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
- 類型:計量屬性
- 對象:公允價值
- 隸屬:會計要素計量
概念,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係,新會計準則引入必要性,
概念
所謂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是指以市場價值或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作為資產和負債的計量屬性.有人認為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將取代沿用了幾百年的歷史成本計量屬性,成為21世紀最主要的計量模式。
與其他計量屬性的關係
基本準則規定了五種主要的會計計量屬性,包括歷史成本、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和公允價值等。這幾種會計計量屬性有其內在聯繫,基礎是歷史成本。企業在對會計要素進行計量時,一般應當採用歷史成本,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公允價值計量的,應當保證所確定的會計要素金額能夠取得並可靠計量。後四種計量屬性都相對於歷史成本而言,重在反映資產、負債的當前價值。從實質上講,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也是公允價值,但又不能全部統一採用公允價值,在某些特殊情況下,還需要採用重置成本、可變現淨值、現值等計量屬性,如重置成本適用盤盈資產的計量;可變現淨值通常適用存貨的期末計量;現值適用固定資產等資產的使用價值的計量等。公允價值具有綜合性,涵蓋了前面三種計量屬性,前三者是特殊情形,是“白馬”,公允價值是一般情形,是“馬”。
新會計準則引入必要性
新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必要性:
財務報告的目標決定了需要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新會計準則規定了財務報告的目標,也是會計準則的目標。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履行情況,有助於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做出經濟決策。從財務報告的目標可以看出其作用包括兩方面,一是有助於使用者從不同角度根據準則形成的財務報告做出經濟決策,側重反映未來信息,體現了決策有用觀;二是財務報告反映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側重於反映過去的信息,體現了受託責任觀。
財務報告使用者包括投資者、債權人、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投資者。資本市場的發展有兩個關鍵要素,一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投資者的可持續投資。投資者的可持續投資是企業可持續發展和資本市場發展的重中之重。投資者首先是根據財務報告進行決策,而且除機構投資者外,一般投資者主要也是根據財務報告進行決策。決策有用觀和受託責任觀兩者之間不是對立和矛盾的,而是相互有機統一於財務報告的目標之中。財務報告不僅要滿足投資者的決策需要,同時也反映了企業管理層受託責任的履行情況,其目標是雙重的。決策有用觀和受託責任觀主要都是針對企業外部使用者,而且,財務報告的作用也體現在企業內部經營管理的需求方面,對內部使用者而言,財務報告也非常重要。
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要求企業在確認、計量和報告會計信息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使用者的決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關性是以可靠性為基礎的,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也就是說,會計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應儘可能地做到相關性,以滿足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決策需要。
引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將有助於提高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和相關性,全面衡量企業經營業績,及時反映市場價值的變動信息。無論中國會計準則還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引入公允價值的目的都是使企業的財務信息更具相關性,更反映企業的現時價值,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由於歷史成本自身的局限性,使得引入公允價值成為必然。如果會計準則還完全按照原來的規定,固守歷史成本處理,會存在很多問題,因為會計上所反映的信息可能越來越無法達到決策有用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會計就可能被邊緣化。要想使會計不被邊緣化,就必須保證財務報告所反映的會計信息能夠基本符合市場的規律,在可靠性的基礎上必須考慮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