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諸侯

八百諸侯

周文王死後,子發繼位,是為武王。周武王繼位時,“殷之叛國”越來越多,商王朝內外交困,由周滅商而王天下的形勢已經形成。當時,周的疆域西自甘肅靈台,東至河洛,並且占有長江、漢水、汝河流域廣大地區,取得所謂“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優勢。在這樣的形勢下,周武王興建都邑,在豐水東岸新建鎬京,積極做好滅商的準備。經過幾年準備,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大會諸侯於孟津(今洛陽北)。前來參加大會的諸侯和部落首領,據說有八百人之多。在大會上,周武王舉行誓師儀式,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這是一次“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會,實際上是滅商的總動員。武王下令將士準備好船隻,向黃河對岸進攻,落後者將以軍法處置。頃刻間千舟競發,浪花飛濺,周軍迅速到達了對岸。但武王又急令返回,原來武王此戰的目的是進行一次渡河戰鬥演練,同時要藉機探明諸侯國的虛實。通過這次演練,武王認為一舉滅商的時機還不夠成熟,因而引兵暫退。從此,眾多的諸侯都聽從周的指揮,周也因此確定了盟主的地位。這就是“八百諸侯會盟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百諸侯
  • 注音:bā băi zhū hóu
  • 釋義:比喻很多不聽從統一領導獨立王國
  • 出處:《史記·殷本紀
八百諸侯,八百諸侯會盟津,

八百諸侯

注 音:bā băi zhū hóu
釋 義:比喻不聽從統一領導的“獨立王國”很多。
出處:《史記·殷本紀》::“周武王之東伐,至盟津,諸侯叛殷會周者八百。”

八百諸侯會盟津

就在這個時候,商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想挽回商覆滅命運的忠臣賢士皆遭厄運,丞相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逃走,少師、太師相繼投靠周王,商王身邊只剩下一些奸佞小人。而周武王卻依靠姜尚周公旦召公畢公的輔佐,勢力迅速壯大,積極謀劃滅商大計。
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46年),武王親自帶領戎車三百輛、虎賁(勇猛的戰士)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聚集於此,還有各地的諸侯軍隊和庸、蜀等眾多的南方部落武裝,並通告各地諸侯重新會師於盟津,共同與商決戰。大軍從盟津渡河,沿河向東進軍,於正月甲子清晨到達殷郊牧野,武王再一次舉行誓師動員,歷數紂王“自絕於天”的種種罪行,宣布執行上天的旨意來討伐商紂,大大鼓舞了士氣。次年二月,兩軍在牧野會戰,商軍陣前倒戈,引領周軍攻入殷都,紂王見大勢已去,自焚身亡。
“八百諸侯會盟津”這一歷史事件發生在今孟津東北,清代立有會盟碑,今天的會盟鎮也由此而得名。清《孟津縣誌》曾評論說:“當天下之要衝,西連關陝,東通曹衛,南北抵京都而達襄楚,可謂形勝之地也。”盟津古渡作為天險成為古洛陽的天然屏障,在中國古代軍事地理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