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

八坊十三巷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境內,總面積約41萬平方米,全域為步行街,主街長度1300多米,是集古街民居觀光、文化博覽、特色美食體驗、院落休閒、文化創意多功能於一體的休閒聚落與文化旅遊景區。

八坊十三巷是八座“坊”和十三條“巷”的統稱,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景區以臨夏(古河州)回族民族文化為主題,形成了古街巷長廊、80號民俗館、64號手工藝館、蓋碗茶廣場、紅水河、人文生態巷、河州溯源巷、絲路回商巷、書巷、童趣巷、回族婚俗文化巷、八坊味道巷等特色街巷。古典建築群相對集中、民族文化風情濃郁,景區建築融合了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等建築特色,堪稱西北民族文化建築的博覽園和民族團結融合的“大觀園”。景區內北寺龍影壁、大旮巷80號院被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6座古民居被確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景區通過博物館、展覽館、文化表演、街頭展示、業態活現等方式全面展示臨夏花兒、磚雕、木雕、蛋雕、泥塑、雕刻葫蘆等非物質文化遺產60多項。

八坊十三巷先後獲得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18年)、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2022年1月)、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2022年7月)等榮譽稱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坊十三巷
  • 地理位置: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
  • 氣候條件:中溫帶氣候
  • 開放時間:08:30—22:00
  • 景點級別:AAAA級
  • 門票價格:免費
  • 占地面積:約 410000 m
  • 著名景點:八坊民俗館、老王寺、北寺影壁等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主要景點,文化活動,所獲榮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是回族人民生活的老城區,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大食(今沙烏地阿拉伯)、波斯等國的商人和宗教人士,來到八坊經商、傳教和定居,先後建了八座清真寺及教坊。人們依寺而居,圍坊而商,和睦共處,就形成了回民聚居區,得名“八坊”。
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在臨夏八坊的幾棵松樹樁上,建起了第一座清真寺,即南關清真大寺,亦稱連根柱古寺。八坊的地理位置,在廣場紅水河以南,三道橋以北,上二社以西,西巷以東一帶。後來的南關、前河沿、大小西關等地也納入進來,範圍不斷擴大。
八坊十三巷在明清時期達於興盛,後漸漸沉寂。
2015年,臨夏市委、市政府實施八坊十三巷綜合改造項目工程,在保留原住居民不搬遷的前提下,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先後改造了古舊街巷院落、八坊民俗館、八坊人物故事館、手工藝館和迴廊廣場等。
2016年10月,八坊十三巷改造完成。

建築格局

八坊十三巷由大寺坊、祁寺坊、西寺坊、北寺坊、鐵家寺坊、前河沿寺坊、老王寺坊、新王寺坊八坊,大旮巷、小南巷、壩口巷、北巷、沙尕楞巷、專員巷、大南巷、仁義巷、細巷、擁政路、鐵家寺巷、王寺街等十三條街巷組成。各式清真寺融中國古典建築風格和阿拉伯文化特色於一體,莊嚴肅穆。現存穆斯林居住的院落、清真寺等建築氣勢宏偉,有裙樓、閣樓、磚雕、木刻等特色工藝。八坊民居則多以四面合圍、對稱封閉式的小型四合院為特徵,有大有小,依據主人家的經濟實力而定,大都保持中國傳統的建築特色,講究對稱、均衡格局。一般居民多居住小獨院,有四合、三合、二合式的,只有少數富裕人家還建有偏院、車馬院或一進數院式的建築。

