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隻眼看中國資產層》以辯證的眼光探究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那場改革後,30年間中國特殊的制度土壤下產生的一個新階層——資產層。從它孕育產生的時代環境、黑白混雜的發展過程、對於社會正反兩面的影響,未來的趨向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兩隻眼看中國資產層
- 出版社:紅旗出版社
- 頁數:246頁
- 開本:16
- 作者:宗寒
- 出版日期:2012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5120648, 7505120646
基本概述,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概述
內容簡介
《兩隻眼看中國資產層》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經濟的發展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在我國的興起,中國先富階層的人數越來越多。《兩隻眼看中國資產層》編輯推薦:《兩隻眼看中國資產層》中對這些富裕階層產生的背景、原因作了探討和分析,對這些先富人群的產生及其對中國經濟社會的影響進行了解讀,顯示了作者宗寒深厚的理論功底和敏銳洞察力。
作者簡介
宗寒,本名鄭宗漢,山東章丘人。曾在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所、上海市政府、中共中央華東局工作;後調紅旗雜誌社,曾任經濟部副主任、主任,求是雜誌社經濟部主任,編審;現為求是雜誌社編審、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有突出責獻的專家特殊津貼。主要研究社會主義現實經濟問題,著有十幾部專著和幾百篇理論文章。主要專著:《國有經濟讀本》(一)、(二);《國企改革30年親歷記》《腦力勞動經濟學》 《中國工業勞動生產率概論》《中國所有制結構探析》 《國有企業路在何方》 《中國中小企業現代化探索》 《腦力勞動與現代化》 《建設好小城鎮》 《資源經濟論》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評私有化》 《工業產品成本分析》 《中國鄉鎮經濟學》(副主編) 《中國山區經濟學》(副主編)。
圖書目錄
一、一個正在成長的新資產層
資產層的含義
總體狀況
在社會經濟中的位置
出現一批億萬富翁
資產層的城鄉、地區和產業分布
對資產層性質和規模的總體判斷
二、我國資產層的發展及對其認識的過程
舊中國的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及黨的政策
1953~1959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1977年的曲折
1978年以來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三、資產層在我國出現的必然性和非必然性
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決定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私營經濟發展決定新資產層出現的必然性
新資產層發展的非必然性
適應與不適應的辯證法
四、我國資產層的類型
實業發展型
科技進步型
由公有企業轉化而來
投機致富型
利用權力致富型
五、資產層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進步的生力軍
支持農業發展
促進流通
勞動就業的渠道
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為什麼能促進生產力發展
六、資產層和資本與價值創造的關係
“要素價值論”不能成立
使用價值的作用
設備和自然資源不能創造價值
監督勞動的兩重性
關於“要素分配”
七、資產層與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另一面
與生產力對立的總體表現
生產發展的盲目性,帶來經濟比例失調
利潤追逐影響與自然和諧相處
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有多大
八、資產層的經濟總貢獻及其與公有制的關係
判斷企業經濟總貢獻的方法
資產層的經濟效率
資產層效率的來源
私營企業效率的另一個來源
國有企業虧損和補貼及其與私營企業效率的關係
九、資產層與社會主義生產關係
資產層的兩重性及私營企業生產關係的性質
私營企業資本與勞動關係的現狀
好的少,差的多
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
勞動時間、勞動收入與勞動力價值
勞動收入低於勞動力價值
勞動收入低於勞動力價值的影響
資本與勞動關係對整個社會生產關係的影響
十、資產層與社會主義上層建築
資產層的產生帶來了思想解放
激發創業、創新精神,調動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積極性
認識市場、競爭的作用,促進生產力發展
負作用不可忽視
奢侈生活敗壞社會風氣
金錢至上衝擊道德底線
影響到政府職能及其工作人員服務的方向
侵蝕幹部,腐敗現象有增無減
積極參政,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十一、不能用“人性自私論”指導社會主義發展
“人性自私論”的來源和發展
不能用“人性自私論”指導社會主義發展
追求物質利益不是自私
自私不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怎能說改革開放是承認“人的自私的一面”
十二、資產層發展的趨勢和前景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需注意的要點
堅定不移地支持、鼓勵和引導私營經濟發展
引導支持私營經濟科學發展
提高素質,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貢獻者
資產層的含義
總體狀況
在社會經濟中的位置
出現一批億萬富翁
資產層的城鄉、地區和產業分布
對資產層性質和規模的總體判斷
二、我國資產層的發展及對其認識的過程
舊中國的資本主義、資產階級及黨的政策
1953~1959年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1977年的曲折
1978年以來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三、資產層在我國出現的必然性和非必然性
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會主義制度消除了資產階級的經濟基礎
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決定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私營經濟發展決定新資產層出現的必然性
新資產層發展的非必然性
適應與不適應的辯證法
四、我國資產層的類型
實業發展型
科技進步型
由公有企業轉化而來
投機致富型
利用權力致富型
五、資產層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力量
科技進步的生力軍
支持農業發展
促進流通
勞動就業的渠道
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為什麼能促進生產力發展
六、資產層和資本與價值創造的關係
“要素價值論”不能成立
使用價值的作用
設備和自然資源不能創造價值
監督勞動的兩重性
關於“要素分配”
七、資產層與我國生產力發展的另一面
與生產力對立的總體表現
生產發展的盲目性,帶來經濟比例失調
利潤追逐影響與自然和諧相處
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有多大
