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流域地圖集

長江流域地圖集

《長江流域地圖集 》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作者: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 編
  • ISBN:9787503122040
  • 頁數:286
  • 定價:600
  • 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9-8
  • 裝幀:6開 精裝
內容介紹
《長江流域地圖集》是一部大型綜合性江河流域科學參考地圖集,大6開本,精裝。由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制,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該圖集1993 年開始編輯設計,集水利及相關專業眾多專家學者,歷時6年編制完成。是繼大型《黃河流域地圖集》出版後,推出的又一部大型水利專題地圖集。
長江是我國的第一大河,該流域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人口眾多,城市密集,科技實力雄厚,有堅實的工業基礎和便利的水運、陸路和航空交通便利。為適應長江流域開放開發形勢及新世紀經濟建設規劃的需要,長江水利委員會編制了這部大型的《長江流域地圖集》,旨在為國家提供長江流域全面的、系統的調查研究最新成果,展示長江的歷史演變和動態軌跡,顯示中華民族水利建設的光輝成就。為國家新世紀規劃的巨觀決策,為長江流域的開發治理,以及開放沿江經濟帶提供科學依據。同時,也是一項基礎理論研究和三峽工程完工前的一部具有權威性的歷史文獻。
長江流域地圖集的編制緊密圍繞水資源這一中心主題,以國務院審批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報告(1990年修訂)》為基本依據,並廣泛吸收匯總了治理開發長江的多學科的資料和研究成果,經過各方面專家審查校訂編制而成的。
圖集以地圖為主,輔以文字說明、表格和精美的圖片,使讀者對長江流域的全貌能獲得更為直觀、形象和深入的了解。圖集共分7個圖組,1.序圖組:起導言與概述的作用。2.歷史圖組:反映長江的歷史演變及概況,為治理開發長江提供歷史資料。3.自然條件圖組:反映長江流域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植被、礦產資源、水文、水質等自然地理要素,分量較多,是圖集的重點圖組之一。4.社會經濟圖組:主要反映長江流域的土地利用、工農業、城市、交通、旅遊、經濟開發等內容。5.環境保護圖組:主要反映長江流域水質評價、水質污染、水源保護、珍稀動植物分布及保護、魚類資源及保護、血吸蟲病及地方病的分布與防治等內容。6.水資源開發圖組:主要反映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水利水電工程、防洪發電、灌溉、水土保持、中下遊河道整治、城市供水、南水北調工程等內容,並突出反映三峽水利樞紐的社會經濟效益,是該圖集的重點圖組。7.乾支流圖組:主要反映長江乾支流的相對位置、幹流各河段的基本情況、各主要支流的概況及治理開發規劃,也是圖集的重點圖組。值得一提的是圖集的內容包括了長江流域調查、環境保護、長江河床演變歷史、三峽工程的綜合效益、南水北調的巨觀規劃、水土保持、水資源的規劃等最新的研究成果。
《長江流域地圖集》的編制全部採用先進的計算機製圖工藝,印裝精美。可供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機關、各科研單位及大專院校、大型廠礦企事業單位及各有關部門作為決策研究的參考。
長江流域地圖集·序
2009-6-25  來源:長江水利網
我國地圖的歷史非常古老,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就已使用。在距今4 000餘年的夏代,相傳鑄有九鼎,鼎上銘刻了各地山川及其他地物,史稱《九鼎圖》;稍後,大約始著於戰國時代的我國古代地理經典——《山海經》,據說就是《九鼎圖》的圖說。《管子·地理》篇說:“凡主兵者,必先審知地圖”,以了解山川之險阻,林木之遮擋,城郭之大小,路程之遠近,方能不失地利。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又發現了兩幅西漢初年長沙國南部即今湘南桂北的地形圖與駐軍圖,這是我國迄今已發現最早的地圖。地圖開始應當是部族、國家為了內部的管理和對外的征伐而製作的,終因地圖具有多種要素集中表現而一目了然的優點,其用途日廣,以至於隨著時代發展和經濟建設的需要而出現了各種專題地圖。
《長江流域地圖集》便是一部以水利建設為重點,兼涉自然資源、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對長江乾支流進行較為全面描述的大型綜合性江河流域地圖集。地圖的好處是生動直觀,深入淺出,不同層次的讀者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獲。一般讀者可從中獲得有關長江的知識;專業人員可從中看出長江水利事業發展的脈絡與軌跡;國家建設部門、海內外企事業界可從中了解長江流域的概況,以利於對其開發利用。總之,這是一部涵蓋全江、貫通古今、取材新穎、可供人們了解長江研究長江的工具書,也是對長江治理開發的一次總結與檢閱。
回憶近半個世紀前,即1949年初我從部隊轉入水利戰線接手長江的水利工作時,那時的長江除祖傳的堤防、塘堰和屈指可數的小型水壩外,無論是防洪、發電、航運、灌溉,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水利工程數量非常有限;水文、勘測、科研的基本工作也很落後;其他諸如環境保護、水土保持和各種自然資源的開發,不是尚未開展,便是微不足道。在這種條件下,不僅想擁有一本水利專業的地圖集無從談起,連一幅普通的流域圖也沒有編出來。
