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耳草(學名:Paspalum conjugatum Berg.)是禾本科,雀稗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匍匐莖植株長可達1米,稈直立。葉鞘具脊,葉舌極短,葉片披針狀線形,質薄,無毛或邊緣具疣柔毛。總狀花序,纖細,穗軸邊緣有鋸齒;小穗卵形,頂端稍尖,第二穎與第一外稃質地較薄,無脈,5-9月開花結果。
分布於全世界熱帶及溫暖地區。中國台灣、雲南、海南、廣西亦有分布;生長在田野、林緣、潮濕草地上。兩耳草喜暖熱而濕潤的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沙土至粘土各種土壤類型(沼澤上除外)均能生長。在低濕處生長繁茂,組成以兩耳草為優勢種的單一優勢種群落。
兩耳草的葉、莖柔嫩多汁,無毒無異味,無論青草、乾草,馬、牛和羊均喜食。它即適宜放牧,也適宜刈割青草和曬制育於草。是一種優良飼草。適合牛、羊利用,具有一定的栽培利用價值。兩耳草除作飼用外,還可作固土和草坪地被植物利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植株具長達1米的匍匐莖,稈直立部分高30-60厘米。葉鞘具脊,無毛或上部邊緣及鞘口具柔毛;葉舌極短,與葉片交接處具長約1毫米的一圈纖毛;葉片披針狀線形,長5-20厘米,寬5-10毫米,質薄,無毛或邊緣具疣柔毛。
總狀花序2枚,纖細,長6-12厘米,開展;穗軸寬約0.8毫米,邊緣有鋸齒;小穗柄長約0.5毫米;小穗卵形,長1.5-1.8毫米,寬約1.2毫米,頂端稍尖,復瓦狀排列成兩行;第二穎與第一外稃質地較薄,無脈,第二穎邊緣具長絲狀柔毛,毛長與小穗近等。第二外稃變硬,背面略隆起,卵形,包卷同質的內稃。穎果長約1.2毫米,胚長為穎果的1/3。花果期5-9月。
生長環境
兩耳草喜暖熱而濕潤的氣候。適生的年均溫為18-26℃,年降雨量為1000毫米以上,對土壤要求不嚴格,在沙土至粘土各種土壤類型(沼澤上除外),土壤pH值4.5-7.5。在濕潤、肥沃,通透性良好的微酸性土壤上生長最好。在低濕處生長繁茂,組成以兩耳草為優勢種的單一優勢種群落。
分布範圍
原產於拉丁美洲。全世界熱帶及溫暖地區有分布。中國台灣、雲南(西疇、馬關、麻栗坡、河口、金屏、屏邊、蒙自、思茅、孟連、景洪、耿馬、鎮康、潞西、盈江)、海南、廣西等省(區)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分株繁殖:兩耳草即可用種子繁殖,也可用匍匐莖繁殖。只要不傷匍匐莖,每年放牧或刈割5-6次仍能再生。可見,它的繁殖和再生力都是相當強的。用分株繁殖可將匍匐莖枝剪成3節一段,將2節斜埋於土中,行距40-50厘米,株距30厘米,只要保持土壤濕潤,其成活率可達95%以上。
播種繁殖:選擇潮濕、肥沃的地塊,施足基肥,深翻,耙平。春、秋和冬季均可播種,可撒播,亦可條播;條播行距40-50厘米,每公頃播種量為22.5-30千克,播後覆土2-3厘米;如撒播應適當增加播種量。
栽培技術
兩耳草除單獨建立草地外,尚適宜同柱花草等豆科牧草混播。以提高草地產量和質量。田間管理主要是苗期應及時中耕除雜。當封壟後,只需拔除高大雜草即可。在每次放牧或刈割後,應視具體情況,適時灌水、施肥,以促使牧草再生。
兩耳草生長快,再生力強,也比較耐畜群踐踏,產草量比較高,適宜作放牧地或刈牧兼用草地,當草層高達25-30厘米或高達50厘米以上時,可刈割青飼或曬制青乾草。收穫種子比較費工,一般於8-9月份採種,應邊熟邊采一以防過熟後落粒。
栽培時兩耳草一般乾3月上旬返青,5月中旬以後開始抽穗、開花,隨著匍匐莖枝的伸長不斷地由莖節處生根成株,並邊抽穗、邊開花、邊結實、邊成熟。一般花果期可延長到10月下旬或更長。其春季首批開花者,一般在夏末種子即能成熟。在無霜凍或僅有輕霜凍的地區,它在冬季仍能保持青綠。一般青草期可達10-12月之久。
主要價值
兩耳草的葉、莖柔嫩多汁,無毒無異味,無論青草、乾草,馬、牛和羊均喜食。它即適宜放牧,也適宜刈割青草和曬制育於草。是一種優良飼草。適合牛、羊利用,具有一定的栽培利用價值。兩耳草除作飼用外,還可作固土和草坪地被植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