八、資產層的經濟總貢獻及其與公有制的關係
判斷企業經濟總貢獻的方法
資產層的經濟效率
資產層效率的來源
私營企業效率的另一個來源
國有企業虧損和補貼及其與私營企業效率的關係
九、資產層與社會主義生產關係
資產層的兩重性及私營企業生產關係的性質
私營企業資本與勞動關係的現狀
好的少,差的多
直接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者
勞動時間、勞動收入與勞動力價值
勞動收入低於勞動力價值
勞動收入低於勞動力價值的影響
資本與勞動關係對整個社會生產關係的影響
十、資產層與社會主義上層建築
資產層的產生帶來了思想解放
激發創業、創新精神,調動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積極性
認識市場、競爭的作用,促進生產力發展
負作用不可忽視
奢侈生活敗壞社會風氣
金錢至上衝擊道德底線
影響到政府職能及其工作人員服務的方向
侵蝕幹部,腐敗現象有增無減
積極參政,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十一、不能用“人性自私論”指導社會主義發展
“人性自私論”的來源和發展
不能用“人性自私論”指導社會主義發展
追求物質利益不是自私
自私不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
怎能說改革開放是承認“人的自私的一面”
十二、資產層發展的趨勢和前景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需注意的要點
堅定不移地支持、鼓勵和引導私營經濟發展
引導支持私營經濟科學發展
提高素質,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貢獻者
序言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我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變化,社會主義中國在世界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作用和影響力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發布世界15件大事,把“中國崛起”列為頭條,說“中國躍升至新的經濟高度已經改變了國際秩序,而且還在改變國際秩序,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的崛起是不容爭辯的事實。”(路透社2009年12月7日)澳大利亞的彼得·哈爾徹寫道:“中國崛起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以至於現在受到考驗的不是北京的體制,而是我們的體制”。(《悉尼先驅晨報》2010年11月16日)
60多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產值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長,我國生產力發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國內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358億元,增長到1978年的3010億元,2010年的39.8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從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我國社會生產力從十分落後轉變到比較豐厚踏實的狀態。
我國原來是落後的農業國,農業產值占90%,現在建立起完整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主要農產品和200多種工業品已多年居世界首位。外匯儲蓄居世界首位,進出口貿易居世界第2位,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大國的轉變。
我國原來文盲、半文盲、國小水平的人口占總人口的2/3,每萬人中只有2個大學生,全國科技人員總人數不到5萬。現在國小升學率達99.9%,高中毛入學率達82%,大學水平占5.8%,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全國有大學文化程度的超過7000萬人,科技人員超過4000多萬人。實現了從文盲大國到人才大國的轉變。
我國從原來人均收入不到百元,增長到2010年城鎮居民收入近2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5919元,貧困人口減少了2億多,貧困發生率由30.7%降為5%。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轉變,並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
一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發展迅猛、活力十足,具有巨大制度優勢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體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仍比較低,生產粗放,消耗高,污染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存在大片經濟文化落後環節、部門和地區,人均經濟總量只有已開發國家的1/10,還有上億人口未能脫貧。發展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道遠。
我國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有待解決。比較突出的就是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按收入五等分法,全國最貧困的20%家庭總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06%,最富的20%家庭總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0.4%。農村居民高收入戶人均總收入是低收入戶的4.1倍。1988年至20iO年,最高收入人群與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從7.3倍上升到23倍。20lO年,基尼係數達到0.454,比1978年上升了46.5%。
我國還出現了一個有較高收入的資產層,人數約占全國人口的1%,對生產力的貢獻達到1/3,收入占全國純收入的1/3。
我國正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並不奇怪。對立統一是社會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我們正是在這種對立統一鬥爭中推動社會發展的。
解決矛盾,首先要正視矛盾,認識矛盾,研究矛盾。
我國的發展變化和矛盾一直都備受關注。人們對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矛盾有不同見解。尤其是對新出現的資產層,有的肯定,認為是必然現象,對促進生產力起了重大作用;有的持否定態度,憂慮重重,害怕影響到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和我國發展的前景。
對於這一新出現的資產層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也存在不同認識。這一階層究竟有多少人?擁有多大規模的財富?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發展趨勢如何?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這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要求我們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作出回答。
