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MPA)簡明讀本

公共管理(MPA)簡明讀本

《公共管理(MPA)簡明讀本》是2003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竺乾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共管理(MPA)簡明讀本
  • 作者:竺乾威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3年12月
  • 頁數:528 頁
  • 定價:42 元
  • 開本:小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7-309-03853-3/D.245
  • 字數:540千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專為國家公務員培訓而編寫的教材,分八個方面闡述了國家公務員所必備的基本知識,如憲法的產生及其與政府體制的關係,公共行政、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中外公務員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中國和西方行政倫理觀念的比較分析,行政法的基本原則與理論,組織行為學和公共經濟學的基本範疇和基本理論等,全書充分考慮了公務員讀者對象的基本特點,針對性、實用性強,信息量大,一本教材濃縮了八門公務員必修課程的精華。
本書既可作為公務員培訓教材,亦可為廣大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有志於成為國家公務員的讀者自學使用。

作者簡介

竺乾威,全國MPA教育指導委員會成員,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公共行政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主要講授公共行政理論、比較行政等課程。在《公共行政與人力資源》和美國出版的《國際公共行政》等有影響的雜誌上發表過學術論文,主編的著作有《當代中國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學》、《行政學導論》等,專著有《官僚政治》等。

圖書目錄

第一篇 憲法與政府
第一章 現代政府的憲法構造
一、現代憲法的產生和發展
(一)憲法產生的一般條件
(二)現代憲法的產生和發展
(三)現代憲法的發展趨勢
二、現代政府的體制形式
(一)代議民主制度的內涵
(二)代議民主制度的歷史論證
三、現代政府的權力配置方式與權力行使方式
(一)人民主權原則
(二)權力制約原則
(三)法治原則
第二章 現代立憲政府的理論基礎
一、現代西方立憲政府的理論基礎
(一)理性主義
(二)智性主義
(三)制度主義
(四)個人主義
二、當代中國立憲政府的理論基礎
(一)人民民主
(二)民本主義
(三)社會平等
(四)團隊精神
第三章 現代立憲政府的制度構架及制度轉型
一、代議制度
(一)代議機關的產生、性質和地位
(二)代議機關的組成和職權
二、行政制度
(一)行政機關的組織形式
(二)行政機關的職權
(三)公務員制度
三、司法制度
(一)法律適用上
(二)法院組織上
(三)實體法與程式法的側重上
(四)訴訟程式上
(五)違憲審查制度上
四、現代立憲政府的制度轉型
(一)制度轉型的推動力量
(二)制度轉型的現實演變途徑
第四章 中國憲法與中國政府
一、中國憲法的發展
(一)我國憲法的產生歷程
(二)現行憲法的修改與完善
二、當代中國立憲政府的制度框架
(一)立法制度
(二)行政制度
(三)司法制度
第二篇 公共行政
第一章 公共行政概論
一、公共行政的含義、功能及原則
(一)公共行政的含義
(二)公共行政的功能
(三)公共行政的原則
二、公共行政的理論和實踐
(一)西方的公共行政理論
(二)轉型時期的中國公共行政
(三)知識經濟社會與公共行政
第二章 行政組織
一、行政組織及其類型
(一)行政組織的含義
(二)行政組織的目標
(三)行政組織的設計原則
(四)行政組織的類型
二、靜態和動態的行政組織
(一)行政組織的結構
(二)行政組織的體制
(三)行政組織的氣候
(四)行政組織的衝突
三、非正式組織
(一)非正式組織的含義與成因
(二)非正式組織的特徵和類型
(三)非正式組織的結構與功能
第三章 行政領導
一、行政領導的結構和過程
(一)行政領導的結構
(二)行政領導的過程
二、行政領導的方式和類型
(一)行政領導的方式
(二)行政首長的領導類型
第四章 行政溝通
一、行政溝通的含義、理論基礎、原則及功能
(一)行政溝通的含義
(二)行政溝通的理論基礎
(三)行政溝通的原則
(四)行政溝通的功能
二、行政溝通的種類、方式與形態
(一)行政溝通的種類
(二)行政溝通的方式
(三)行政溝通的形態
三、行政溝通的關係與過程
(一)行政溝通的關係
(二)行政溝通過程
四、行政溝通的障礙及克服
(一)行政溝通的障礙
(二)克服行政溝通的障礙
第五章 行政監督
一、行政監督系統的構成
(一)一般行政監督系統
(二)專門行政監督系統
二、行政監督的內容
(一)行政指派監督
(二)行政指導監督
(三)行政評價監督
第三篇 公共政策
第一章 公共政策概述
一、公共政策的含義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二)公共政策的特徵
(三)公共政策的價值和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型
