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8年

公元238年,也就是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吳國在陽春地界設立縣治,縣名就起自境內的河流,河名叫莫陽。延熙(238年-257年)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君主漢後主劉禪的第二個年號,總計20年。這也是蜀漢政權的第三個年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238年
  • 外文名:238 ad
出世,歷史紀事,蜀改元延熙,吳鑄當千大錢,魏第三次伐遼東,吳改元赤烏,雜譚逸事,韓暨卒,倭女王使至魏,燒當羌起事,呂壹伏誅,朱桓卒,

出世

公元238年
大聖寺塔位於江西信豐縣城,因塔上發現木雕像銘文“大聖寺”而得名,相傳大聖寺塔建於三國赤烏年(公元238年)。《贛州府志》稱:寶塔寺在縣城北教坊,中為大雄寶殿,殿內寶塔為吳大帝赤烏年號建。唐貞觀年(公元627年)重修,晚唐時期被毀,宋治平六年(公元1064年)縣民在原址上重建寶塔。
大聖寺塔為九級六面樓閣式磚塔,穿壁平座,塔內樓共17層,有明暗層之分。每級設有平座、檐、廊、欄桿、磚疊澀出檐,檐下為磚砌額坊,各層辟有真假門各3。塔身各角為八稜柱。塔內有藻井並繪有彩繪,塔頂為坊,塔剎由覆盆、相輪、寶珠等組成。塔座占地90平方米,1953年和1954年國家文物局曾2次來縣考察,第一次取下木雕像一尊,銅錢數枚,一為“開元”一為“大觀”。第二次發現木雕像一尊,像上有銘文,雲“朱葉氏及妻來大聖寺,在塔上供養,乙丑年十一月X日題”,字跡蒼勁,似宋人手跡。
在紅安縣七里坪柳林河畔的雙城舊址之上,故又名雙城塔。據縣誌記載,元末紅巾軍天完政權太師鄒普勝等曾駐此,塔亦為此時所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塔為磚砌,仿木結構,東西向,平面六角十三層,高近40米,由下而上逐層遞減,各層斗拱、檐角、勾欄、門窗、神龕均以特製磚件拼裝,榫卯相扣,嚴密合縫,其上所有蓮瓣、牡丹、雙錢等裝飾花紋,精巧玲瓏,布局有致。通體比例均衡,收分圓和,形態健美,氣勢凝重,具有宋代建築風格。內有階梯,盤旋至頂,遠眺四周,令人心縱神馳。

歷史紀事

蜀改元延熙

蜀延熙元年(238)正月,改元延熙,大赦。立劉璿(禪子)為太子。

吳鑄當千大錢

吳嘉禾七年(238)三月,鑄以一當千大錢,徑一寸四分,重十六銖。

魏第三次伐遼東

魏景初二年(238)正月,明帝曹睿詔太尉司馬懿領兵四萬,第三次伐遼東公孫淵。淵聞之,復遣使向吳稱臣求救。吳遂大發兵,以救援為名,實欲待機而動。六月,司馬懿至遼東,公孫淵令大將軍卑衍,楊祚領兵數萬屯於遼隧(今遼寧遼陽西南),圍塹二十餘里,堅壁不戰。司馬懿乃多張旗幟,偽攻其南,衍盡將精銳迎之。魏軍暗中渡水出其北,直指淵都襄平(今遼寧遼陽)。卑衍等恐,引兵夜走。復與魏軍戰,大敗。魏軍遂圍襄平。七月,大雨月余不止,遼水暴漲,平地水深數尺,魏三軍驚恐,欲撤圍移營。司馬懿乃令軍中,敢有言徙營者斬,軍心乃定。雨停,魏軍乃合圍,作土山地道,晝夜攻之。襄平糧盡,致要相食,死者甚多。淵將楊祚降魏。八月,公孫淵請解圍降,司馬懿不允。襄平守潰,淵與子修將數百騎突圍向東南逃走,魏軍公卿以下及兵民七千餘人,積屍封土於其上,築為京觀。釋公孫淵叔父原遼東太守公孫恭之囚。魏遂據遼東、帶方(今朝鮮黃海南道、黃海北道一帶)、樂浪(今朝鮮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及黃海北道各部分)、玄菟(今遼寧東部至朝鮮鹹鏡北道一帶)四郡。次年四月,吳督軍使者羊衜、鄭胄,將軍孫怡率兵至遼東,時遼東已平,遂擊魏守將張持、高慮等,俘掠人口而歸。

吳改元赤烏

吳嘉禾七年(238)九月,孫權以赤烏集於殿前,遂改是年為赤烏元年。

雜譚逸事

韓暨卒

魏景初二年(238)四月初九,魏司徒韓暨卒,約八十歲。韓暨(約159——238),字公至,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人。青年時結死士,追殺仇人首祭父墓,由是顯名。劉表征其為宜城(今屬湖北)長。曹操平荊州,辟暨為丞相掾屬,選樂陵(今山東樂陵西南)太守,徙監冶謁者。在職七年因政績卓著加司金都尉。曹丕稱帝,封暨宜城亭侯。魏黃初七年(226)遷太常。魏青龍二年(234)因病遜位。魏景初二年(238)二月十一日,詔封韓暨為司徒。卒溢恭侯。韓暨為我國古代著名機械發明家之一。在他任監冶謁者期間,鑒於當時冶金鼓風所用排橐均用馬力、人力推動,費功費力,便利用水力作水排,使率益提高三倍。一說水排為東漢初南陽太守杜詩所發明,韓暨將其推廣。水力鼓風在冶金史上有重要意義,比歐洲大約早十一個世紀。

倭女王使至魏

魏景初二年(238)六月,倭女王卑彌呼遣大夫難升米、都市牛種等訪魏,獻男女生口十人及斑布。十二月,魏詔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封難升米為率善中郎將,都市牛利為率善校慰,並賜贈大量錦、罽、絳、絹等各色絲綢及刀、銅鏡等物。

燒當羌起事

魏景初二年(238)八月,燒當羌王芒中、注詣起事,魏涼州刺史率兵攻討,斬殺注詣,遂平。

呂壹伏誅

吳帝孫權使中書郎呂壹典校文書,壹因而得寵,漸作威福,陷害無辜,毀短大臣。呂壹誣謅故江夏太守刁嘉謗訕國政,權怒而收嘉,時同坐人畏壹,並言聞之,獨侍中是儀雲無聞,據實答問,嘉方得免。呂壹欲使太常潘灘代顧雍為丞相,乃於孫權前白雍過失。權怒,責詰雍。後壹聞浚切齒於己,懼,此事方罷。太子登數諫,權不聽,群臣不敢復言。潘浚乃大請百官,欲於宴間殺壹,為國除害。呂壹聞知,稱病不行。吳赤烏元年(238)呂壹誣左將軍呂據,數日後事明,孫權方悟,乃收壹治罪。九月,壹伏誅,權乃告謝諸大將,因問時事所當損益。

朱桓卒

朱桓(177——238),字休穆,吳郡吳人。從孫權,因平山越拜裨將軍,封新城亭侯。代周泰斬擒魏將常雕、王雙;封嘉興侯、遷備武將軍。吳黃武七年為右都督拒曹休。吳黃龍元年(229)拜前將軍,領青州牧。因刺殺佐軍,托發狂疾回建業治病。權惜其功,不問。桓恥為人下,每臨戰,節度不得自由,即憤激恚怒;然仗義輕財,愛護吏士,俸祿產業,皆與共分,故得軍心。卒後吏士男女,無不號慕。又家無餘財,孫權賜鹽五千斛以周喪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