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畝地村(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八十畝地村)

八十畝地村(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八十畝地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八十畝地村是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下的村莊,轄區總面積3.7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十畝地村
  • 行政區類別:北京市房山區城關街道
  • 面積:3.7平方公里
  • 人口:890人
地理概況,歷史沿革,經濟狀況,相關詩文,地圖信息,

地理概況

八十畝地村位於房山區燕房衛星城東北隅,是規劃中燕房衛星城的城鎮區域。距城關街道辦事處駐地7公里,轄區總面積3.7平方公里。其東臨大石河、南與羊頭崗為鄰、西接東流水、北與青龍湖鎮接壤。清代成村,因此處原有某戶80畝地而得名。該村為山前暖區,氣候特點是冬季寒冷少雪,夏季炎熱多雨,春季乾旱少雨多風,秋季天高氣爽光照充足;土壤類型屬沙壤土,適宜葡萄生長,類似於法國地中海沿岸葡萄生長環境,被法國專家譽為“世界上最適宜葡萄酒生產的地方”。為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帶領農民致富增收,2001年,八十畝地村與法國DX集團聯營投資1000萬元,開墾荒灘1300畝,建設1500畝的高標準精品葡萄園,栽植釀酒用葡萄33萬株,品種為國際著名的赤霞珠品麗珠梅鹿輒三種釀酒專用葡萄。八十畝地村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呈坡地走勢,位居山麓平原,西部為山前洪積帶,東部沿大石河為一般第四紀洪積沖積平原,均屬工程地質為Ⅱ類區,可以進行工程建設,但由於該地區地下水比較豐富,水位較高,因此需要考慮不均勻沉降、施工排水及防水問題。根據1990年國家地震局頒布的全國地震烈度區劃圖,該村位於7度設防區。
葡萄園遠眺葡萄園遠眺

歷史沿革

據張氏家族族譜記載,八十畝地村清朝中期成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現已傳至14代。因張氏家族的先祖於清朝中早期,從山東濟南府柳樹莊村逃荒於房山,先落腳於今日的佛子莊鄉上英水村。至今世祖張文敬的墳墓還葬於上英水村的大港溝內,先祖去世後其後人張博炳轉居於此,墾荒落腳成村。以村中山溝為界各開墾荒地80畝,故得村名流傳至今,建國前行政隸屬羊頭崗,建國後獨立成村。八十畝地村背山望河,村落位於高阜之上,日照條件好,符合中國傳統村落選址的風水理論。 村民住宅多取於地方材料,北部山區霞雲嶺鄉、河北鎮盛產優質石板為瓦,圍牆和房基的石頭取於大石河河床內的鵝卵石。八十畝地所處於的貝京西部淺山丘陵地區,從金代開始就成為皇家園林、名人墓葬、宗教寺院的首選之地。八十畝地周邊5公里內有著豐富的人文旅遊資源,如姚廣孝塔、萬佛堂孔水洞等。
村角掠影村角掠影

經濟狀況

全村轄區面積3.7平方公里,屬淺山、丘陵地帶,其中山地面積3000多畝,沙灘面積2000多畝,平均海拔64米。現已發展住戶318戶,890人,全村均為漢族。八十畝地村位於房山中部,東臨大石河,西北、北和東面與南觀、口頭、坨里、沙窩相臨,東南、南、西南和西面與北方、羊頭崗、後朱各莊、東流水接壤。八十畝地村於1983年設村民委員會,原產玉米、小麥、白薯、花生、小豆;產栗子、柿子、桃、杏、梨、棗、核桃等果品。1988年糧食總產26.7萬公斤。1939年、1954年發生水災,全村平原地帶全被淹沒;1943年大旱,致使莊稼顆粒無收,餓死許多村民;1952年、1968年、1973年、1987年均遭雹災;1973年又有蟲災;1987年遭大風災。1999年土地進行了有償流轉,2000年開始改種酒用葡萄,2002年開始建酒莊,並開始籌劃全員股份合作制和舊村改造。2004年全村全員轉戶並實現了全員股份合作制,2005年開始進行舊村改造,開始由傳統農村向經營性農村轉變,以莊園文化帶動旅遊產業的發展。

相關詩文

八十畝地
作者:楊華之
我終於利用這個下午
驅車進入了這個山村,八十畝地
燕山腳下的一個微點,民風古樸,村舍錯落
老人和小孩在國槐下,涼亭里,廣場上
悠閒地漫步,聊天,嘻戲。十字路口,一名婦女
獨自賣著紅紅的山果,無人問津
我想在這裡找到回家的感覺,因為
我老家的那片責任田地,和這個小村一樣
也有著一個相同的名字

地圖信息

地址:北京市房山區零二六縣道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