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都

兩都

兩都(the Chinese rhymed proce on two the capital)指東漢著名歷史學家和辭賦家班固著的《兩都賦》。兩都又指東漢的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都
  • 外文名:the Chinese rhymed proce on two the capital
  • 拼音:liǎngdū
  • 解釋:指東漢的西都長安和東都洛陽
  • 出自:《後漢書·張衡傳
出處,長安,洛陽,

出處

[the Chinese rhymed proce on two the capital]指東漢著名歷史學家和辭賦家班固著的《兩都賦》。
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
——《後漢書·張衡傳

長安

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水環繞,南依秦嶺,北枕渭水,山川形勝冠於天下。處於西安北郊的楊官寨有著全世界最早的城市雛形,被稱作全世界第一座城市。信史以來,在此建都的有:西周、秦、西漢、新、東漢(末年)、西晉(末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十三朝,其中周(西周)秦漢(西漢)唐更是達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
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 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民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誌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誌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洛陽

洛陽,位於中國的中部地區,為中華民族的主要發祥地,華夏文明的起源, 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因建都次數多至無法統計 所以號稱九朝古都(“九”在古語中意味多的意思)。【中國 中州、中土、中原】等稱謂均來自於洛陽
歷史曾用名 斟鄩、洛邑、成周、雒陽、東都、東京、中京、神都、京洛、洛京、西京。
古都簡介: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 共十三個王朝,是中國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歷史最長的都城之一。
十五朝的說法:十三朝”古都是官方一直沿用的說法,但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最確切的說法是在“十三朝古都”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武周兩個朝代的都城,總共十五個正史(《二十五史》)承認的朝代,這是學者們普遍認可和接受的事實
洛陽自古被華夏先民認為是“天下之中”。漢魏以後,洛陽逐漸成為國際大都市,“四方入貢,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勳卓異、光耀千秋。
洛陽龍門石窟旅遊(1張) “崤函帝宅,河洛王國”,洛陽在歷史上相當長的時期內,曾經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亦是道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西周初期,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公路網,洛陽是其中心,馳道驛路,其直如矢,無遠不達;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在洛陽建東都,下令開鑿大運河,至此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東南輻射總長達2000多公里的南北水運網。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史學考證知,文明首萌於此,道學肇始於此,儒學淵源於此,經學興盛於此,佛學首傳於此,玄學形成於此,理學尋源於此。聖賢雲集,人文薈萃。洛陽還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就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裡完成了歷史巨著《資治通鑑》,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