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個布政使司,京師又稱北直隸,南京又稱南直隸,此即兩京(直隸)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為十五省,為明直轄地區的行政...
《明史.地理志一》:“洪武初,建都江表·...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
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前身為元朝的行中書省。明朝時,承宣布政使司為國家一級行政區,其行政長官為承宣布政使,簡稱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稱“行...
承宣布政使,官名。從二品,掌管一省的財政、民政。明初,沿元制,於各地置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
承宣布政使,官名。明初,沿元制,於各地置行中書省。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銷行中書省,以後陸續分為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全國府、州、縣分屬之,每司設左、右...
明代直轄地區的省級行政機構和區劃。朱元璋在全國陸續設定了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置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主管一省民政和財政;另設提刑按察使司管刑法,都指揮使司管軍隊...
以上共十五個省級單位,為明朝穩定的統治區域,稱為“兩京十三布政司”(注意:明朝與今名稱雖大部相同,但所轄地域有相當差別,不宜以今天的行政區劃上溯);另外,明朝...
清朝幅員遼闊,清朝在1662年統一中原後,劃前朝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為十八個行省,省下設道、府(州)、縣;1760年達到領土極盛,在東北、外蒙、新疆則設立五個將軍...
清朝幅員遼闊,清朝在1662年統一中原後,劃前朝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為十八個行省,省下設道、府(州)、縣;1760年達到領土極盛,在東北、外蒙、新疆則設立五個將軍...
以當時以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為綱,以及所屬一百四十九府為目,下設建置、沿革、郡名、形勝、風俗、山川、土產、公署、學校、書院、宮室、關津、寺觀、祠廟、陵墓...
據清人黃大華所輯《明宰輔考略》,自永樂初至崇禎末,歷任內閣大學士共163人。茲按明代的兩京十三布政使司,表列這163人的籍貫如下:(內一人待考)...
江西、湖廣、浙江、福建、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三個布政使司,京師又稱北直隸,南京又稱南直隸,此即兩京(直隸)十三布政使司,俗稱為十五省,為明直轄地區的行政...
方伯—古代稱諸侯中的領袖為方伯,即一方之長,明清時用於代稱布政使。明之布政使為省最高行政長官,全國設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 古文“錫”通“賜”。三錫,指...
宣德之後,明代人將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俗稱“兩京十三省”)附會於《詩經》的“二南十三國”。此外,明朝的分封制度與督撫制度加強了各布政使司與周代諸侯國的聯繫。...
首為歷代州域形勢九卷,記述歷代王朝的盛衰興亡和地理大勢;次為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敘其名山、大川、重險,所屬府、州、縣及境內部分都司衛所的...
共一百一十九卷﹐以景泰五年政區建制為斷限﹐記載了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所轄府一百五十一﹑直隸州三十七﹑屬州一百八十一﹑縣一千零九十三﹔兩京都督府的十六個...
(布政使:官名。明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後全國府州縣等分統於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使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省最高行政長官司。清定為督、撫...
(布政使:官名。明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後全國府州縣等分統於兩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使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為省最高行政長官司。清定為督、撫...
首為歷代州域形勢九卷,記述歷代王朝的盛衰興亡和地理大勢;次為明代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一百十四卷,分敘其名山、大川、重險,所屬府、州、縣及境內部分都司衛所的...
1368年(明洪武元年)9月12日,大都易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後於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承宣布政使司”,後經一系列變革調整,形成兩京十三省的說法,十三省是為洪武年間設立的而後來無大變動的十三個承宣布政使司,其轄境為明代較為富庶的地區,北六...
(一)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人口數量及密度(二) 沿海省區與內陸省區人口密度的差距(三)人口的過度集中與分散二、遷都北京與明代中、晚期人口分布...
1368年(明洪武元年)9月12日,大都易名為北平府,取“北方和平”之意,後於1421年(明永樂十九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改名為北京,與南京對應,形成“兩京十三布政使司...
其中北地中軍司地理位置經專家考證,即省嵬城西夏遺址。負責保衛都城興慶府【今...“明時期圖組編例”第二條說:“兩京十三布政使司地區基本上以公元1852年(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