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宿蕎麥,西藏自治區八宿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八宿蕎麥生長在海拔3300米以上的藏東高原八宿縣河谷地帶,日照時間長、溫差大,降雨量少、蒸發量大,造就了八宿蕎麥優良的品質。
2015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八宿蕎麥”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宿蕎麥
- 產地名稱:西藏自治區八宿縣
- 品質特點:粒大、皮薄、籽粒黑褐色
- 地理標誌:國家質檢總局地理標誌產品
- 批准文號:國家質檢總局公告2015年第162號
- 批准時間:2015年12月29日
產品特點,產地環境,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八宿蕎麥粒大、皮薄、面白,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是一種營養豐富,能降血脂、血糖和膽固醇的無公害健康食品。
產地環境
八宿縣位於西藏自治區東部,昌都市中南部,地處怒江上游。屬於乾熱河谷地帶,土壤較為疏鬆,且多為富含養分的壤土和沙壤土,大小河流縱橫遍布,水源充沛且無污染。年平均氣溫10—14℃,最熱月平均氣溫18—22℃,最冷月平均氣溫0—5℃,降水量150—220毫米,常年日照高達2710小時,蒸發強度大,屬半乾旱氣候,太陽輻射強烈,對蕎麥的生長發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由於氣溫較高,病蟲害難以滋生。加之八宿縣城氣候較為乾燥,適宜養麥的儲存、加工,日積月累,使當地蕎麥形成了獨特的品質。
歷史淵源
蕎麥最早起源於中國,栽培歷史非常悠久,種植經驗也很豐富。很早的時候就有青藏高原是蕎麥故鄉的說法,這是因為中國東北、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西南各地區廣泛分布著野生蕎麥。青藏高原地區的人民發現了野生蕎麥這種植物,並且發現了這種植物還能食用,於是人們就開始嘗試著對它進行人工栽培。在栽培蕎麥的過程中,人們慢慢地總結了蕎麥的種植經驗並廣為流傳。而八宿縣作為整個西藏為數不多適宜種植蕎麥的地區,當地民眾也漸漸嘗試人工栽培蕎麥。蕎麥也因具有生長期短,適應能力強、產量穩定等特點,成為八宿縣重要種植作物之一。
八宿蕎麥種植歷史已有500多年。當初八宿剛開始有人聚屆,生產力低下,加之貴族、奴隸主的剝削,當地民眾常常飢不果腹。據說,有一次偶然的機會,一個農奴向一位過路的商人乞討食物,商人便向那位農奴說有種可以食用的“救災作物”,並向農奴描述了那種作物的形狀。農奴將信將疑,因為商人說的那種植物他天天都能看見,不過從來沒吃過。終於,農奴難耐飢餓,試著吃了一些“救災作物”,不僅填飽了肚子,還沒有任何異常反應。於是,一傳十、十傳百,飢不果腹的人們終十開始能夠填飽肚子了。500年前,蕎麥只足為了填飽肚子,如今蕎麥在當地人民漫長的種植過程中,形成了當地獨有的品種,遠近聞名。
2013年,昌都立足農發項目縣蕎麥種植加工等特色產業以及高效溫室建設,共實施5個產業化項目、4個設施農發。投資135萬元扶持八宿蕎麥系列產品加工。
生產情況
2016年,八宿蕎麥種植面積達5600餘畝,年產蕎麥55萬千克,年產值800餘萬元。帶動農戶3000多戶。
2017年,八宿蕎麥種植面積達8000畝,產量達111.5千克;成功引進2家食品加工企業,年產值達3000萬元以上。
產品榮譽
2015年12月2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八宿蕎麥”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八宿蕎麥產地範圍為西藏自治區八宿縣白馬鎮、吉達鄉、拉根鄉、林卡鄉共4個鄉鎮現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當地蕎麥和苦蕎地方品種。
二、立地條件
海拔3200至3400米。土壤類型為風沙土,質地為壤土和砂壤土。土壤pH值為7.5至8.5。
三、栽培管理
1.播種:7月中旬播種,每畝播種2.5至7.5千克。
2.施肥:每公頃每年施有機肥≥7500千克。
3.收穫:10月至11月,大多數蕎麥花序上的籽粒由白色變為茶色,85%以上的籽粒變成黑色後收穫。
四、加工技術流程
初清除雜→清理(磁選)→去石→粒度分級→脫殼→皮殼分離→整粒碎粒分離→碾磨→定量包裝→入庫。
五、乾燥與貯藏
蕎麥自然風乾至水分≤13%,庫存不超過兩年。
六、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粒大、皮薄、籽粒黑褐色,千粒重≥30克。面白。
2.理化指標:蛋白質含量≥11%,澱粉含量≥63%,水分≤13%。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八宿蕎麥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西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質檢總局核准後予以公告。八宿蕎麥的檢測機構由西藏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在符合資質要求的檢測機構中選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