研究籃催境炒對象 003
1.1.4 公共經濟學的主要研究內容 007
1.2 公共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009
1.2.1 公共經濟學的產生 009
1.2.2 公共經濟學的發展 010
1.3 公共經濟學的學科性質 011
1.3.1 公共經濟學的研究任務 011
1.3.2 公共經濟學的學科屬性 012
1.4 公共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014
1.4.1 實證分析與規範分析相結合 014
1.4.2 歸納與演繹分析方法相結合 015
1.4.3 博弈論的廣泛套用 016
1.4.4 成本—收益分析法 016
第2章 市場效率與公共部門職能 019
2.1 市場效率與資源配置方式 019
2.1.1 效率019
2.1.2 市場效率條件 020
2.1.3 資源配置方式殃疊白榜 021
2.1.4 市場機制的運行特點 022
2.1.5 完全競爭市場與經濟效率的實現024
2.2 公共部門存在的必要性 028
2.2.1 市場低效029
2.2.2 市場無效031
2.3 公共部門的職能 033
2.3.1 合理配置資源 033
2.3.2 穩定經濟發展 037
2.3.3 促進公平分配 039
2.3.4 保護生態環境 042
2.4 政府失效 044
2.4.1 政府失效的內涵044
2.4.2 政府失效的原因044
2.4.3 政府失效的治理045
第3章 公共產品理論048
3.1 公共產品概述049
3.1.1 公共產品的定義049
3.1.2 公共產品的特徵049
3.1.3 公共產品的分類與識別 050
3.1.4 一些重要的公共產品 054
3.2 公共產品與市場失靈 059
3.2.1 提供公共產品的重要性 059
3.2.2 “搭便車”行為060
3.2.3 博弈論與公共產品提供 063
3.2.4 公共產疊白品由市場提供的缺陷 065
3.3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理論分析 067
3.3.1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庇古均衡 067
3.3.2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局部均衡 069
3.3.3 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的一般均衡 071
3.4 公共產品的生產與經營 079
3.4.1 政府生產經營與私人生產經營 079
3.4.2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必要性 080
3.4.3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式 082
3.4.4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範圍 084
3.4.5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效率 086
3.4.6 公共產品私人生產與經營的方式 088
3.5 公共產品的收費與定價 093
3.5.1 公共產品收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093
3.5.2 準公共產品的收費原則與定價少謎微標準 097
3.5.3 邊際成本定價法 099
第4章 公共選擇理論106
4.1 公共選擇理論概述 106
4.1.1 公共選擇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107
4.1.2 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方法 109
4.1.3 公共選擇學派及其主要觀點 110
4.2 公共選擇中的投票 113
4.2.1 市場化與非市場化決策 113
4.2.2 選民的偏好顯示與公共選擇中的投票規則 119
4.2.3 投票悖論與阿羅不可能定理 124
4.2.4 中間投票者定理 128
4.3 公共選擇中的政治行為分析 130
4.3.1 投票者的行為分析130
4.3.2 政治家的行為分析131
4.3.3 政府官員的行為分析 133
4.3.4 利益集團的行為分析 137
4.4 尋租與腐敗 140
4.4.1 尋租與腐敗的含義及分類 140
4.4.2 尋租與腐敗的關係143
4.4.3 尋租與腐敗的影響144
4.4.4 尋租與腐敗的治理149
第5章 政府規制理論與外部性 158
5.1 政府規制理論概述 159
5.1.1 政府規制的理論依據 159
5.1.2 政府規制的含義和分類160
5.1.3 政府規制的過程 161
5.2 經濟規制、社會規制與壟斷規制 162
5.2.1 經濟規制 162
5.2.2 社會規制 165
5.2.3 壟斷規制 170
5.3 政府規制失靈與規制放鬆 175
5.3.1 政府規制失靈的內涵 175
5.3.2 轉型時期的政府規制失靈 176
5.3.3 政府規制的放鬆與解除176
5.4 外部性的表現與經濟影響 178
5.4.1 外部性的含義 178
5.4.2 外部性的分類 179
5.4.3 外部性的經濟影響180
5.5 外部性的經濟規制與社會規制 182
5.5.1 外部性的經濟規制182
5.5.2 外部性的社會規制188
第6章 公共支出理論與政策 193
6.1 公共支出概述 193
6.1.1 公共支出的概念和特點193
6.1.2 公共支出的原則 195
6.1.3 公共支出的範圍197
6.2 公共支出的分類199
6.3 公共支出的規模與結構 202
6.3.1 公共支出的規模 202
6.3.2 公共支出增長理論分析203
6.3.3 公共支出的結構 207
6.4 公共支出的效益分析210
6.4.1 公共支出的效益與成本210
6.4.2 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定義和基本原理211
6.4.3 成本—收益分析步驟 212
6.4.4 成本—收益分析涉及的關鍵性難題 213
