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大筵席流傳於陽城東鄉,因其主菜貫穿周易太極“八卦生萬物”和“好事成雙”理念,且主菜為十六道而得名。其歷史悠久,風味獨特,是名揚天下的一種古老名宴。 八八筵源自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據說村內天官王國光在朝任刑部尚書時,朝中光祿寺(主管皇上飲食、御膳機構)一金姓官員因遭人陷害,申訴無門,恰遇國光翻閱舊案,得以平反昭雪。金姓官員為報答天官知遇之恩,認國光為義父,在萬曆十年國光辭官回鄉時,隨同天官返回上莊,照顧其飲食起居,並改“王”為姓,在村內定居下來。金氏遂將自己掌握的宮廷御膳技藝配以民間輔料,創立了這一傳統名宴,作為王府舉行喜慶和招待地方官員時所用。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和時間流逝,這種珍餚時饈逐漸走入民間,成了人們舉行嫁娶、壽誕喜慶時招待親友賓朋的一種宴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八八大筵席
- 地理標誌:山西陽城上莊村
- 非遺級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八筵源自明萬曆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據說村內天官王國光在朝任刑部尚書時,朝中光祿寺(主管皇上飲食、御膳機構)一金姓官員因遭人陷害,申訴無門,恰遇國光翻閱舊案,得以平反昭雪。金姓官員為報答天官知遇之恩,認國光為義父,在萬曆十年國光辭官回鄉時,隨同天官返回上莊,照顧其飲食起居,並改“王”為姓,在村內定居下來。金氏遂將自己掌握的宮廷御膳技藝配以民間輔料,創立了這一傳統名宴,作為王府舉行喜慶和招待地方官員時所用。後來隨著時代變遷和時間流逝,這種珍餚時饈逐漸走入民間,成了人們舉行嫁娶、壽誕喜慶時招待親友賓朋的一種宴席。
八八筵因其配料合理、甜鹹有序、湯水適中、色香味俱佳、營養價值高,且原料來源廣、製作工藝精、傳統特色濃、風味大眾化,很適合廣大城鄉人民婚嫁壽誕喜慶活動,數百年來經久不衰,也是至今廣大人民民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宴席。如今,它不但成了人們舉辦喜慶活動的首選喜宴,也成為了一種朋友聚會、接待賓客的名吃名宴。
估計很多人沒聽說過"潤城八八筵席",但是"滿漢全席"大部分人聽說過。滿漢全席一般一百零八道菜餚,分三天吃完,全席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既突出滿族菜點特殊風味,燒烤、火鍋、涮鍋幾乎是不可缺少的菜點;同時又展示了漢族烹調的特色,扒、炸、炒、熘、燒等兼備。但要細細說來,這滿漢全席還是來源於陽城縣潤城鎮的八八筵席。 潤城鎮自古就有"小江南"之美譽,無論是建築風格,還是人文環境,潤城都當之無愧為江南縮影。三面環水的砥洎城,其江南水鄉風格猶為突出,同時也是卓爾不群的人文薈萃之所。在小小的砥洎城內,除分布著一龕、二亭、二閣、五廟和通議大夫巡撫山西兵部右待郎張伯珩的"張府"、福建都轉鹽運使王崇銘的"師帥府"和清代數學家張敦仁故居等名門望族外,還有一座鮮為人知的府第--鴻臚第,古樸的三級斗拱門樓上,赭色豐滿的正楷大字匹以淡蘭的底色,雖然留有斑駁的滄桑痕跡,但仍十分醒目。和對面聳峙的坩堝城牆相映成趣,給人以遐思。此"第"乃清康熙年間鴻臚序班(司飲局)郭璋的府第。郭璋的第八世孫郭承祖在"紅色年代"屬"黑五類",在破"四舊"的疾風暴雨中,忍痛燒掉了家中珍藏數代的《內經》、《禮記·內則》、《金匱要略》、《餑餑席單》、《宮庭素菜》、《滿漢全席等級單》等兩箱書籍。這些被燒掉的書籍表明,郭璋當時不僅是一位出色的宮庭御廚,而且還是一位造詣頗高的食療醫生。郭承祖老人"文革"前曾講過他先祖的故事:他的老祖宗早在明萬曆年間就是宮庭御廚,奉職於萬曆皇帝御前。滿漢全席就是郭璋在潤城"八八"的基礎上,綜合滿漢菜系之特點,結合曆代宮廷菜餚之特色、吸取滿清"餑餑席"之精華為康熙皇帝研定而傳世的。八八筵席可以看做只簡化版的滿漢全席,是我們這裡逢年過節、迎接貴客、迎親嫁娶時的豪華宴席:先上九個酒盤,象徵"位列九鼎",酒畢。八八十六碗(以前可是八八六十四碗)不同菜餚,五穀雜糧、山珍海味、蔬菜雞魚俱全,酸辣鹹甜俱備。先鹹後淡、先濃後薄,先無湯後有湯。文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濃,酸而不酷,鹹而不減,辛而不烈,肥而不膩。(如果再簡化一下的話,就叫"六六筵席",顧名思義菜就只有六六一十二碗了。) 吃八八筵席是一種享受,要悠著點吃。這裡要提醒一下食客,後面有16碗了喔,最好吃他2、3個小時,不知道的,一開始猛吃,到後來,只好看別人慢慢享用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