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周時期已經出現了陵園。初期的陵園,大多在陵墓的四周挖掘隍壕或夯築圍牆,也有利用天然溝崖作屏障。陵園一側有門,園內除陵墓外,沒有其他附屬建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兩周王陵
- 外文名:Two of the Zhou dynasty tomb
- 出現:東周時期
- 利用:天然溝崖作屏障
王陵起源,王陵傳說,燕侯與燕王墓,
王陵起源
據文獻記載,春秋晚期才開始在墓上構築墳丘,如《禮記·檀弓》中記載了孔子為父母的墳建造墳丘,並認為此前沒有墳丘,即"不封不樹"、"墓而不墳、與地齊平"。但考古發現表明自戰國中期起,趙、秦、楚、燕、齊、韓等國的君主死後都營建高大的墳丘,並尊稱為"陵",即指其高大如山林,也象徵著王權的尊嚴和地位的崇高。墳丘都經過夯築非常堅固,形狀大體分為圓錐形和覆斗形兩種。
歷代帝王都為自己營造大型墓室。兩周時期的墓室保持了商代以來的形制。戰國時期的陵墓多在墓內填充沙、石、木炭以利防濕,保護墓室。
由於中國古代統治者盛行厚葬,因而大量的勞動人民創造的財富作為隨葬品被埋進了墳墓。兩周時期諸侯王墓的隨葬品仍然延續商代,以各種青銅器為主,包括酒器、樂器、飲食器、兵器、車馬器、工具等,配備成套種類齊全。其中鼎和簋最為重要,其數量、組合是當時貴族身份的標誌。戰國時期隨葬品中漆器等生活用品的比重顯著增加。
人牲和人殉在西周仍然很普遍,西周中期以後殺殉逐漸減少,但直到戰國初期的一些貴族的大墓中仍然大量存在。戰國中期以後這中殘酷的殺殉遭到了人們的反對,殉人減少,並出現了用木俑和陶俑來替代人殉隨葬。秦國在獻公時廢除了人殉制度。
王陵傳說
周文王姬昌,曾被紂王封為西伯侯,在位期間,圖志改革,國勢強盛。周武王姬發是 文王之子,繼承父王滅商的事業,建立了西周王朝。
相傳為周文王周武王的二陵相毗鄰,形狀類似山丘。陵上草木叢生,陵園周圍綠野烘托。陵的前面有一通石碑,是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立的。祭殿里保存著歷代碑石,大多為祭告之文。
歷來人們都把奮發圖強、開基立國的周文王周武王的業績和鹹陽原上那高高聳立的陵冢聯繫在一起,不乏祭奠和瞻仰,並且留下了種種神話般的傳說。
燕侯與燕王墓
【燕侯與燕王墓】燕是周初武王分封的一個諸侯。
燕侯墓在現在的琉璃河東面,它的西北就是燕國的都城。這裡發掘過很多大墓。這些 大墓分布在大約五萬平方米的範圍內,排列沒有一定的規律。大型墓和一些中型墓有"車馬坑"。有的整車平放,殺死的馬放在車轅兩側;有的先把殺死的馬排放在坑底,再把拆開的車部件放置在上面,車輪斜靠著坑壁。八六年的時候發掘出來一座這個時期最大的墓。它的四角開設墓道,這在其他地方沒有發現過。這個墓曾經被偷盜過,出土的隨葬品比較少。重要的有漆盾和帶銘文的銅鼎。銘文明確記載了四周初年周王冊封燕侯授民授土,把九個族一起劃歸燕王管理的史實。墓地還出土了一些帶銘文的銅器,銘文記載了燕王賞賜奴隸、貨幣的情況。有一件銅鼎記載了堇奉燕侯之命前往宗周向太寶公貢獻食物並受到賞賜,這就和史料所記載的召公長子封在燕,而本人仍在宗周輔弼王室的史實相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