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是清代文學家黃遵憲創作的一首詩。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 出處:《人境廬詩草
  • 作者:黃遵憲
  • 創作年代:清末
  • 創作時間:1884年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茫茫東海波連天,天邊大月光團圓。
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
一舟而外無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
登程見月四回明,歸舟已歷三千里。
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節。
泰西紀曆二千年,祇作尋常數圓缺。
舟師捧盤登舵樓,船與天漢同西流。
虬髯高歌碧眼醉,異方樂祇增人愁。
此外同舟下床客,夢中暫免供人役。
沈沈千蟻趨黑甜,交臂橫肱睡狼藉。
魚龍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鏡風無聲。
一輪懸空一輪轉,徘徊獨作巡檐行。
我隨船去月隨身,月不離我情倍親。
汪洋東海不知幾萬里,今夕之夕惟我與爾對影成三人。
舉頭西指雲深處,下有人家億萬戶。
幾家兒女怨別離,幾處樓台作歌舞?
悲歡離合雖不同,四億萬眾同秋中。
豈知赤縣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東,獨有一客欹孤篷。
此客出門今十載,月光漸照鬢毛改。
觀日曾到三神山,乘風意渡大瀛海。
舉頭祇見故鄉月,月不同時地各別。
即今吾家隔海遙相望,彼乍東升此西沒。
嗟我身世猶轉蓬,縱游所至如鑿空。
禹跡不到夏時變,我游所歷殊未窮。
九州腳底大球背,天胡置我於此中?
異時汗漫安所抵,搔頭我欲問蒼穹。
倚欄不寐心憧憧,月影漸變朝霞紅,朦朧曉日生於東。

注釋譯文

①妍:美好、美麗。②登程句:黃遵憲此次旅程自農曆八月十二日登船,至此已歷四晚,月亮漸趨團圓,故曰“見月四回明”。③泰西紀曆:歐洲、美國等使用的曆法,即格里高利曆(格里曆),通稱公曆、陽曆。泰西:猶極西,泛指歐洲美國等西方國家。二千年:本年公曆紀年為1885年,舉其成數為二千年。④只作句:謂因西方國家沒有中秋節,過去近二千年八月十五的月亮只是跟平常一樣,沒有什麼特別。⑤舟師:船夫,這裡指舵手。盤:這裡指航海導航用的羅盤。⑥虬髯:捲曲的絡腮鬍須。五代杜光庭有《虬髯客傳》。碧眼:藍色眼睛,舊指胡人,後指白種人。這裡都代指乘坐同船的外國人。⑦異方:不同地方,這裡指外國、異域。此句語出舊題李陵《答蘇武書》:“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增忉怛耳。”⑧下床:《三國志·魏書·陳登傳》載東漢末許汜只顧購置田地、房宅,而不憂國救世,他經過下邳時見陳登,登輕視許汜,自己上大床臥,讓許汜在下床臥,這裡指客輪上等級低的艙位。⑨此外二句:謂同船的住下等艙的勞工,在夢中才得暫時不用為人勞作⑩黑甜:深睡、酣眠。蘇軾《發廣州》:“三杯軟飽後,一枕黑甜余”自註:“淅人謂飲酒為軟飽,俗謂睡為黑甜。”⑪魚龍:魚和龍,這裡代指水中各種魚類。張若虛《春江花月夜》:“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⑫徘徊句:謂月光流動,寫法近似蘇軾《水調歌頭》“轉朱閣,低綺戶”。⑬爾:這裡稱月亮。李白《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⑭人家億萬戶,這裡指中國的億萬家庭。⑮幾家二句: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卷九載吳中舟師之歌:“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明馮夢龍輯《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載吳歌:“月子彎彎照幾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婦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⑯四億萬眾:晚清時中國人口總數約為四億,這裡代指全體中國人。後來很長一段時間都稱“四百兆(百萬為兆)或“四萬萬”人民,如孫中山《興中會章程》:“夫以四百兆蒼生之眾,數萬里土地之饒,固可發奮為雄,無敵於天下。”又如抗戰歌曲《長城謠》歌詞:“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⑰欹:通“倚”,斜靠。孤篷:孤舟的篷子,代指孤舟,這裡指乘坐的客輪。此詩下文有“倚欄不寐心憧憧”。⑱此客句:黃遵憲自同治十三年(1874)春離開家鄉往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至此已闊別家鄉十一年,“十載”取其成數。⑲月光句:有賀知章《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的意味。⑳三神山:傳說東海中仙人所居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或簡稱“三山”,黃遵憲《和沈子培同年》:“縹緲三山信徐市,橫縱六里聽張儀。”這裡指日本。黃遵憲《日本國志·鄰交志》註:“《史記·封禪書》云:齊威宜王、燕昭王皆嘗使人入海,至三神山,見所謂仙人不死之藥。渤海東渡,後遂不絕,似即今日本地。”黃遵憲於光緒三年(1877)至八年擔任駐日使館參贊,離任時作詩云“欲行六國連衡策,來作三山汗漫遊”(《奉命為美國三富蘭西士果總領事留別日本諸君子》)。㉑大瀛海:戰國時齊國騶衍認為中國九州僅是大九州中一州,大九州之外為大瀛海環繞,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後用以指大洋,這裡指太平洋。㉒即今:如今、現在。㉓乍:剛剛。以上四句謂由於時差原因,各地月亮升落的時間不同,現在隔海遙對的家鄉的月亮剛剛東升,而這裡的月亮已經往西落下了,完依取:㉔轉蓬:隨風飄蕩的蓬草,比喻生活遷徙不定。㉕鑿空:西漢張騫受武帝派遣出使月氏,歷經艱險返回,就此開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稱為“鑿空”。這裡將自己四處縱游比作張騫開通西域那樣到達極遠之地。㉖禹跡:夏禹的足跡,傳說夏禹治水時足跡遍於九州島。“禹跡不到”即謂在九州之外,指外國、異域。夏時;即“夏曆”,相傳夏代制定的曆法,又稱陰曆、農曆、舊曆。當時中國仍然使用夏曆,而當時日本、美國等均使用公曆(即前文所謂“秦西紀曆”),與夏曆不同,故曰“夏時變”,中國1912年才開始使用公曆。㉗九州:這裡指大九州,參前文“大瀛海”注。大球:地球。㉘胡:為什麼。《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㉙異時:以後、來日。汗漫:廣大、漫無邊際,這裡指遠遊。㉚憧憧:心神不寧。

