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塔台墓群(八塔台古墓群)

八塔台墓群

八塔台古墓群一般指本詞條

八塔台古墓群在今天曲靖市駐地東十三公里處,珠江上游南盤江東岸,五台山腳,佇立著八個形狀不一,相依相伴的土堆。地處緩坡地帶,由8個相傍而又獨立的橢圓形封土堆組成,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八塔台古墓群的發掘,證明了曲靖是雲南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這裡的人民便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生活在這裡的人類已進入青銅時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塔台古墓群
  • 外文名:Eight tower tomb group
  • 地理位置:曲靖市區東12公里的珠街鄉董家村
  • 總面積:5000平方米
  • 時代:先秦時期
  • 文物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景區特色,交通,特別提醒,景區官方資料,“滇”文化,青銅器出現,珠江源地區,古墓群,八塔台傳說,出土文物,意義,

簡介

一古墓群位於曲靖市區東12公里的珠街鄉董家村,地處緩坡地帶,由8個相傍而又獨立的橢圓形封土堆組成,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
1977—1982年,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在曲靖文化管理部門配合下,對八塔台古墓群一、二號堆進行7次發掘。一號堆發掘完畢,二號堆發掘了一半,共發掘出各個時期的墓葬數百座,其中火葬墓304座,土坑豎穴墓220座,封土堆墓30餘座,這些墓葬的形成年代遠比諸葛亮生活的年代早,約為春秋時期或者更早。
從發掘的情況看,墓群類型多樣,交叉堆積,互相滲透,形成了上自先秦時期,下至宋元明朝,長達2000餘年的7米之高的文化堆積層。在春秋戰國時期的30餘座封土墓和土坑豎穴墓中,出土了一大批青銅時代的器物,這在雲南青銅考古中尚屬首次發現。已發掘的墓葬除5座土坑豎穴墓分布在一號堆外,其餘的500餘座均出土於二號堆約700平方米的面積內。這一面積僅是二號堆底部面積的一半。據考古工作者介紹,堆疊的形成原因是,最早的先民死後埋葬在此,形成高於地面的土堆,為封土堆墓群;其上又埋葬了土坑堅穴墓群;最後又埋上了許多的火葬墓。從當時發掘後的地層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饅頭狀的封土堆互相重疊,長方形的土坑墓又打破了下層的封土堆。已發掘的墓葬中,有30餘座屬春秋戰國時期的封土堆,220座屬戰國至兩漢時期的,304座則屬宋、元、明時期的火葬墓。
上述發掘出土文物1000餘件,有兵器、生產工具、生活用品、裝飾品、樂器和貨幣等,包括青銅、鐵、陶、玉、石等器物。器物中的兵器有刀、劍、戈、矛;炊飲器有鼎、釜、罐碗等;裝飾品有鐲、珠、扣飾;樂器有銅鼓、鈴等。這些殉葬品的種類數量如此繁多,令人驚嘆。在扣飾中有一件雙牛浮雕,工藝水平極高,顯示了滇東一代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技藝。

景區特色

八塔台據清鹹豐二年《南寧縣誌》稱,“八塔台在城東……漢諸葛武侯建以鎮地脈。”這裡說的意思是,當年諸葛亮揮戈征南至曲靖南盤江流域“七擒孟獲”,在這裡築土設點將台,形似塔基,且有8個,便稱“八塔台”。其實,從《史記8226;西南夷列傳》看,“其旁(指滇國)東北,有勞浸、靡莫,皆同姓相扶。”珠街八塔即是支書所稱的“勞浸、靡莫”聚居地。
八塔台墓群

交通

昆明-曲靖城際鐵路,1.5小時左右。可乘坐公交至珠街鄉,步行1.5公里即可到達。
八塔台墓群

特別提醒

曲靖屬於亞熱帶高原型季風氣候,氣候類型多樣,最熱的7月份平均氣溫19℃,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14℃。出遊以春秋兩季為佳,夏季因下雨路況可能不佳,甚至會有土石流現象。

