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簡介
八一南昌起義
紀念塔坐落在
南昌市區中心的
八一廣場南端。1977年為紀念“八一”起義五十周年而建,。塔呈長方體,總高45.5米。2001—2004年,在中共南昌市委和市政府的主持下,實施大規模的擴建改造工程中,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被提高了8.1米即為53.6米,正北面是
葉劍英元帥題寫的“八一
南昌起義紀念塔”九個銅胎鎏金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義簡介”花崗石碑。其他三面是“宣布起義”、“攻打敵營”、“
歡呼勝利”三幅大型花崗石浮雕。塔身兩側各有一牌翼牆,嵌有青松和
萬年青環抱的
中國工農紅軍旗徽浮雕。塔頂由直立的花崗石雕步槍和用紅色花崗石拼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
軍旗組成。
紀念塔造型雄偉挺拔,寓意明快深刻,上下分別設定的6層燈光和多組投射燈,使夜間塔身顯得明亮通透,昭示人們,八一軍旗永遠鮮紅亮麗。
歷史沿革
1957年,在建軍30周年之際,江西省政府正式立項建一座八一起義
紀念塔,以紀念八一
南昌起義,紀念塔選址初定在老福山。但直到1977年,暫停20年的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工程才正式在
人民廣場(
八一廣場前身)開工建設。
1955年江西省就在中國範圍內徵集“八一起義紀念塔”設計方案。在
清華大學建築系讀書的沃組全深受觸動,強烈渴望有機會參與南昌“八一起義紀念塔”的設計。1957年,在老福山廣場舉行隆重的八一起義
紀念塔奠基典禮。因中國的
三年自然災害,紀念塔一直沒有開建。
1976年,江西省再次將八一
南昌起義紀念塔的建設提上議事日程,並在江西省徵集設計方案。在江西省建築綜合設計院工作的沃祖全和另外幾個工作人員設計的“塔和旗槍”方案被廣泛認同。沃祖全和其他5人一起,被調進了“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建設指揮部”,進駐朱德軍官教育團舊址,開始了紀念塔的最後設計整合工作。當時建塔地址還是在老福山。後來許多專家和市民提出該位置不妥,原因是處在交通路口,紀念塔將吸引司機和行人的注意力,影響交通。於是,將地址改在
八一廣場,即當時南面
江西省博物館、北面主席台兩點的中軸線上,並於1977年8月1日正式破土動工。
變化介紹
1977年新建的八一
南昌起義紀念塔是
南昌市的標誌,與原塔相比,改造後的新塔比原塔更加雄偉、莊重和挺拔,根據時代的特徵,整個設計造型比例協調優美,輪廓簡潔明快。據紀念塔改建項目總負責人沃祖全介紹,新塔改造按照“四不變”、“三變”原則,即“標誌性建築”的地位不變,莊嚴凝重的氣勢不變,主題雕塑、題詞風格不變,紀念塔位置不變;高度變高,燈光夜景變美,外裝飾材料變得質地更為高檔。
新塔看點
新塔共有大小30多處變化。塔高增加了8.1米,即為53.6米;
台階的寬度由原來的68.8米增加到76米;
軍旗按照實物設計加了一道白邊,紅色的軍旗原使用的花崗岩產自濟南,現為“四川紅”,使軍旗顏色更鮮艷,更具飄動感,象徵著革命紅旗永遠向前;旗座下圍繞的“
萬年青”圖案改為“井岡杜鵑”,被譽為江西省省花的杜鵑花環繞著由
漢白玉雕刻成的軍徽,象徵著擁軍愛民;塔體背陽的北面改為漢白玉,一是減輕了視覺上北面的過於沉重,二是使
葉帥題字更加突出;第二層塔座上鐫刻的“1927-1977”,改為“1927.8.1”,其雕刻工藝也由陰刻改為陽刻;新塔“塔志”改為陰刻
鍍金;為解決原來塔體花崗岩縫隙水泥流漿問題,塔體各面均採用增厚20厘米的改造工藝。設計者特別在
紀念塔上下分別設定了6層燈光,還設定了若干個投射燈,使得晚上的紀念塔塔身顯得明亮通透,
軍旗更為鮮紅亮麗。
新塔選址
擔任新塔改建項目的總負責人沃祖全,又是原塔的設計者之一。1955年開始在中國徵集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設計方案,當時就讀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的沃祖全,參與設計的方案幸運入選。1957年,在南昌市老福山廣場舉行隆重的八一紀念塔奠基典禮。但由於緊接著的三年自然災害,影響到紀念塔一直沒有開建。直到1977年,江西省政府再次提出建塔,地址還是在老福山。但恐影響交通。於是,將地址改在南昌市區中心人民廣場南端。從老福山廣場挖出來的奠基石現被放置在紀念塔地下室內。
名稱爭議
南昌市許多市民與江南都市報取得聯繫,稱作為八一
南昌起義的標誌性紀念物應該叫“碑”才準確,因此建議在本次改造時把“塔”改為“碑”。沃祖全解釋了為什麼不叫“碑”的緣由:首先,稱“塔”也一樣具有紀念性,如法國紀念第一屆世界博覽會的
艾菲爾鐵塔等;其次,當年的奠基石上刻寫的名字就是“八一南昌起義
紀念塔”,隨後葉帥的題字也是嚴格按照奠基石上的名字寫的,這是尊重歷史,後人不能隨意改名。