長江水利委員會有鑒於此,在成立初期即一面積極開展大地控制、地形和水利工程的測量;一面利用舊有地形圖資料,先編制一些用於水利規劃的區域性地圖,如《長江下游流域圖》、《巢湖流域圖》等;稍後全江規劃開始,為給流域規劃和各專業工作提供基礎圖件,1956年首次編印了1∶200萬的彩色掛圖《長江流域圖》;1976、1978年兩年夏季組織了兩次江源考察,對江源無人無圖區的水文、地理、地質、地貌、冰川、高原生態等進行了首次探索。這一時期地圖製作的新技術發展迅速,1981、1984年又重新編制1∶100萬、1∶200萬比例尺的《長江流域圖》。這類地圖無論是區域性的、流域性的,雖然是以水係為主題,卻又更多地兼容了地形、政區、城鎮、交通等自然和社會人文的要素,故實為長江流域的普通地圖。與此同時,一些工作上用的專題地圖,如水文上的測站分布、氣象預報、暴雨分析;規劃上的防洪工程、蓄洪墾殖區、水庫、水力資源和電站、水土流失的分布及南水北調工程等地圖,也陸續編制。此外,還與國家、流域內一些省市有關部門共同編制了不少專題地圖,如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完成的《青藏高原地圖集》,其中的《長江江源圖》就是我們編制的。至於這些部門自行編制的有關長江流域農林、水利、工礦等方面的各種專題地圖,也很可觀。這些地圖正是我們編制這部《長江流域地圖集》的基礎。
總之,現在《長江流域地圖集》能以如此豐富的內容問世,無疑是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劃的實施和長江流域的經濟建設都獲得重大進展的緣故;換句話說,正是長江乾支流一大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成,特別是治江關鍵工程——三峽工程的興建,和在這些工程的豐富實踐中所積累的豐碩成果,才可能編繪出這部地圖集。
儘管長江水利建設成就喜人,圖集洋洋可觀,但離我們規劃的目標還很遠。
防洪方面,三峽水庫雖然至關重要,但遇歷史上已經出現過的特大洪水,有時仍不得不動用一些分洪區。
發電方面,大小水電站雖然數以萬計,但僅占長江可開發水力資源的10%左右,還有更多的河段有待開發。
灌溉方面,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雖然有1480萬公頃,但地區分布不平衡,保證率低,無論是改善舊灌區,或擴建新灌區,都有大量工作要做。
航運方面,除去現有航道的維護和需要延伸、提高通航標準外,一些戰略性的水道——湘桂大運河、贛粵大運河和溝通長江、漢江的兩沙運河,20世紀50年代提出時尚屬遠景規劃,近半年世紀即將過去,新世紀轉瞬到來,根據國家建設對交通的需求,可否提上議事日程?
使我常繫心懷的課題還有:為了減輕荊江大堤負擔而提出的荊江主泓南移計畫;為了擺脫長江口航道長期依靠疏浚維持航深的困境而提出的川沙—南匯邊灘運河計畫;為了沿江重要城市建設用地而提出的長江中下游一些城市外灘在不礙行洪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的構想……等等。其中河口的邊灘運河,我要特彆強調,不管這一方案現在能否為人們所接受,但終將證明這是解決長江口航道問題的最佳方案。因為它不是憑空構想,而是根據長江口的水沙運動規律所提出的一項治本措施。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與三峽工程一樣,在付出長期而艱辛的努力後,已進入可行性研究階段,實施在望。因而這幾年來,我又在長期思考和多次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轉向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新方案的研究。此項研究成果已於1996年9月中旬中國科學院在北京香山召開的學術會議上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早已列入 20世紀50年代長江流域規劃的西線調水工程,是從長江上游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到黃河上游,增加黃河用於灌溉的水量。現在的方案是從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五大河流調水,穿過巴顏喀拉山入黃河,以黃河幹流蘭州市下游的大柳樹樞紐為總乾渠渠首,引水至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同時利用引水渠道約2000米的水流落差獲得年發電量3150億千瓦·時的巨大電力,將使約1000萬公頃的荒漠從此變成有水有電的綠洲。
長江流域規劃中的遠景計畫也好,我的一些思考也好,都不免被認為是一些難以實現的理想。其實只要認識到我國的人口、土地、資源和建設在地區分布上的嚴重失衡,南北交通需要大運河溝通,北方乾渴需要引水接濟,並對此有危機感,上述計畫就不應當是遙不可及的。退一步說,即使有些構想在認識上還有異議,至少也可以作為一種不利思想或一家之言供後世繼續探索。
我深信,隨著國家的昌盛,科技的進步,長江各項建設在三峽工程促進下,將會取得比20世紀更大的成就,我們的後繼者將在本圖集的基礎上,為長江描繪出更為壯美的圖集。
《長江流域地圖集》對長江來說尚屬首編,疑驟了長江建設者的智慧和心血。我在耄耄之年猶有幸見到這本地圖集的出版,且應約為之作序,爰將所感瑣言如上,並藉此向地圖集編繪人員表示衷心的敬意。是為序。
(《長江流域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