主要景點

  • 八坊民俗館
八坊民俗館,古稱大公館,位於大旮巷80號,原為馬占鰲之孫、馬安良之子馬廷勷,人稱“三少軍”的私邸。至民國十七年(1928年),大公館形成了占地十分寬闊的三進或四進式四合院。正院之外,有占後院、南院、車院、花園及庫房,與正院相連。後院儲存軍用品,南院為車馬院,整個建築群四周均有高大圍牆及哨樓,兼具軍事防禦功能。該館仿造北京四合院形制,代表了臨夏地區建築極致水平,幾經戰火和人為損毀,現僅存三少君府部分建築。修繕後的80號大院其建築主要由包括正房、東西耳樓、東西廂房、廳堂、遊廊、花園構成。整體裝飾為磚雕和木雕,青磚古樸典雅,木雕雍容華貴。
  • 東公館
東公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動工修建,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建成,國家AAA級旅遊景區。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由人民解放軍接管,王震大軍進軍青海前司令部曾駐此。該館是一座“田”字形莊園,其布局匠心獨運。東北正院為其主屋,北房是磚木結構的三層五間樓閣,其框架由二十八根通天柱支撐,兩端是兩層轉閣隨樓,東西南各是五間攢頂大七架抱屋,西北、西南皆為四合院,東西南北各五間;西南為廚房院;外院有觀花樓、衛兵樓、車馬院、院內通道兩旁植有松柏。院內建築浮雕貼金,精巧玲瓏,磚雕、木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整個院落共有磚雕189幅。2013年,臨夏東公館和蝴蝶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所屬類型: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批次:第七批)。
  • 老王清真寺
老王清真寺,坐落在王寺街,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乾隆年間擴建,民國十七年(1928年)焚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建。禮拜大殿為中國傳統宮殿式,邦克樓為木質四層塔式樓,飛檐六出,建造精美,為當時建築精粹,曾是格迪目派的經堂教育中心,保持中國傳統建築風格,大殿為中國宮殿式,分前殿、正殿和後殿,飛檐翹角。
  • 南關大寺
南關大寺,也稱臨夏南關清真寺,始建於元末,初建時因建在幾棵古松樹樁上,故亦稱“連根柱古寺”。明洪武年間、清乾隆年間分別進行大規模擴建,禮拜大殿結構精巧,遍飾磚木雕作,形似“一隻船”。民國十七年(1928年)被焚毀。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重修,採用中國傳統宮殿式木結構形制,宏偉壯麗,該寺曾是伊赫瓦尼派經堂教育中心。
  • 北寺
北寺,位於北巷而得名,始建於明末,到清朝康乾盛世,歷經多朝修繕,日臻宏偉。北寺影壁是康乾盛世的遺物。浮雕“龍鳳呈祥”,影壁長12.3米,高6.6米,厚1米左右,全部用青磚壘徹,牆體歷久彌堅,磚縫緻密緊湊,中雕“墨龍三顯”,左右兩邊為“丹鳳朝陽”和“彩鳳昭月”,寓意“龍鳳呈祥”,堪稱河州磚雕鼎盛時期的藝術精品。
  • 前河沿寺
前河沿寺,始建於清代,多次被毀,1980年再度新建時改址改名,仿照新加坡棉蘭清真寺的建築形制而建,並融合了中國現代建築風格。全寺色調簡潔明快,以純白和淡綠為主,無華麗彩飾和繁雜雕作。設有兩層教學樓,並專設婦女經文學校,另設有大、小淨室、住房及辦公室等。禮拜大殿分前殿和正殿兩大部分,前殿兩側有兩座四層對稱型鋼混建造圓頂邦克樓。
  • 老華寺
老華寺,始建於明洪武元年(1368年),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擴建,為殿宇式建築風格,院落數進,彩飾華麗。寺前設木質曲拱小橋,稱“水過涼亭”,樹木林立。該寺可同時容納5000人禮拜,採用了阿拉伯式建築風格。

文化活動

2023年9月29日,臨夏市2023“食在河州,知味八坊”八坊十三巷美食暢享節開幕。

所獲榮譽

2018年,八坊十三巷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同年11月,國務院對八坊十三巷“城中村”變身文旅新地標典型做法予以通報表揚。
2019年,中國環境報社授予八坊十三巷“中國美麗景區”稱號。
2020年1月,八坊十三巷被評為“甘肅省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2021年3月,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八坊十三巷“全國巾幗建功先進集體”稱號;同年5月,榮登“2021新甘肅十大必去新生景區”;同年10月,通過甘肅省專家組評審,成為甘肅省“省級旅遊休閒街區”。
2022年1月,八坊十三巷通過國家文旅部、國家發改委評審,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同年3月,經甘肅省商務廳評審,入選首批“甘肅省示範步行街”;同年7月,通過國家文旅部評審,入選全國第二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2023年1月,八坊十三巷被評為臨夏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旅遊信息

  • 景區位置
八坊十三巷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市前河沿西路北。
八坊十三巷
  • 營業時間
08:30—22:00。
  • 景區門票
無門票。
  • 景區交通
八坊十三巷屬於開放性區域,主出入口有8個,擁政巷、大旮巷、紅水河、王寺巷、石橋巷、細巷、壩口巷、北巷,支向出入口有5個,仁義巷、沙尕楞巷等。街區及出入口周邊200米範圍內總計有14條不同公交線路直達景區各個入口,分別是1路、2路、3路、5路、6路、8路、13路、14路、16路、18路、22路等,也可乘計程車或自駕方式到達景區各入口位置。
  • 遊玩線路
八坊精粹游
①大旮巷→80號民俗館→64號手工藝館→65號人物故事館→擁政巷(1個小時)。
八坊民族風情游
②大旮巷→專員巷→王寺巷→清真老王寺→壩口巷→北巷→清真北寺→紅水河→細巷口(1個小時)。
③大旮巷→沙尕楞巷→80號民俗館→64號手工藝館→65號人物故事館→擁政巷→小南巷→清真西寺→壩口巷→北巷→清真北寺→紅水河→童趣巷→王寺巷→清真老王寺→石橋巷(2個小時)。
八坊美食體驗游
④大旮巷→沙尕楞巷→小南巷→清真西寺→壩口巷→北巷→北寺→北巷口(1個小時)。
⑤大旮巷→沙尕楞巷→80號民俗館→64號手工藝館→65號人物故事館→專員巷→王寺巷→童趣巷→月亮灣廣場→細巷→北大街夜市(2個小時)。
八坊燈夜星空游
⑥北巷→紅水河→童趣巷→壩口巷→小南巷→沙尕楞巷→大旮巷(1個小時)。
⑦大旮巷→沙尕楞巷→80號民俗館→64號手工藝館→65號人物故事館→蓋碗茶廣場→專員巷→王寺巷(一個半小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