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佾舞於庭
- 出處:《論語·八佾篇》
- 類型:奏樂舞蹈
- 時代:先秦時期
故事背景,佾字,古語注釋,
故事背景
周禮規定的等級制度是為了穩定社會,也確實穩定了數百年之久。到春秋末期禮崩樂壞的時代,有些有權有勢的卿大夫敢於僭越周禮,自行其是,越制享受。這表明周天子已經失去權威性,喪失了控制諸侯、卿大夫的實際能力。孔子維護周禮,是為了社會穩定,但他維護不了,禮崩樂壞乃大勢所趨。孔子以後,社會就進入幾百年戰亂的戰國時期。
此章是孔子評論魯卿季孫氏僭用天子的禮樂。孔子說,季氏以八佾之舞,在他的家廟庭中舞之。「是可忍也。」這種事,季氏猶可忍心為之。「孰不可忍也。」他還有何事不可忍心為之。忍字,古注又作容忍講。魯國君臣看見季氏如此僭分,猶可容忍,還有何人何事不可容忍。
據馬融注,古代祭祀時的樂舞,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每佾八人。季氏是魯國大夫,得有四佾,而竟用八佾於家廟,實為僭禮。在孔子意中,一個僭禮的人為害於國家很大,所以說這樣的人不可容忍。
佾字
佾字,音逸。馬融註:「佾,列也。」八佾舞,由舞者執羽而舞,以八人為一列,八列則八八六十四人。這是天子祭太廟所用的人數。邢昺《疏》說,天子所以八佾者,案《春秋》隱公五年左氏《傳》,公問執羽人數於眾仲,眾仲對曰:「天子用八,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節八音,而行八風。」
邢《疏》又引服虔《左傳解誼》說,諸侯用六,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為二八十六人。後儒以為,八音克諧,然後成樂,每列必須八人,當以服氏之說為允。
古語注釋
魯國是周天子封給周公之國,周公之子伯禽為魯君,周成王感念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故在周公歿後,賜之以重祭。命魯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禮樂。故魯君祭宗廟有八佾之舞。但天子之禮樂,只能在文王、周公廟用之,若用之於他廟,亦是僭禮。季氏是魯桓公的後裔,為魯國的卿大夫,他以為周公廟得用天子禮樂,故亦在其家廟中用之。此是嚴重的僭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