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產品視角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公共產品視角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公共產品視角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2016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栓喜。

基本介紹

  • 書名:公共產品視角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 作者:方栓喜
  •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 ISBN:978730816052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公共產品的視角考察中國經濟發展方式,並將公共產品作為內生變數研究,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的標準:經濟發展方式是這樣的經濟成長路徑——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能夠實現多數人福利大化;多數人福利大化表現為中產階層數量的大化;中產階層數量大化既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原因,也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結果,在二者形成良性循環烏笑駝的條件下,才會產生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實證分析,提出以擴大中產戒判籃階層為目標增加公共產品供給,為中低收入者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和能力,是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路。

圖書目錄

1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文獻綜述
1.2.1 主流理論範式將公共產品作為經濟發展方式的外生變數
1.2.2 公共產品作為外生變數的好處
1.2.3 公共產品作為外生變數的局限性
1.3 研究目埋民堡的
1.3.1 公共產品內生的經濟發展方式分析框架
1.3.2 經濟發展方式的本質內涵
1.3.3 藉助公共產品解釋經濟發展的最優路徑
1.3.4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演進和規律
1.4 技術路線、本書結構與創新
1.4.1 技術路線
1.4.2 本書結構
1.4.3 本書的創新
2 公共產品作符嫌腿為經濟發展方式內生變數的立論依據
2.1 公共產品的性質:共同福利
2.1.1 作為技術特徵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
2.1.2 有賴於集體行動的社會產品
2.1.3 本質屬性是共同福利
2.2 不同福利觀視野下的公共產品
2.2.1 效用福利觀視野下的公共產品
2.2.2 正義福利觀視野下的公共產品
2.2.3 能力福利觀視野下的公共產品
2.3 以多數人可行能力為中心的經濟發展方式
2.3.1 正義是經濟發展方式不可犧牲的資源
2.3.2 好的經濟發展方式需要三種形式的正義
2.3.3 聚焦於多數人可行能力的經濟發展方式才值得追求
2.4 公共產品在擴展多數人可行能力中的作用
2.4.1 營造合作主義社會環境
2.4.2 確保人的基本生存權
2.4.3 擴大人的經濟自由
2.4.4 增加人力資本投資
2.5 本章小結
3 公共產品內生的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模型
3.1 基本假設
3.1.1 居民只消費私人產品和公共產品
3.1.2 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各自被看成是一種產品
3.1.3 居民只能通過社會產品求囑謎戰消費提高自身可行能力
3.1.4 居民追求可行能力最大化
3.1.5 所有個人的可行能力是同質的
3.2 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的靜態模型
3.2.1 人的可行能力的無差異曲線
3.2.2 國民收入與預算約束線
3.2.3 既定國民收入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
3.3 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的動態模型
3.3.1 國民收入變化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最優路徑
3.3.2 發展陷阱一:公共產品短缺造成系統偏離最優路徑
3.3.3 發展陷阱二:公共產品過度供給造成系統偏離最優路徑
3.4 模型經驗: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方式及轉型
3.4.1 公共產品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方式
3.4.2 從古典自由主義到福利國家模式的轉型
3.4.3 從福利國家模式到新自由主義模式的轉型
3.4.4 從新自由主義模式到“第三條道路”的轉型
3.5 本章小結
4 公共產品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演進
4.1 所有社會產品作為公共產品的計畫經濟
4.1.1 服務於重工業發展的公共產品安排
4.1.2 公共產品過度供給與城鄉經濟失衡
4.1.3 城鄉分立的福利制度
4.1.4 公共產品過度供給與經濟的低效率
4.1.5 機會匱乏與實質性危機
4.2 縮減公共產品供給範圍的市場化改革
4.2.1 公共產品範圍縮減與漸進的市場化
4.2.2 市場化改革與多數人福利渠道的改變
4.2.3 市場化改革與基本物品消費平等
4.2.4 市場化改革與就業機會創造
4.3 公共產品短缺與經濟發展偏離最再檔囑戒優路徑
4.3.1 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與政府的自利化
4.3.2 公共產品短缺現象的出現
4.3.3 經濟發展偏離多數人的可行能力
4.4 本章小結
5 公共產品短缺與經濟結全催構的多維轉換
5.1 公共產品短缺與向低碳經濟的結構轉換
5.1.1 低碳經濟成為經濟結構轉換的重大課題
5.1.2 環境保護作為公共產品的短缺
