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人口,經濟,綜述,農業,工業,商業,金融業,交通運輸,社會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歷史文化,風景名勝,
歷史沿革
春秋,屬楚郢,自秦置江陵縣後一直所屬。
民國,屬江陵縣第一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廢區制,屬江陵縣龍山鄉。
1950年,全縣轄9區2鎮,屬梅槐區(一區)。
1952年,縣轄分13個區時,分屬王場(三區)和梅槐(五區)兩區。
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又分別屬將台公社和馬山公社。
1961年,恢復區建制,楊場公社屬將台區,朱場公社屬馬山區。
1975年,撤區並社更名為八寶公社。
1984年,撤社建區,楊場、王場為紀南區轄,朱場、新場為馬山區轄。
1987年10月,撤銷區級派出機構,建立八嶺山鄉。
1995年10月,改鄉為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八嶺山鎮轄楊場1個居民委員會,新場、王場、馬店、童橋、朱家嶺、太平、三橋、新灣、銅鈴、馬跑泉、石馬、楊場、北湖橋13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居民小組、1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1年10月,八嶺山鎮下轄2個社區、11個行政村,另轄2個村級單位,鎮人民政府駐楊場集鎮利民路14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八嶺山鎮地處荊州區西北,東與
紀南鎮接壤,東北越紀南古城牆與紀南鎮相連,南與太湖港農場管理區毗鄰,西連太湖港水系丁家嘴水庫,北跨古龍山與
馬山鎮相接。轄區總面積126.3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八嶺山鎮境內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相對高差一般為10-25米。最低點位於楊場村一組松林崗南邊,海拔30米;最高點位於換帽冢,海拔103.3米。
氣候
八嶺山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多年平均氣溫16.9℃,年平均日照時數1650小時。無霜期平均256天。年平均降水量1093.9毫米。
水文
八嶺山鎮境內有太湖港水系,舊稱揚水。源出川店東北部,經馬山鎮南流繞八嶺山西麓至丁家嘴,復東南行至秘師橋,經草市流入長湖。
自然資源
八嶺山鎮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膨潤土、石棉、玄武岩、天然礦泉水、石油、耐火泥、火山灰等,膨潤土礦儲量10.9萬噸,已探明為湖北省第三大礦床,玄武岩礦儲量6.2萬噸,集中分散在楊場、太平村一帶。耕地面積57369畝,人均1.5畝。
人口
2011年末,八嶺山鎮轄區總人口37052人,其中城鎮常住戶口9990人,城鎮化率27%。總人口中,男性18503人,占49.9%;女性18549人,占50.1%;14歲以下3845人,占10.4%;15~64歲28902人,占78%;65歲以上4305人,占11.6%。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36777人,占99.3%;有回、土家等少數民族,人口275人,其中土家族157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57%;回族95人,占3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306人。
截至2019年末,八嶺山鎮戶籍人口35684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八嶺山鎮財政總收入176萬元,比上年增長0.3%。
截至2019年末,八嶺山鎮有工業企業23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8個。
農業
2011年,八嶺山鎮農業生產總值5.3億元,糧食作物以種植水稻、油菜、黃金瓜為主。主經濟作物以種植黃金瓜、西甜瓜為主。種植黃金瓜、西甜瓜0.8萬畝,花卉苗木1萬畝。
2011年,八嶺山鎮生豬飼養量30025頭,年末存欄19107頭;家禽飼養量141萬羽。
2011年,八嶺山鎮中華瓣養殖基地占地60畝,年孵化鱷魚150萬尾。
工業
2011年,八嶺山鎮工業總產值3.2億元,有工業企業103家,職工2217人,實現工業增加值0.7億元,比上年增長24%。
商業
2011年末,八嶺山鎮有商業網點582個,職工1742人。201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5.5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2.8億元。
金融業
2011年末,八嶺山鎮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5億元,比上年增長18%;各項貸款餘額0.9億元,比上年增長21%。
交通運輸
八嶺山鎮境內有滬蓉高鐵、滬渝高速公路、國道318線穿境而過。東距荊州火車站12千米。有區級道路14千米,鎮級道路18千米,村級道路103千米,13個村通水泥路,通車裡程35千米。2011年末,鎮區客運站1座,日發客運汽車40班次,日均客運量1200餘人次。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八嶺山鎮有幼稚園4所,在園幼兒585人,專任教師32人;國小3所,在校生1201人,專任教師76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中1所,在校生638人,專任教師79人,國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八嶺山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748萬元,比上年增長7.8%。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八嶺山鎮有綜合文化站1個,村文化活動中心13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5戶;各類圖書室16個,藏書6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90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八嶺山鎮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13個,其中門診部(所)1個;床位50張,每千人擁有病床1.35張,固定資產總值4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3人,其中執業醫師14人,執行助理醫師3人,註冊護士13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4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3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0582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八嶺山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83戶,人數289人,支出66.67萬元,月人均188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001戶,人數1502人,支出156.3萬元,月人均86元。敬老院1家,床位107張,全年供養五保老人104人,其中集中供養五保老人93人,分散供養五保老人11人,發放五保供養金21.29萬元。2011年,臨時救助96戶,發放資金49200元。重點優撫對象133人,發放資金44萬元。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600萬元;基金支出合計220萬元。2011年,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2.3萬人,參保率90%。
基礎設施
2011年末,八嶺山鎮有郵政局1處,電信局1處,移動、聯通代辦網點7個,郵政投遞點17個,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31千米,鄉村通郵率100%。移動通訊基站11個,聯通通訊基站7個;移動用戶21800戶;固定電話2058部,電話用戶普及率100%。
2011年末,八嶺山鎮有自來水廠1座,有深水井2口,高塔供水,年供水2.1萬立方米。鎮區主要道路兩側鋪設排水管道4600米。
2011年末,八嶺山鎮有供電所1座,35千伏變電站1座。
歷史文化
八嶺山鎮地名古稱龍山,因有八條山嶺改稱八嶺山。
八嶺山鎮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湖北省、荊州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碑刻1處,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項,區級5項。
八嶺山古墓群,八嶺山,又稱龍山。山中
古墓密集,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就有498座,無封土堆古墓不計其數,其中以楚墓居多。據史書記載:“楚莊王葬於古龍山。前後陪葬十冢,皆成行列。”此冢高大似山,陪冢成行,位於八嶺山中部的平頭冢亦為八嶺山特大封土堆古墓。1987年,文物考古工作者對位於八嶺山南麓的明遼王墓進行了發掘清理。1988年,始遼王墓對遊客開放。
風景名勝
1984年,八嶺山被正式列為國家級森林公園這裡有
森林、竹海、流泉、湖泊、
水庫、
山峰、名冢、奇松、珍禽動植物等自然景觀。境內有楚文化及三國文化遺址,有封土堆105座,古墓葬400座,其中以楚莊王墓規模最為宏大,伴有以三國文化為主的八嶺山古十景:八嶺松濤、龍山秋眺、
馬跑泉、
仙女廟、
落帽台、換帽冢、系馬冢、安民冢、銅嶺崗、平頭冢,加之現已發掘並對處開放的明遼王墓,這些景點的組合,使其
旅遊資源開發具備了良好的開發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