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沙運河

兩沙運河

兩沙運河又稱古揚水運河,是一條連通沙洋和沙市的人工水道,溝通了長江和漢江。作為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始建於公元前601年,由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修築,這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運河,也是世界上第一條人工水道。運河東段從沙洋到高橋,經彭冢湖、借糧湖入長湖,53公里;西段從沙市經便河至草市接麻河,經關嘴口入長湖,12公里;中段長湖22公里,總長87公里,可自沙洋直航沙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兩沙運河
  • 建造時間:前601年
  • 建造者:令尹孫叔敖
  • 長度:87公里
開鑿目的,歷史沿革,運河新生,

開鑿目的

用於軍事目的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
中國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農本國家。而農業的根本又在於土地、勞動力、水利和耕作工具及技術。鑒於此,歷代從王朝到庶民,都非常重視農田水利建設,留下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西門豹治鄴,剷除為河伯娶妻陋習的佳話。但也有許多偉大的水利工程,源自於軍事目的,卻客觀上為農業的發展,和交通運輸事業及社會經濟的飛躍起到了關鍵性的重要作用。這是我們的祖先開天闢地,披荊斬棘,在這塊土地上奠定居住權所做的艱辛努力,也是他們對這個民族,歷史和進步的偉大貢獻。
而用於軍事目的,又產生了巨大經濟效益的古代水利工程,首推公元前六世紀初,楚莊王時代楚國令尹孫叔敖主持開鑿的兩沙運河。當時楚國的政治中心在郢(今湖北江陵,沙市以西),而糧秣經濟依賴於從襄陽到沙洋的江漢平原。需從水路轉道漢口,溯長江而上,轉運到郢。旅途長達900公里。為了爭霸中原,方便大軍調集糧秣給養,必須縮短這段運輸距離。因此,一代名相孫叔敖遂勘察地形,決心從沙洋到長湖引一條水路,直通江陵。這就是兩沙運河。運河全長86公里,為世界上第一條人工水道。

歷史沿革

“百里長湖,魚躍荷香;千里漢江,楚韻悠長”。地處江漢平原西北部的沙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裡依江伴湖,水文化內涵尤其豐富。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人工運河——古揚水運河,就在這裡開鑿。
公元前601年,一代名相孫叔敖設計在漢江和長江之間開掘一條人工運河,他勘察地形後,決定從沙洋引一條水路,直通江陵。這一想法很快得到了楚莊王的贊同,並納入興修計畫,這就是古揚水運河,也就是兩沙運河的前身。
據史料記載,這年年冬,楚國數以萬計的鄉民兵勇,傾城而出,開始了規模浩大的運河開挖工程,工程沿線,民工們排成了長龍,肩挑背扛、挖土壘渠。運河南通夏水,東通漢江,穿過江漢平原中部,其通江之口在“夏首”(今沙市南),入漢之口在“揚口”(今潛江澤口附近)。由於江漢平原水道的特點是“冬竭夏盈”,為保證揚水運河全年暢通,“孫叔敖激沮水作雲夢大澤之池也”(《黃覽》),引流入揚水,在沮水上築石壩挑流阻遏水勢使之騰湧,以增加進水流量,為揚水增加了大量的水源,從而保證了通航需要。揚水運河修通後,舟船便可由漢江中游經運河到今沙市附近入長江,也可通過水門入郢都城中。經過一年多的施工,運河終於修成,全長86公里。通河之日,400餘艘船艦,形成百舸爭流的盛況。
楚國有了運河,從此占盡江漢水網舟楫之利,被歷史上廣為傳稱“一鳴驚人”的楚莊王,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舟師,加快了圖霸中原的進程,其西通巴蜀,與秦國抗衡;東達夏納,同吳國逐鹿;北溯漢水,問鼎中原。楚國據此先後兼併了近50個諸侯小國,擁有“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兵,車千乘,馬萬匹,粟支十年”,楚莊王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該運河也稱江漢運河,又稱揚水、子胥瀆,楚莊王(前613~前591)時,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漢水支流揚水,東北流至今湖北沙洋注入漢水,溝通江漢。楚靈王(前540~前529)時,又自章華台(今湖北監利北)開瀆北通揚水以利漕運。楚昭王(前515~前489)時,伍子胥率吳師伐楚,疏浚此運道以入,故稱“子胥瀆”。
古人對運河的利用,在《晉書·杜預傳》中有記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大將軍杜預率師滅吳後,還鎮襄陽,鑒於舊水道淤塞難行,“乃開揚口,起夏水,達巴陵千餘里,內瀉長江之險,外掛零桂之漕”,即疏挖入長江之口的夏口和入漢江之口的揚口,利用揚、夏水道進一步改善江漢間水運,這是兩沙運河的一次重要演變。
北宋時期,為了漕運也曾兩次疏浚江漢間水道。北宋末年,為抗拒蒙古兵入侵用作水事屏障,導致揚水運河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部分運河的水道被大水淹沒了,變成了湖。明初,揚水運河的起訖點就是沙洋和沙市,因此稱為兩沙運河。
清末,沙洋堤潰,沙洋至鄢家閘約4公里河道盡淤,兩沙運河從此中斷,僅剩長湖至沙市34公里通航。1936年,兩沙(沙洋、沙市)商會及沙市鹽務稽核所合資1.1萬銀元對兩沙運河進行疏挖,後因漲水不得不中途停工。1938年5月,重新疏挖兩沙運河又被提上日程,但因為工程經費不足和抗日戰爭爆發而中斷。
新中國成立後,兩沙運河仍在發揮作用。上世紀50年代中期,隨著公路運輸的興起和治理四湖工程的實施,有的航道被新開的河渠所切斷,運河的功能逐漸喪失。儘管如此,兩沙運河東段的部分航道和中段的長湖,現今仍是我市的重要水道之一。

運河新生

南水北調引江濟漢初期方案是兩沙運河
經國務院批覆即將興建的引江濟漢工程,是一條引長江水到漢江的特大型人工渠。該工程總投資約46億元,建設工期為4年。建成後,將緩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調水後對漢江興隆以下河段的影響,改善這一地區的生態、供水、航運條件。
引江濟漢工程,是從長江荊江河段引水至漢江高石碑鎮興隆河段的大型輸水工程,屬漢江中下游治理工程之一。渠道全長約67.23公里,在沙洋縣境內約33.4公里(後港16.2公里,毛李5公里,官土當 5公里,李市5.6公里,范家台1.6公里)。該工程建成以後,通過把長江之水調入漢江,向漢江興隆以下河段補充因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調水而減少的水量,改善該河段的生態、灌溉、供水、航運用水條件。不但可以加強江漢平原和長江、漢江兩江經濟帶的聯繫,而且還能加速江漢平原經濟區的開發,連線西部省市,促進西部開發和省際水上運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