景區官方資料

3.5萬次播放
28:17
古墓探秘:青銅劍上的神秘“蛙人圖”
沿著珠江源行走,可以看到沿江兩岸四處高聳的古墓。這些古墓或獨立於村舍路旁,或成群相聚于田野山間。在那裡,千百年來默默地訴說著遠古歲月的故事。
這些古墓上迄春秋,下迄明清。有青銅時代的墓葬,有東漢至唐代的梁堆墓,也有明清時期的火葬墓。一座古墓是一段歷史, 一座古墓是一個故事,它向我們講述著春秋以來這片土地上的興衰榮辱。
人類的文明時代按照通常的定義,是以城市、文字、金屬和禮儀性建築等物質性文化要素的產生為標誌的。當然,由於地理條件、經濟類型以及歷史發展等各個方面的差異,世界上各種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標誌很難統一,一種文明的出現並不是一定要具備我們通常所說的這些文化全部要素。我們只能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來分析認定其文明的標準。

“滇”文化

雲南的文明時代無疑是從春秋戰國時開始的,也就是從“滇”文化開始。史書上第一次關於滇文化的記載,還是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西南夷列傳》,不管這篇文章對西南地區所取的態度如何,所寫的文章又是那樣的簡略。然而,迄今為止,我們實在找不出第二篇能夠替代的文章,這沒有辦法。從這篇文章看來,大文學家、史學家司馬遷對當時西南地區是很了解的。自從張騫遠出西域,按照漢武帝的指示去聯絡大月氏、大夏和烏孫等,在大夏見到由“滇”國出身毒國運往大夏的蜀布、筇竹杖之後,曾引發了這位漢帝豐富的想像力和雄大的氣魄。漢武帝曾三次派出使臣前往西南,以開通這條南方絲綢之路。這其中公元122年的一次就是司馬遷親自來的,“他“奉使西征巴蜀以南……昆明”,當然,司馬遷是否真到過雲南說不清楚,但是西南或者說蜀國四川一帶是肯定到過的。要不然不會有這篇《西南夷列傳》,這篇文章中,司馬遷寫到:“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滇最大……此皆?結,耕田,有邑集”,文中的“其西”所指的是當時夜郎西面,自然也就是滇國。這裡所說的“?結”是一種特有的習俗,以這種習俗為代表的便是當時定居於滇池周圍區域的“滇人”。

青銅器出現

滇人文明時代的出現要素之一是金屬的出現,也就是青銅器的鑄造和使用。這些青銅器的大量出現,標誌著人類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認識自然了解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雲南解放不久,1953考古工作隊首次在滇池附近的晉寧石寨山發現了一批青銅器物,1955對石寨山古遺址和古墓葬進行了第一次正式發掘,經過五年的艱苦工作,發掘清理了墓葬48座,共出土青銅器4千餘件。此後,在滇池沿岸附近又陸續發現了一大批同一文化類型的古墓葬遺址。這些古墓葬的隨葬品中青銅器之多,並且具有典型的只屬於“滇”文化特有的器物和紋飾的比如葫蘆笙、滇氏銅鼓,鋤、?、鉞等青銅器所占比例之大都為其它地方的青銅文化所少見。

珠江源地區

珠江源地區緊靠滇池地區,從已知的歷史看,與滇池地區一樣,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進入了青銅時代。位於曲靖城東北十五公里處的珠街鄉董家村的八塔台古墓群可以說是一個最有力證明。這古墓群由八個相傍而又相互獨立的丘陵狀土堆組成,總面積約五千平方米。這些外表看上去極為普通的土堆,由一層疊一層的古代墓葬千百年堆積而成。

