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都轉鹽運使,鹽官名。元明均置兩淮都轉鹽運使司,清因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淮都轉鹽運使
- 朝代:元明清
兩淮都轉鹽運使,鹽官名。元明均置兩淮都轉鹽運使司,清因之。
兩淮都轉鹽運使 兩淮都轉鹽運使,鹽官名。元明均置兩淮都轉鹽運使司,清因之。總理兩淮鹽政鹽務:嚴察場灶戶丁,稽核派銷鹽引,徵收稅厘,疏銷積鹽,兼轄行鹽地方該管州縣,兼管下河水利,凡鹽場火伏和三江、青山二營,以及各巡察兵警並各處鹽義倉皆歸其管束。
大運河·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門廳位於揚州市廣陵區國慶北路251號。文物信息 兩淮鹽運使司衙署門廳位於揚州市廣陵區國慶北路251號。此地原為明清時兩淮都轉運使司衙署,長官為鹽運使。衙署門前舊為運司街(今國慶路),八字門前有東西轅門,南北原建有牌樓,對面有照壁,另有東圈門、南圈門、北圈門,如三星拱衛...
系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門廳。坐西朝東,懸山結構蓋筒瓦,面闊三間,進深五檁,門廳兩側築有八字牆,門前有石獅一對,保存完好。鹽運司衙署門廳,是揚州鹽務經濟史上僅存的一處建築,也是揚州鹽商時代興盛的見證,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科學價值。它不僅是揚州鹽商歷史遺蹟申遺的文化遺產點,也是大運河申遺的重要文化...
《兩淮都轉鹽運使婺源王君墓表》是魏源所著作品,出自於《魏源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士用世於三代以後,難於三代以前者有二:兵刑、農賦不名一方,不專一職,猝然取之而必應,更試為之而不恆;又南朔東西惟朝廷所命,俗不暇漸習,任不及久遠;視三代以上之各仕其國、終身一官者難易相...
鹽道(即鹽法道與鹽巡道),清朝負責食鹽管制和檢驗的官員。順治二年(1647年),清廷在揚州設立兩淮巡鹽察院署和兩淮都轉鹽運使司。兩淮都轉鹽運使司的長官稱兩淮都轉鹽運使,或運司使,從三品。清朝前期,兩淮鹽區還設定巡鹽御史,是兩淮鹽區的鹽務監察專官,正七品,任期一年。基本信息 劇名:鹽道 體裁:...
明宣德年間(1426—1435),任兩淮都轉鹽運使。何士英遵循古法,嚴格按照儒家的道統當官,忠於職守,為官清廉。他自號“一白”,立志要做一個完完全全清清白白的官員。他還鼓勵同僚清廉,送給別人《太極圖》、《童蒙須知》、《同聲集》、《蘭亭墨刻》等。何士英關心民生,如修橋鋪路、疏通河道、修復公共設施等...
《揚州鹽商遺蹟》匯集了揚州鹽商歷史遺蹟大小計一百五十餘個條目,涉及衙署、碼頭、街巷、會館、住宅、園林、寺廟、碑刻等多個門類。內容簡介 《揚州鹽商遺蹟》由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目錄 序言 兩淮巡鹽察院署 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衙署 兩淮鹽務稽核所 淮南批驗鹽引所 儀征十二圩兩淮鹽務總棧(揚子鹽務總棧)...
殊為惜之。”林則徐和主持籌畫鹽法改革的王鳳生、俞德淵、魏源都有很深的交誼,對他們極為賞識,在許多經濟事務的改革上聽取過他們的意見。魏源推崇王鳳生說:“近日海內談實用之學,必首推君”,一八三四年王鳳生卒,魏源撰《兩淮都轉鹽運使婺源王君墓表》,林則徐特為其手書墓志銘。
林則徐親手撰寫了《兩淮都轉陶泉俞公墓志銘》,稱讚俞德淵“體用兼賅,表里如一”。同時還作輓聯“拯溺舊同心,才德兼資,如此循良曾有幾;籌鹺今盡瘁,設施未竟,畢生懷抱向誰開?”表達崇敬與惋惜之情。朝廷亦誥授他為中議大夫。靈柩運回平羅縣,安葬於平羅頭閘堡南昌潤渠畔之陽,林則徐親自為他撰寫了墓誌...
舊時,泰州是淮鹽的主產地,南唐初年海陵縣即因“鹹鹺贍溢、職賦殷繁”升建為泰州,南宋在此設淮南東路提舉鹽事司,明初兩淮都轉鹽運使司也設在泰州。洪武二十五年東西壩築成後,泰屬十一鹽場的鹽船由北運河行至稻河頭停下,即停泊在自通倉橋至板橋之間,有“千帆壓雲”之景象,稻河水亦因之見漲,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