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之間難為小

兩大之間難為小

《兩大之間難為小》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孟子認為,遇到兩難抉擇時,必須自強自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兩大之間難為小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讀解賞析,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滕文公①問曰:“滕,小國也,間②於。事齊乎?事楚乎?”
孟子對曰:“是謀非吾所能及也。無已,則有一焉:鑿斯③也,築斯也,與民守之,效④死而民弗去。則是可為也。”

作品注釋

①滕文公:滕國國君。滕國,古國名,西周分封的諸侯國,姓,開國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錯叔繡。在今山東滕縣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國滅,不久復國,又被宋國消滅。
②間:處。
③池:城池,也就是護城河。
④效:獻,致。

作品譯文

滕文公問道:“騰國是一個小國,處在齊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司。是歸服齊國好呢,還是歸服楚國好呢?”
孟子回答說:“到底歸服哪個國家好我也說不清。如果您一定要我談談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個辦法:把護城河挖深,把城牆築堅固,與老百姓一起堅守它,寧可獻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這樣,那就可以有所作為了。”

讀解賞析

兩大之間難為小。服從這個,那個會來找你的麻煩;服從那個,這個又會來跟你過不去。
所以滕文公感到為難。
孟子的意見很明確,換一種思路,換一種活法:為什麼一定要服從於哪一個呢?我就是我,哪個也不服從,哪個也不得罪。小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氣。說穿了,就是要自強自立,不要做大國的附庸國,而要爭取獨立自主,保持自己的領土主權完整。
當然,要做到這一點,並不是憑空口說白話,而是要靠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深溝高壘,加強國防建設。一旦有侵略者來犯,就與國家共存亡,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所以,自強自立是“兩大之間難為小”的根本出路。國家如此,每個人的立身處世也有如此的情況,同樣需要以自強自主的精神來加以解決。

作品出處

《兩大之間難為小》出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孟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