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3年

公元前273年。周赧王四十二年。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元前273年
  • 時代:周赧王四十二年
  • 背景:春秋戰國
  • 屬性:歷史
事件,中國,國際,人物,通鑑記載,

事件

中國

公元前273年,穰侯白起、客卿胡陽再次攻打趙國、韓國和魏國。
公元前273年,魏聯合趙國攻韓,打到華陽(今河南鄭州市南)。韓求救於秦,秦派白起大破魏、趙聯軍於華陽,斬首13萬。
公元前273年,秦奪取了魏國的卷、蔡陽、長社,趙國的觀津。
公元前273年,秦把觀津還給了趙國,並且給趙國增加了兵力,讓它去攻打齊國。
公元前273年,秦、韓圍攻大梁,燕、趙兩國發兵救魏,
公元前273年,秦國搶占了魏國,韓國的上庸地方(今湖北竹山縣西南一帶),在那裡設定郡縣
公元前273年,魏割南陽於秦,境域仍名南陽,屬秦國
公元前273年,廉頗率25萬雄獅回到了闊別近20年的北方戰場,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擊敗東胡各部族,收復代郡,穩定了趙國的北方形勢。
公元前273年,魏連年被秦攻伐,折兵失地,又轉而親趙。
公元前273年,在趙的支持下,組成兩國聯軍,對韓發起了攻擊。
公元前273年,秦昭王白起與客卿胡陽率軍往救,大敗魏軍華陽之下,斬首十五萬;
公元前273年,秦昭王白起與韓、魏聯合攻楚。
公元前273年,魯頃公姬雛登基,姬賈之子。
公元前273年,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乾的話,認為李宗就是《史記·魏世家》所記的魏安厘王四年(公元前273年)被封於段乾的段乾崇(古時崇與宗通用)。
公元前273年,渭水又赤三日。劉向以為近火沴水,秦連相坐之法,棄灰於道者黥。” 黥:指墨刑。對隨便倒垃圾的人,刺刻面目,染以黑色。

國際

公元前273年,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繼位,成為佛教的大保護者。阿育王之名可意譯為“無憂王”,是孔雀王朝第三任國王。他的祖父旃陀羅笈多創立了孔雀王朝,並擊敗了入侵的希臘人,他的父親賓頭沙羅鞏固了這個國家,並向南擴展了國土,累計攻滅了十六個國家。站在祖父兩代的肩膀上,阿育王有著有利的創造更大歷史業績的條件。
公元前273年,托勒密二世Filadelfo發出羅馬大使館建立外交關係,並簽署條約,兩國之間的和平。 羅姆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273年,由於印度與西北方域外的交通頻繁,希臘人與波斯人得以進入印度從商。
公元前273年,羅馬於徵服整個義大利半島後,開始向外擴張。

人物

公元前273年,頗頭娑羅逝世。

通鑑記載

赧王中四十二年(戊子,公元前二七三年)
趙人、魏人伐韓華陽。韓人告急於秦,秦王弗救。韓相國謂陳筮曰:“事急矣!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陳筮如秦,見穰侯。穰侯曰:“事急乎?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他從;以未急,故復來耳。”穰侯曰:“請發兵矣。”乃與武安君及客卿胡陽救韓,八日而至,敗魏軍華陽之下,走芒卯,虜三將,斬首十三萬。武安君又與趙將賈偃戰,沈其卒二萬人於河。魏段乾子請割南陽予秦以和。蘇代謂魏王曰:“欲璽者,段乾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璽,欲璽者制地,魏地盡矣!夫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王曰:“是則然也。雖然,事始已行,不可更矣!”對曰:“夫博之所以貴梟者,便則食,不便則止。今何王之用智不如用梟也?”魏王不聽,卒以南陽為和,實修武。
韓釐王薨,子桓惠王立。
韓、魏既服於秦,秦王將使武安君與韓、魏伐楚,未行,而楚使者黃歇至,聞之,畏秦乘勝一舉而滅楚也,乃上書曰:“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棋是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已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先王三世不忘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救,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並蒲、衍、首、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磨之北,注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王若能保功守威,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強,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昔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禽於三江之浦。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毀,而忘毀楚之強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夫楚國,援也;鄰國,敵也。今王信韓、魏之善王,此正吳之信越也,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且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反也。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輿、銍、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如此,則天下之國莫強於齊、魏矣。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而朝;王施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為關內之侯。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魏亦關內侯矣。王壹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於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王從之,止武安君而謝韓、魏,使黃歇歸,約親於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