(一)公共政策學
(二)公共政策分析
(三)公共政策分析模式
第二章 公共政策體系與結構
一、公共政策體系
(一)公共政策體系的含義
(二)公共政策體系的特徵
(三)公共政策體系的結構
(四)公共政策體系的功能
二、公共政策的運作規律
(一)公共政策運作規律的含義
(二)公共政策效力作用規律
(三)公共政策利益調控規律
(四)公共政策生命周期規律
第三章 公共政策過程
一、公共政策制定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含義
(二)公共政策制定者
(三)公共政策制定程式
(四)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模型
(五)影響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
二、公共政策執行
(一)公共政策執行的含義
(二)公共政策的執行者
(三)公共政策執行的原則和手段
(四)公共政策執行過程
(五)影響執行的因素與政策執行的困難性
三、公共政策評價
(一)政策評價的含義與意義
(二)公共政策評價主體
(三)公共政策評價標準
(四)公共政策評價程式
(五)公共政策評價方法
(六)影響公共政策評價的因素
四、政策調整與終結
(一)政策調整的特點和作用
(二)政策調整的依據和原因
(三)政策調整的內容和類型
(四)政策終結的含義和作用
(五)政策終結的對象和方式
(六)政策終結的障礙
第四章 公共政策環境
一、公共政策與環境
(一)公共政策環境的特徵
(二)公共政策的巨觀環境:一般環境因素
(三)公共政策的微觀環境:工作環境因素
二、公共政策與民主
(一)民主制定公共政策
(二)民主實施公共政策
(三)民主監督和評價公共政策
第四篇 國家公務員制度
第一章 國家公務員制度概述
一、國家公務員的涵義
(一)國家公務員的概念
(二)中國的國家公務員
二、西方公務員制度的形成與變革
(一)西方國家公務員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二)西方國家的文官制度
三、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一)我國公務員制度的建立
(二)國家公務員制度的發展
第二章 國家公務員的權利與義務
一、國家公務員權利與義務的統一
(一)國家公務員的權利
(二)國家公務員的義務
二、權利與義務體現的準則
(一)一致性的準則
(二)法制性準則
(三)自我約束準則
(四)學習型準則
三、西方國家公務員權利與義務的規定
(一)各國公務員的主要權利
(二)各國公務員的主要義務
四、我國公務員的權利與義務
(一)我國國家公務員的權利
(二)我國國家公務員的義務
五、我國公務員權利與義務的保障
(一)法律保障
(二)組織保障
(三)經濟保障
第三章 國家公務員制度的管理與完善
一、職位分類管理
(一)職位分類的概念與內容
(二)職位分類的功能
(三)職位分類的局限性
(四)我國的職位分類管理
二、考試錄用管理
(一)考試錄用制度的概念
(二)考試錄用管理的機構
(三)考試錄用的組織實施
(四)錄用考試
三、激勵管理
(一)考核管理
(二)獎懲管理
(三)職務升降管理
(四)工資、福利、保險管理
四、培訓管理
(一)培訓的概念與意義
(二)培訓的原則
五、調控管理
(一)交流制度
(二)迴避制度
(三)辭職、辭退與退休制度
六、完善我國國家公務員的管理
(一)我國國家公務員管理的經驗
(二)完善我國國家公務員管理的對策
第五篇 行政倫理學
第一章 行政組織倫理
一、行政組織倫理的內涵
(一)個體合作與公共理性
(二)行政權力與公民權利
二、政府治理與行政倫理
(一)行政倫理的價值基礎
(二)政府類型的倫理含義
三、中西傳統行政理念的差異
(一)西方行政傳統——為公民權利限定政府權力
(二)中國行政傳統——倫理政治
第二章 制度與公共政策的倫理向度
一、制度設計與公共政策的倫理向度
二、制度設計與公共政策的倫理原則
(一)制度設計與公共政策的倫理原則
(二)我國制度設計與公共政策的倫理原則
三、制度與公共政策目標的原則
(一)功利/效率原則
(二)公正原則
(三)人本原則
(四)關愛原則
四、行政權力與制衡的倫理思考
(一)立法不能規避責任
(二)倫理立法與反腐策略
第三章 行政人員倫理
一、角色與責任
(一)職業分工
(二)職業內涵
(三)職責
二、行政人員倫理分析
(一)意圖倫理與責任倫理
(二)責任衝突——行政倫理學的困境
(三)領導風格
三、行政道德
第四章 西方行政倫理概述
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行政倫理建設
二、日本行政倫理
二、美國行政倫理
第六篇 行政法學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含義
(一)行政法的含義
(二)行政法的分類
二、行政法的淵源
(一)成文法的淵源
(二)不成文法的淵源
三、行政法治原則’
(一)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
(二)行政合法原則
(三)行政適當原則
(四)行政公開原則
四、行政主體
(一)行政主體的特徵
(二)行政主體的資格界定
(三)行政主體的類型
(四)行政主體的權力與責任
五、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
(一)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法律地位
(二)行政授權與行政委託的法定要件
第二章 行政行為規範