改建內幕
隨著八一廣場改造的進行,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的改建一直備受關注,各種傳言不絕於耳。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改建項目總負責人沃祖全做出了準確回答。
“平移”是誤導
有媒體稱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要整體平移,這是不可能的。紀念塔有3000多噸重,因技術條件限制無法完成。
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的改造就是利用舊塔拆下的材料,在其西邊6米處重新建造。改造後的八一廣場以八一南昌起義紀念塔為南北主軸線,採用對稱布局,以紀念塔為主中心,並加大紀念塔南面空地,兩側對稱種植整齊的喬木林,形成莊嚴肅穆的氛圍。
升高8.1米
八一廣場周圍的建築物普遍升高了,
紀念塔作為標誌性的建築,自然也要升高。改造後的紀念塔將被墊高8.1米,顯得更加挺拔、莊重。紀念塔寬度、塔座基本保持不變。紀念塔的位置將向西移6米至廣場的中心軸線上。當時設計院設計是7.9米,但是為了取“
八一”之意,就重新設計升高8.1米,將原先的45.5米升高至53.6米。紀念塔在原來的基礎上升高。當時存在3種不同方案:一是保持原樣,保留它的原汁原味,不應改變;第二種意見是為了供更多的人參觀而進行大規模的整改,使其更加氣派;三是要儘量保留它的原貌,在原來的基礎上稍做修改。經反覆論證和審議,集思廣益,博取眾長,第3種方案成為最後的定奪方案。
軍旗“飄揚”
軍旗在
辭海中記錄了旗旁有條穿旗桿的
白邊,
紀念塔旗幟部分將按照軍旗的樣子,在前部(即用來插旗桿的部分)增加一根白條,使旗幟更顯真實。而軍旗上的紅色花崗岩原是解放軍戰士從濟南運來的,當時這些紅色花崗岩是廠家專供
人民大會堂建築使用的,那時中國各地都找了,最後趕往濟南才找到,當時這種顏色是中國最好的,顯得莊重大方、又有氣派。濟南的廠家負責人說,貨是有,但這些貨是只供中央建造人民大會堂使用。只好通過江西省委打報告,中央聽到這種情況後,免費送了150平方米。軍旗加上個白邊,增加了80公分,旗座與
旗桿的連線處是以
萬年青為底色,中間還有一個兩米見方的
軍徽標記,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標誌,能起到突出八一起義的作用。新改建的八一
南昌起義紀念塔上的
軍旗將變得更加鮮艷奪目。
體現“以人為本”
新八一
南昌起義紀念塔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原來紀念塔下3米多高的
台階,疊盪,為的是方便大家上下遊覽,避免摔跤。此外,原來紀念塔底的地下室很髒,打算用燈光、音響控制。東西兩側都設門可進出,只限於工作人員進出。地下室裡面空間很大,設有燈光、音響及公共廁所等。
紀念塔拆下的材料還可以重新利用,可以節省費用。原先塔身標有的“1927-1977"改為“1927、8、1”,更有利於老百姓追記。
階梯的長度有5200米。新的
紀念塔軍旗與塔身的連線處用許多“八一、八一……”連成一個“長城”,材料比以前要更精細,北邊是以
漢白玉為底色,金銅字熠熠生輝,點綴著紅色斑點的花崗岩,象徵著革命烈士的鮮血;側面圖案以
萬年青為底色,顯得永久常青。
杜鵑花映紅紀念塔
紀念塔軍旗上的鐮刀、斧頭代表著工農的子弟,工農的兵,工農熱愛子弟兵。圍繞紀念塔四周增設了4盞燈,燈光射放出的顏色如同火紅的
杜鵑花,孕育著
井岡山精神。原來使用的花崗岩產自濟南,使用的是“四川紅”,其顏色比以前更亮麗。
新設計的紀念塔,克服了以前塔的表面難以清洗的困難,並特意在塔柱上面設立的天溝,讓雨水能順利地從天溝中排出。
雄偉挺拔
隨著
八一廣場周邊建築的改造和八一廣場面積的擴大,八一起義
紀念塔具有更加雄偉挺拔的氣勢。八一起義紀念塔所用的花崗岩材料隨著風雨的侵蝕,已有斑駁陸離的痕跡,經專家考證,地下部分也存在安全隱患。對紀念塔的改造很有必要,在廣泛聽取有關專家意見的基礎上,確定了改造的構思,提出了“三變”、“四不變”、“兩統一”的改造原則。
南昌起義
1927年
蔣介石和
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後,面對大革命失敗後的嚴重形勢,1927年8月1日,
周恩來、
賀龍、
葉挺、
朱德、
劉伯承等率領在中國共產黨掌握和影響下的軍隊2萬餘人,在江西南昌宣布起義。起義勝利後,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新舊軍閥”、“實行耕者有其田”等革命口號和政綱。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
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地領導革命戰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