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
清乾隆時期,設糧務,置大板昭屯,後劃歸底木達屯,再後劃歸撫邊屯。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析兩河區置蘇維埃政府,轄撫邊河流域地區。
1951年,設兩河清匪生產委員會。
1953年,設兩河鄉。
1959年,鄉改公社。
1962年,分為兩河鎮、兩河公社。
1964年,兩河鎮,併入兩河公社。
1966年,更名雪山公社。
1978年,改為兩河鄉。
2014年12月,撤銷兩河鄉設立兩河口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原兩河鄉轄9個行政村:木城、前鋒、大板、科牛、兩河、虹光、大寨、油坊、彭壩;下設28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兩河口鎮轄7個行政村:兩河村、虹光村、大寨村、油坊村、科牛村、大板村、木城村,鎮人民政府駐兩河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兩河口鎮地勢北高南低。境內最高點位於霸王山,海拔5551米;最低點位於油坊村,海拔2860米。
氣候
兩河口鎮屬
溫帶大陸性氣候,其特點是冬寒夏涼,光照充足,氣溫變化劇烈,四季不甚明顯,日溫差較大。多年平均氣溫11℃。無霜期年平均18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214小時。
水文
兩河口鎮境內屬
撫邊河水系。夢筆河自
夢筆山發源,由北向南,虹橋河自虹橋山發源,由東南向西北,兩條河在兩河村境內交匯,形成
小金川的支流撫邊河。境內河道長69千米。
自然災害
兩河口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土石流、山體滑坡、低溫、雪災、霜凍、旱災、澇災、雷擊等。
自然資源
兩河口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金、銀,其中金礦主要分布在沿河一帶。盛產蟲草、貝母、羌活、刺五甲等名貴中藥材和松茸、羊肚菌、牛肝菌等幾十種野生食用菌。
2011年,原兩河鄉有耕地面積7312.6畝,草場面積375.5平方千米。
人口
2011年末,原兩河鄉總人口4973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27人,城鎮化率4.5%。總人口中,男性2556人,占51%;女性2417人,占49%;14歲以下744人,占15%;15—64歲3644人,占73%;65歲以上585人,占12%。總人口中,以藏族為主,達3066人,占61.7%;漢族1457人,占29.3%;另有羌、回等4個少數民族,共450人,占9%。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5人。
截至2019年末,兩河口鎮戶籍人口為4870人。
根據小金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兩河口鎮常住人口為3630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原兩河鄉實現財政總收入207.7萬元,比上年增長19.4%。農民人均純收入3486元,比上年增長7.2%。
2017年,兩河口鎮生產總值達6004.626萬元,實現農牧民人均收入11716.00元。
2019年,兩河口鎮有工業企業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個。
農業
2011年,原兩河鄉實現農業總產值2043.4萬元。
2011年,原兩河鄉生產糧食1453.5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產量1.1萬噸,主要品種有萵筍、白菜。
原兩河鄉畜牧業以飼養牛、羊、生豬為主。2011年,牛飼養量18185頭,年末存欄18754頭;羊飼養量8153隻,年末存欄8499隻;生豬飼養量414頭,年末存欄量441頭。2011年,肉類總產量402噸。
商業
2011年末,原兩河鄉有商業網點86個,職工128人。
金融業
2011年,原兩河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860萬元,比上年增長1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0萬元,比上年增長33%。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原兩河鄉有中心國小1所,在校生222人,專任教師23人,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文體事業
2011年末,原兩河鄉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9個;各類文化團體9個,成員400餘人;農家書屋9個,藏書1萬餘冊。2011年末,電視覆蓋率100%。
2011年末,原兩河鄉有學校體育場1個,9個村全部安裝了健身器材。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原兩河鄉有鄉衛生院1個,村衛生站9個;病床26張,專業衛生人員11人。
社會保障
2011年,原兩河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12戶,人數229人,支出26.5萬元;城市醫療救助13人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18戶,人數918人,支出88.5萬元,月人均80.3元;供養農村五保14人。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380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原兩河鄉有郵政所1個。電信服務網點7處;固定電話用戶4900餘戶,電話用戶普及率98%;網際網路用41戶。
基礎設施
2011年,原兩河鄉境內有兩河口變電站1座。
交通運輸
兩河口鎮有210省道貫穿全境。
歷史文化
兩河口鎮原為兩河鄉,兩河鄉因鄉人民政府駐兩河村而得名。
兩河口鎮境內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兩河口會議會址。主要景點有夢筆、虹橋、霸王三山、瑪嘉、虹橋、霸王三溝和革命烈士陵園,以及紅軍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夢筆山,清乾隆兩度用兵的大、小金川的古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