作品鑑賞

光緒十年(1884)黃遵憲的母親病故,次年時任美國三富蘭西士果( San Francisco,一般譯作聖弗朗西斯科或舊金山)總領事的黃遵憲乞假歸國,農曆八月十二日登船西行,八月十五日中秋節舟行大平洋時,黃遵憲望月而作此詩。此詩為黃遵憲手訂《人境廬詩草》卷五第一首,而《人境廬詩草》“四卷以前為舊世界詩四卷以後乃為新世界詩”(《人境廬詩草》丘逢甲跋),因此此詩為“新世界詩”第一首。所謂“新世界詩”,是歌詠海外風光和新事物的詩作。望月本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傳統題材,但地域範圍基本都在內陸或近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今夜月明人盡望”(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都是寫不同地方的人同時共望一輪明月。而此詩卻寫到因為東西半球晝夜相反,正在茫茫大洋上的詩人和萬里之外的故鄉所看到的月亮此沒彼升,不能“共此時”,比古時多了新鮮的經歷和不同的感受。黃遵憲另有《今別離》四首,用樂府雜曲歌辭舊題寫傳統的遊子思婦題材,但歌詠的對象卻換成了火車、輪船、電報、照相等新事物和東西半球晝夜相反的自然現象。尤其是第四首寫“相去三萬里”的一對男女,因“晝夜相背馳”,所以“眠起不同時”,“舉頭見明月,明月方入扉。此時想君身,侵曉剛披衣”,兩人“魂夢難相依”。都是以新事物、新語詞等書寫舊題材,舊酒裝之以新瓶,而別具風味黃遵憲詩以五古、七古最具代表性。他稱自己的五古“凌跨千古”,七古比白居易、吳偉業“略高一籌”(《致梁啓超書》),自視甚高。此詩為七言古體詩(七古)。後來丘逢甲《七洲洋看月放歌》、梁啓超《二十世紀太平洋歌》、商旭《海上大風潮起作歌》等詩都受到此詩影響。

作者簡介

黃遵憲(1848—1905),字公度,別號東海公、布袋和尚,人境廬主人。廣東嘉應人。光緒二年(1876)舉人。歷充使日參贊、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戊戌變法期間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尋奉命出使日本,未行而政變起,遂罷歸故里。工詩,喜以新事物鎔鑄入詩,為“詩界革命”倡導者,被譽為“近世中國第一大詩人”。自定詩集名《人境廬詩草》,另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今人輯為《黃遵憲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