一、行政行為
(一)行政行為的特徵
(二)行政行為的法律功能和形式
(三)行政行為的要件
(四)行政行為的效力和生效規則
二、行政立法
(一)行政立法的特徵
(二)行政立法的原則
(三)行政立法主體
(四)行政立法的類型
四、行政許可
(一)行政許可的特徵
(二)行政許可的原則
(三)行政許可的類型
(四)行政許可程式
五、行政處罰
(一)行政處罰的特徵
(二)行政處罰的原則
(三)行政處罰的種類與設定
(四)行政處罰的程式
六、行政徵收
(一)行政徵收的特徵
(二)行政徵稅
(三)行政收費
七、行政程式
(一)行政程式的特徵’
(二)行政程式的分類
(三)行政程式法
(四)行政程式法的原則
第三章 行政救濟規範
一、行政複議
(一)行政複議的原則
(二)行政複議法律關係
(三)行政複議受案範圍
(四)行政複議的程式
二、行政訴訟
(一)行政訴訟的原則
(二)行政訴訟法律關係
(三)行政訴訟受案範圍
(四)行政訴訟程式
三、行政賠償
(一)行政賠償的要件
(二)行政賠償的範圍
(三)行政賠償程式
第七篇 組織行為學
第一章 組織行為學概述
一、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領域
(一)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對象
(二)組織行為學的研究領域
二、組織行為學的產生與發展
(一)組織行為學的產生
(二)組織行為學的發展
三、組織行為學的理論基礎
(一)心理學理論的套用
(二)管理學理論的套用
(三)文化人類學理論的套用
第二章 個體行為、群體行為與激勵
一、個體心理與行為
(一)個性及其特徵
(二)個體行為的共同特徵
(三)影響個體行為的主要因素
二、群體心理與行為
(一)群體的概念與特徵
(二)影響群體行為績效的主要因素
(三)群體的合作、競爭與衝突
三、激勵理論
(一)激勵理論的概念
(二)激勵理論的模式
(三)激勵理論的類型
第三章 組織變革與組織發展
一、組織設計
(一)組織設計過程
(二)影響組織設計的因素
二、企業文化
(一)企業文化的特徵
(二)企業文化的類型劃分
(三)企業文化理論
三、組織發展
(一)組織變革
(二)組織變革的模式
第八篇 公共經濟學
第一章 公共經濟學概論
一、公共經濟學的概念、研究對象和體系概要
(一)公共經濟學的概念
(二)公共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三)公共經濟學的體系概要
二、資源配置與政府職能
(一)資源最優配置的概念
(二)競爭機制與市場失靈
(三)行政干預與政府失靈
第二章 公共產品理論與公共選擇理論
一、公共產品的概念及分類
(一)公共產品的概念及其特徵
(二)公共產品的分類
二、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一)私人產品的有效供給
(二)公共產品的有效供給
(三)林達爾均衡與免費搭車現象
三、外部性及其糾正
(一)外部性的概念
(二)外部性的分類
(三)外部性的實質
(四)外部性的糾正
四、公共選擇的概念
(一)公共選擇的概念
(二)公共選擇理論提出的意義
五、公共選擇理論的內涵
(一)公共選擇理論的前提:經濟人假設
(二)公共選擇理論的切入點:市場決策和非市場決策的劃分
(三)公共選擇理論的重要概念:交易
(四)公共選擇理論的特點:不在於做出價值觀和道德上的判斷
六、投票機制與中位選民
(一)投票與社會偏好
(二)多數決策與投票悖論
(三)阿羅不可能定理與中位選民定理
七、影響公共選擇的各種因素
(一)中位選民
(二)利益集團
(三)官僚集團
(四)政治經濟周期
(五)政府失敗的必然性
八、公共產品、公共選擇與地方政府
(一)地方性公共產品
(二)蒂博特“用腳投票”理論
(三)西方學術界的地方分權理論
第三章 公共支出和公共收入的理論與實踐
一、公共支出的概念和分類
(一)公共支出的概念
(二)公共支出的分類
二、有關公共支出的主要理論觀點
(一)公共支出擴張論(華格納法則)
(二)增長引致論
(三)發展階段論
(四)勞動生產率論
三、公共支出結構與政府職能
(一)公共消耗性支出
(二)公共轉移性支出
四、公共收入的概念與分類
(一)公共收入的概念
(二)公共收入的分類
五、稅收的特點、要素和基本原則
(一)稅收的特點
(二)稅收的要素
(三)稅收的原則
六、稅收的分類
(一)稅收分類的沿革
(二)已開發國家的稅收分類
七、主要稅種介紹
(一)所得稅
(二)財產稅
(三)商品勞務稅
八、稅收的巨觀效應分析
(一)稅收與生產者行為的關係
(二)稅收與消費者行為的關係
(三)稅收與勞動的關係
(四)稅收與私人儲蓄的關係
(五)稅收與私人投資的關係
九、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一)稅收的轉嫁與歸宿
(二)稅收轉嫁的形式
(三)稅收轉嫁的影響因素
十、最優稅制設計
(一)稅制設計的思路
(二)稅制設計的要素
第四章 國家預算、巨觀經濟調控和收入再分配
一、國家預算
(一)國家預算的基本概念
(二)預算的效益分析
(三)有關預算的主要理論觀點
二、公共經濟與巨觀經濟調控
(一)公共經濟與國民收入決定
(二)政府經濟行為對國民經濟的影響
(三)公共經濟政策與巨觀調控
三、收入再分配與社會保障
(一)收入與分配的概念
(二)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理論觀點
(三)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和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