5.1.3 發展低碳經濟的本質是擴展多數人的可行能力
5.2 公共產品短缺與消費主導型經濟
5.2.1 居民實際消費的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均較低
5.2.2 公共產品短缺是制約消費增長的突出矛盾
5.2.3 經典的生產過剩危機
5.3 公共產品短缺與服務業主導型經濟
5.3.1 服務業主導與多數人的可行能力
5.3.2 人口城市化緩慢的直接結果
5.3.3 農村公共產品短缺與人口城市化滯後
5.3.4 公共產品本身也是服務產品
5.4 公共產品短缺與人力資本主導型經濟
5.4.1 人力資本是基本的可行能力
5.4.2 公共產品短缺與人力資本“瓶頸”
5.4.3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
5.5 本章小結
6 以培育中產階層為目標的公共產品供給
6.1 中產階層: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問題
6.1.1 中產階層規模與多數人的可行能力
6.1.2 歐關已開發國家公共產品與中產階層規模
6.1.3 中國中產階層規模與經濟發展困境
6.1.4 中國公共產品短缺與中產階層規模難以擴大
6.2 中產階層與新型工業化成就
6.2.1 中產階層與低碳經濟發展
6.2.2 中產階層與消費主導型經濟
6.2.3 中產階層與服務業主導型經濟
6.2.4 中產階層與人力資本主導型經濟
6.3 以培育中產階層為目標建設積極的社會福利制度
6.3.1 以增加國家福利為主基調
6.3.2 機會創造與能力創造並舉
6.3.3 人力資本投資優先
6.3.4 注重新興就業機會的創造
6.3.5 減輕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負擔
6.3.6 塑造開放、高效的公共部門
6.4 本章小結
7 結論與展望
7.1 基本結論
7.1.1 正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靈魂”
7.1.2 以擴大中產階層為目標設計和推進二次改革
7.1.3 把建設積極的國家福利制度作為改革的重點
7.1.4 把重構公共部門作為二次改革的中心環節
7.1.5 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3.1.5 所有個人的可行能力是同質的
3.2 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的靜態模型
3.2.1 人的可行能力的無差異曲線
3.2.2 國民收入與預算約束線
3.2.3 既定國民收入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
3.3 經濟發展方式最佳化的動態模型
3.3.1 國民收入變化條件下的經濟發展最優路徑
3.3.2 發展陷阱一:公共產品短缺造成系統偏離最優路徑
3.3.3 發展陷阱二:公共產品過度供給造成系統偏離最優路徑
3.4 模型經驗: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方式及轉型
3.4.1 公共產品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發展方式
3.4.2 從古典自由主義到福利國家模式的轉型
3.4.3 從福利國家模式到新自由主義模式的轉型
3.4.4 從新自由主義模式到“第三條道路”的轉型
3.5 本章小結
4 公共產品與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演進
4.1 所有社會產品作為公共產品的計畫經濟
4.1.1 服務於重工業發展的公共產品安排
4.1.2 公共產品過度供給與城鄉經濟失衡
4.1.3 城鄉分立的福利制度
4.1.4 公共產品過度供給與經濟的低效率
4.1.5 機會匱乏與實質性危機
4.2 縮減公共產品供給範圍的市場化改革
4.2.1 公共產品範圍縮減與漸進的市場化
4.2.2 市場化改革與多數人福利渠道的改變
4.2.3 市場化改革與基本物品消費平等
4.2.4 市場化改革與就業機會創造
4.3 公共產品短缺與經濟發展偏離最優路徑
4.3.1 政治體制改革滯後與政府的自利化
4.3.2 公共產品短缺現象的出現
4.3.3 經濟發展偏離多數人的可行能力
4.4 本章小結
5 公共產品短缺與經濟結構的多維轉換
5.1 公共產品短缺與向低碳經濟的結構轉換
5.1.1 低碳經濟成為經濟結構轉換的重大課題
5.1.2 環境保護作為公共產品的短缺
5.1.3 發展低碳經濟的本質是擴展多數人的可行能力
5.2 公共產品短缺與消費主導型經濟
5.2.1 居民實際消費的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均較低
5.2.2 公共產品短缺是制約消費增長的突出矛盾
5.2.3 經典的生產過剩危機
5.3 公共產品短缺與服務業主導型經濟
5.3.1 服務業主導與多數人的可行能力
5.3.2 人口城市化緩慢的直接結果
5.3.3 農村公共產品短缺與人口城市化滯後
5.3.4 公共產品本身也是服務產品
5.4 公共產品短缺與人力資本主導型經濟
5.4.1 人力資本是基本的可行能力
5.4.2 公共產品短缺與人力資本“瓶頸”
5.4.3 “民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
5.5 本章小結
6 以培育中產階層為目標的公共產品供給
6.1 中產階層: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問題
6.1.1 中產階層規模與多數人的可行能力
6.1.2 歐關已開發國家公共產品與中產階層規模
6.1.3 中國中產階層規模與經濟發展困境
6.1.4 中國公共產品短缺與中產階層規模難以擴大
6.2 中產階層與新型工業化成就
6.2.1 中產階層與低碳經濟發展
6.2.2 中產階層與消費主導型經濟
6.2.3 中產階層與服務業主導型經濟
6.2.4 中產階層與人力資本主導型經濟
6.3 以培育中產階層為目標建設積極的社會福利制度
6.3.1 以增加國家福利為主基調
6.3.2 機會創造與能力創造並舉
6.3.3 人力資本投資優先
6.3.4 注重新興就業機會的創造
6.3.5 減輕中低收入者的基本生存負擔
6.3.6 塑造開放、高效的公共部門
6.4 本章小結
7 結論與展望
7.1 基本結論
7.1.1 正義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靈魂”
7.1.2 以擴大中產階層為目標設計和推進二次改革
7.1.3 把建設積極的國家福利制度作為改革的重點
7.1.4 把重構公共部門作為二次改革的中心環節
7.1.5 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7.2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