在我看來,我國出現新資產層帶有必然性,是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和表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髮展與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密不可分。同時也要看到它的兩重性。把它放在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整個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中,才能看清楚這個問題。
本書是對這個問題的嘗試性回答,擬主要涉及的內容是:我國資產層的現狀;它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係,它出現的必然性和作用;它的局限性和兩重性;它的發展趨勢和應有之對策。許多看法尚還粗淺,不成熟,望有識之士共同做深入探討並指正。
美國一家研究機構發布世界15件大事,把“中國崛起”列為頭條,說“中國躍升至新的經濟高度已經改變了國際秩序,而且還在改變國際秩序,中國作為一個經濟超級大國的崛起是不容爭辯的事實。”(路透社2009年12月7日)澳大利亞的彼得·哈爾徹寫道:“中國崛起取得了如此輝煌的勝利,以至於現在受到考驗的不是北京的體制,而是我們的體制”。(《悉尼先驅晨報》2010年11月16日)
60多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產值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長,我國生產力發展速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3倍。國內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358億元,增長到1978年的3010億元,2010年的39.8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的排名,從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我國社會生產力從十分落後轉變到比較豐厚踏實的狀態。
我國原來是落後的農業國,農業產值占90%,現在建立起完整齊全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主要農產品和200多種工業品已多年居世界首位。外匯儲蓄居世界首位,進出口貿易居世界第2位,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實現了從農業國到工業大國的轉變。
我國原來文盲、半文盲、國小水平的人口占總人口的2/3,每萬人中只有2個大學生,全國科技人員總人數不到5萬。現在國小升學率達99.9%,高中毛入學率達82%,大學水平占5.8%,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全國有大學文化程度的超過7000萬人,科技人員超過4000多萬人。實現了從文盲大國到人才大國的轉變。
我國從原來人均收入不到百元,增長到2010年城鎮居民收入近2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5919元,貧困人口減少了2億多,貧困發生率由30.7%降為5%。實現了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轉變,並正在向全面小康目標邁進。
一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發展迅猛、活力十足,具有巨大制度優勢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大國呈現在世人面前。
但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體生產力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仍比較低,生產粗放,消耗高,污染嚴重,產業結構不合理,存在大片經濟文化落後環節、部門和地區,人均經濟總量只有已開發國家的1/10,還有上億人口未能脫貧。發展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重道遠。
我國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有待解決。比較突出的就是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按收入五等分法,全國最貧困的20%家庭總收入占全部收入的4.06%,最富的20%家庭總收入占全部收入的50.4%。農村居民高收入戶人均總收入是低收入戶的4.1倍。1988年至20iO年,最高收入人群與最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從7.3倍上升到23倍。20lO年,基尼係數達到0.454,比1978年上升了46.5%。
我國還出現了一個有較高收入的資產層,人數約占全國人口的1%,對生產力的貢獻達到1/3,收入占全國純收入的1/3。
我國正處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並不奇怪。對立統一是社會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矛盾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我們正是在這種對立統一鬥爭中推動社會發展的。
解決矛盾,首先要正視矛盾,認識矛盾,研究矛盾。
我國的發展變化和矛盾一直都備受關注。人們對發展中出現的一些矛盾有不同見解。尤其是對新出現的資產層,有的肯定,認為是必然現象,對促進生產力起了重大作用;有的持否定態度,憂慮重重,害怕影響到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和我國發展的前景。
對於這一新出現的資產層的現狀和發展趨勢,也存在不同認識。這一階層究竟有多少人?擁有多大規模的財富?發展到了什麼程度?發展趨勢如何?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眾說紛紜,各執一詞。
這是一個重大現實問題,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長遠發展,要求我們在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上作出回答。
在我看來,我國出現新資產層帶有必然性,是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和表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產物。它的產生髮展與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密不可分。同時也要看到它的兩重性。把它放在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整個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中,才能看清楚這個問題。
本書是對這個問題的嘗試性回答,擬主要涉及的內容是:我國資產層的現狀;它與整個社會發展的關係,它出現的必然性和作用;它的局限性和兩重性;它的發展趨勢和應有之對策。許多看法尚還粗淺,不成熟,望有識之士共同做深入探討並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