6.4.5 公共支出效益的其他分析方法 215
6.5 公共支出的政策效應216
6.5.1 公共支出的擠出效應 216
6.5.2 公共支出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217
6.5.3 公共支出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 220
6.5.4 公共支出的激勵效應 223
第7章 公共收入理論、稅收與公債 227
7.1 公共收入理論綜述 228
7.1.1 公共收入的內涵 228
7.1.2 公共收入的原則 229
7.1.3 公共收入的分類 231
7.2 公共收入的規模和構成分析 238
7.2.1 公共收入的規模及其影響因素 238
7.2.2 我國公共收入規模的變化 240
7.2.3 我國公共收入的構成 240
7.2.4 我國公共收入結構的最佳化 242
7.3 稅收 243
7.3.1 稅收的產生和發展244
7.3.2 稅收原則 246
7.3.3 稅種的分類與配置248
7.3.4 稅收制度 251
7.3.5 稅負的轉嫁與歸宿256
7.3.6 稅率與稅收收入 259
7.4 公債 260
7.4.1 公債的產生和發展260
7.4.2 公債的分類260
7.4.3 公債的發行261
7.4.4 公債的償還262
7.4.5 我國地方性公債 263
第8章 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265
8.1 收入分配266
8.1.1 收入分配的內涵與分類266
8.1.2 收入分配政策 266
8.1.3 收入分配結果的衡量 267
8.1.4 收入分配結果差異化的原因 271
8.2 收入分配的調節273
8.2.1 收入分配調節的必要性273
8.2.2 收入分配調節的原則 277
8.2.3 收入分配調節的手段 279
8.3 西方國家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制度 283
8.3.1 西方國家的收入分配理論 283
8.3.2 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 287
8.4 我國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制度 289
8.4.1 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 289
8.4.2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294
第9章 公共經濟政策303
9.1 公共經濟政策的基本內容 303
9.1.1 公共經濟政策的含義 303
9.1.2 公共經濟政策的原則 304
9.1.3 公共經濟政策的目標 306
9.2 公共經濟政策工具 310
9.2.1 財政政策 310
9.2.2 貨幣政策 317
9.3 公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326
9.3.1 公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必要性326
9.3.2 IS-LM模型328
9.3.3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分析 332
9.4 巨觀調控的成效和問題 337
9.4.1 巨觀經濟政策實施中的問題 337
9.4.2 已開發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的啟示 338
9.5 供給管理政策 339
9.5.1 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339
9.5.2 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 340
參考文獻342
2.3.4 保護生態環境 042
2.4 政府失效 044
2.4.1 政府失效的內涵044
2.4.2 政府失效的原因044
2.4.3 政府失效的治理045
第3章 公共產品理論048
3.1 公共產品概述049
3.1.1 公共產品的定義049
3.1.2 公共產品的特徵049
3.1.3 公共產品的分類與識別 050
3.1.4 一些重要的公共產品 054
3.2 公共產品與市場失靈 059
3.2.1 提供公共產品的重要性 059
3.2.2 “搭便車”行為060
3.2.3 博弈論與公共產品提供 063
3.2.4 公共產品由市場提供的缺陷 065
3.3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理論分析 067
3.3.1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庇古均衡 067
3.3.2 公共產品有效供給的局部均衡 069
3.3.3 公共產品最優供給的一般均衡 071
3.4 公共產品的生產與經營 079
3.4.1 政府生產經營與私人生產經營 079
3.4.2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必要性 080
3.4.3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方式 082
3.4.4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範圍 084
3.4.5 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效率 086
3.4.6 公共產品私人生產與經營的方式 088
3.5 公共產品的收費與定價 093
3.5.1 公共產品收費的可能性和可行性093
3.5.2 準公共產品的收費原則與定價標準 097
3.5.3 邊際成本定價法 099
第4章 公共選擇理論106
4.1 公共選擇理論概述 106
4.1.1 公共選擇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107
4.1.2 公共選擇理論的研究方法 109
