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八不主義
- 提出者:胡適
- 出處:《文學改良芻議》
- 時代背景:民國六年一月中國新文學運動時期
介紹,提出人,意義,痛批,
介紹
二曰:不摹仿古人。胡適在此運用進化論的觀點,說明“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絕不可謂古人之文學皆勝於今人”。
三曰:須講求文法。遵循語言本身的規律與定則。
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認為文學青年受到古代文學浸染,對落日而思暮年,臨秋風而思零落,寫詩作文所取筆名也故意用“寒灰”、“無生”之類灰色詞語,這是“亡國之哀音”,必須戒除。
五曰:務去濫調套語。主張“人人以其耳目所親見親聞所親身閱歷之事物,一一自己鑄詞以形容描寫之”。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主張今日作文作詩,宜採用俗字俗語。
胡適又於《新青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民國7年4月)將這“八事”修正為“八不主義”:
一、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
二、不做無病呻吟的文字;
三、不用典;
四、不用套語爛調;
五、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
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
七、不摹仿古人;
八、不避俗話俗字。
二、白話的“白”是“清白”的白,是“明白”的白,白話但須要“明白如話”,不妨夾幾個文言的字眼。
三、白話的“白”是“黑白”的白,白話便是乾乾淨淨沒有堆砌塗飾的話,也不妨夾入幾個明白易曉的文言字眼。
雖說胡適後去台灣替國民黨做官。被共產黨罵得很慘,但這八不主義的確是寫文章的真諦。
提出人
意義
胡適提倡的“八事”與“八不主義”,其精神與意義皆一貫,其中要求“言之有物”及不作“無病呻吟”是論文學的內容,其他六項則論文學的形式。新文學運動的背景,乃胡適等人見中國積弱難反,認為僵死的文學語言使國人無法閱讀,倡導“我手寫我口”,企圖以白話文普及知識,提升國力。
此外塗釋仁於《消滅成語,杜部長來立第一功》一文中道:八不之中,乍看標題可能與成語使用有關係的是“務去爛調套語”與“不用典”兩條。細看胡適的說明,所謂的“爛調套語”指的是像“寒窗”、“春閨”、“玉樓”等辭彙,這與現今大家所謂的成語並不相同。
痛批
杜正勝的話隨即激起島內學術界、教育界人士的痛批。曾因提倡增加教材中的文言文比例而與杜正勝“較量”的著名詩人余光中教授指出,“八不主義”強調的是少用冷僻成語,並非不用。若胡適在世,一定會對杜正勝很不以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