古墓群

八塔據清鹹豐二年的《南寧縣誌》記載,“八塔在城東,府治,漢諸葛武侯建以鎮地脈”。這肯定是傳說,諸葛亮作為萬世名人的代表,就因為南征時候到過這裡,有過《三國演義》上的七擒孟獲之說,老百姓總將它當神看待,在這一地區,連那些高聳的漢墓老百姓都一概堅定的認為是孔明墳,孔明先生真是有幸得很。像這樣的鎮山鎮水的寶塔與這位諸葛先生本來沾不上邊的東西,志書上也明明白白地寫了進去。其實就是這八塔,到底在古時有還是沒有也說不清楚,按照當地老百姓的傳說,這八座古墓原本就是八塔的塔基。
就算是吧,因為,既然古往今來都管這裡叫八塔,想必也是有些道理的,民間不是說,無風不起浪么。

八塔台傳說

關於八塔台的傳說還很多,這八塔台就緊依著董家村,山一樣堵在村口,人們進山出山都極為不便,有一個傳說就講,祖先針對這山一樣堵在村口的八塔土堆曾想出過一個辦法,在這八個土堆之中開一條路出來。但是開了很多次都沒有成功,原因是,今天將路開出,一夜過後,這些土堆又合攏了。後來有一次來了一位仙人,這才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用金犁頭開了一條路出來,從此才有了這土堆中橫穿而過的一條車路。這條車路如今還在,它就從古墓的一側窄窄地過去,連線著逶迤連綿的大山。董家村的村民們在過去的年代其實對這八個土堆的認識是有限的,他們不知道那是一群歷經千年的古墓。他們在這些土堆附近建起了磚瓦窯,這高聳的土堆既然留在這裡礙手礙腳,還不如將它們派點用場,1977年秋天的一個晚上,連綿的秋雨將農民們取土留下的深坑潤倒,早起的農民們路過這個土坑的時候,突然發現這土坑裡誰扔下了很多的“破銅爛鐵”,破銅爛鐵總是能值幾個錢的。於是農民們將這些坑裡的銅鼓,銅簇以及銅矛、銅戈等撿起來,挑到廢品收購站去賣了。

出土文物

在鄉鎮上,這些“破銅爛鐵”幸好讓一位識得此寶的人看見,於是問清緣由,這才上報到文物部門。這是一次重大的發現,縣裡一層層上報,緊接著雲南省博物館組成考古工作隊來到曲靖,在當地文化部門的配合下,對其中破壞較大的一號堆(八個封土堆的編號)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工作。其後又對二號堆前後進行了七次發掘。考古工作人員揭開高大的封土層,這才驚奇地發現,這不是我們想像中的僅只是一人或同一時代幾個人的合墓,每一個封土堆下,埋藏著的是從春秋戰國至明清各個不同時代的各種墓穴。它代代延續,層層疊壓,從春秋時期有葬具或無葬具的豎型土坑墓到漢以後出現的封土堆墓及至明清時代的火葬墓應有盡有,簡直就是一部豐富而完整的史書。將近三千年的歲月,居住在這條大江源頭的古人一代一代將自己的先民埋入這片依山傍水的墓地,不知是出於一種什麼樣的神秘意識。就在二號墓將近700平方米的封土堆中,就掘出土坑豎穴墓220座,封土堆墓30餘座,火葬墓304座。出土有銅器、鐵器、陶器總計1600餘件,以青銅器最多,屬於春秋時期或者更早一些時期的古墓葬有30餘座,分兩種,一種是有封土的土坑豎穴墓,一種僅有封土而無墓坑的土堆墓。主要出土文物有兵器和生活用具兩大類。兵器有青銅戈、銅劍,生活用具類則主要是陶器如陶罐、陶鼎等。

意義

八塔台古墓群的發掘,進一步不可爭辯地證明了曲靖是雲南古代文明的搖籃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這裡的人民便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生活在這裡的人類已進人青銅時代。許多文物既具有中原文化的色彩,又保持了滇文化的風格,同時充分說明,遠在先秦時期,曲靖便是全滇鎖鑰,是中原文化傳人云南的重要通道。同時,古墓形制的多樣性和殉葬品的多樣性,表現了雲南不同時期埋葬風俗的變化,也暗示著雲南民族成分的變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