4.1.3 公共選擇學派及其主要觀點 110
4.2 公共選擇中的投票 113
4.2.1 市場化與非市場化決策 113
4.2.2 選民的偏好顯示與公共選擇中的投票規則 119
4.2.3 投票悖論與阿羅不可能定理 124
4.2.4 中間投票者定理 128
4.3 公共選擇中的政治行為分析 130
4.3.1 投票者的行為分析130
4.3.2 政治家的行為分析131
4.3.3 政府官員的行為分析 133
4.3.4 利益集團的行為分析 137
4.4 尋租與腐敗 140
4.4.1 尋租與腐敗的含義及分類 140
4.4.2 尋租與腐敗的關係143
4.4.3 尋租與腐敗的影響144
4.4.4 尋租與腐敗的治理149
第5章 政府規制理論與外部性 158
5.1 政府規制理論概述 159
5.1.1 政府規制的理論依據 159
5.1.2 政府規制的含義和分類160
5.1.3 政府規制的過程 161
5.2 經濟規制、社會規制與壟斷規制 162
5.2.1 經濟規制 162
5.2.2 社會規制 165
5.2.3 壟斷規制 170
5.3 政府規制失靈與規制放鬆 175
5.3.1 政府規制失靈的內涵 175
5.3.2 轉型時期的政府規制失靈 176
5.3.3 政府規制的放鬆與解除176
5.4 外部性的表現與經濟影響 178
5.4.1 外部性的含義 178
5.4.2 外部性的分類 179
5.4.3 外部性的經濟影響180
5.5 外部性的經濟規制與社會規制 182
5.5.1 外部性的經濟規制182
5.5.2 外部性的社會規制188
第6章 公共支出理論與政策 193
6.1 公共支出概述 193
6.1.1 公共支出的概念和特點193
6.1.2 公共支出的原則 195
6.1.3 公共支出的範圍197
6.2 公共支出的分類199
6.3 公共支出的規模與結構 202
6.3.1 公共支出的規模 202
6.3.2 公共支出增長理論分析203
6.3.3 公共支出的結構 207
6.4 公共支出的效益分析210
6.4.1 公共支出的效益與成本210
6.4.2 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定義和基本原理211
6.4.3 成本—收益分析步驟 212
6.4.4 成本—收益分析涉及的關鍵性難題 213
6.4.5 公共支出效益的其他分析方法 215
6.5 公共支出的政策效應216
6.5.1 公共支出的擠出效應 216
6.5.2 公共支出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 217
6.5.3 公共支出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 220
6.5.4 公共支出的激勵效應 223
第7章 公共收入理論、稅收與公債 227
7.1 公共收入理論綜述 228
7.1.1 公共收入的內涵 228
7.1.2 公共收入的原則 229
7.1.3 公共收入的分類 231
7.2 公共收入的規模和構成分析 238
7.2.1 公共收入的規模及其影響因素 238
7.2.2 我國公共收入規模的變化 240
7.2.3 我國公共收入的構成 240
7.2.4 我國公共收入結構的最佳化 242
7.3 稅收 243
7.3.1 稅收的產生和發展244
7.3.2 稅收原則 246
7.3.3 稅種的分類與配置248
7.3.4 稅收制度 251
7.3.5 稅負的轉嫁與歸宿256
7.3.6 稅率與稅收收入 259
7.4 公債 260
7.4.1 公債的產生和發展260
7.4.2 公債的分類260
7.4.3 公債的發行261
7.4.4 公債的償還262
7.4.5 我國地方性公債 263
第8章 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 265
8.1 收入分配266
8.1.1 收入分配的內涵與分類266
8.1.2 收入分配政策 266
8.1.3 收入分配結果的衡量 267
8.1.4 收入分配結果差異化的原因 271
8.2 收入分配的調節273
8.2.1 收入分配調節的必要性273
8.2.2 收入分配調節的原則 277
8.2.3 收入分配調節的手段 279
8.3 西方國家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制度 283
8.3.1 西方國家的收入分配理論 283
8.3.2 西方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模式 287
8.4 我國的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制度 289
8.4.1 我國的收入分配製度 289
8.4.2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 294
第9章 公共經濟政策303
9.1 公共經濟政策的基本內容 303
9.1.1 公共經濟政策的含義 303
9.1.2 公共經濟政策的原則 304
9.1.3 公共經濟政策的目標 306
9.2 公共經濟政策工具 310
9.2.1 財政政策 310
9.2.2 貨幣政策 317
9.3 公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 326
9.3.1 公共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配合的必要性326
9.3.2 IS-LM模型328
9.3.3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配合分析 332
9.4 巨觀調控的成效和問題 337
9.4.1 巨觀經濟政策實施中的問題 337
9.4.2 已開發國家巨觀調控政策的啟示 338
9.5 供給管理政策 339
9.5.1 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 339
9.5.2 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 340
參考文獻342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