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戰期間桂林損失調查研究》是一本2020年7月1日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凌、付廣華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面抗戰期間桂林損失調查研究
- 作者:唐凌、付廣華
- 出版社:南京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0年7月1日
- ISBN:9787553329109
《全面抗戰期間桂林損失調查研究》是一本2020年7月1日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凌、付廣華 。
《全面抗戰期間桂林損失調查研究》是一本2020年7月1日南京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凌、付廣華 。1內容簡介《全面抗戰期間桂林損失調查研究/侵華日軍暴行史研究》是“十三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侵華日軍暴行史研...
《戰時桂林損失調查研究報告》是2009年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凌、付廣華。內容簡介 本書發掘了一批新的歷史資料,並根據戰爭的構成要素,對桂林損失的範圍和內容重新進行了界定,使戰爭損失的研究較為全面和客觀。作者簡介 唐凌,歷史學碩士。現任廣西師範大學灕江學院常務副院長、廣西師範大學地方民族史...
《血鑄山河:桂林抗戰實錄》是2019年8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鐘毅。內容簡介 《血鑄山河——桂林抗戰實錄》為編著者以1995年在由中央電視台、桂林電視台為桂林抗日保衛戰拍攝紀錄片為契機,通過尋訪戰爭倖存者,記錄了桂林抗日保衛戰的全貌。桂林在抗日戰爭期間有“抗戰文化城”之稱,時為廣西省會。
《方舟-桂林抗戰文化城紀事(精編版)》是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製作的紀錄片,共3集。劇情簡介 桂林是抗戰時期的大後方,由於當時政治相對寬鬆,交通比較便利,許多愛國志士選擇到此地堅守自己的政治理念,成為中華文明得以保存的“諾亞方舟”。據統計,當時在桂林常住或短居的文人、學者多達200多人,他們...
《桂林抗戰文化遺產》是201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唐建林、文豐義、申永生、秦彬。內容簡介 本書從指揮機構、文化團體、名人住址、軍事設施、日軍罪證、紀念建築等幾個方面,梳理了大桂林(包括陽朔、臨桂、靈川等)在八年抗日戰爭時期作為抗戰文化城留下來的與抗日戰爭相關的自然與物質文化遺產,其中...
《豐碑:桂林抗戰紀實文物史料圖集》是2008年8月1日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八路軍桂林辦事處紀念館。內容簡介 一部全面反映桂林全民抗戰史實的史料集。從八路軍辦事處的建設、功能、籌運軍需以及海外的地下黨的抗日活動為主線,記錄了桂林保衛戰,紅色抗日武裝等有關桂林抗戰的史實。內容豐富,史料珍貴,...
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會 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會,社會團體
桂林抗戰文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開卷的話 桂林抗戰文學的特色 論桂林抗戰文化的國際性 淺論抗戰時期桂林國際文化大交流 論桂林抗戰時期國際文化的特性 來自東南亞的抗日呼聲——淺議旅桂作家高平的報告 文學對桂林抗戰文化的貢獻 秦似抗戰時期反法西斯的戰鬥雜文 鹿地亘和,《三兄弟》桂林文化城成因初探 試論桂林抗戰...
弘揚抗戰文化精神推進先進文化建設 論桂林抗戰文化工作的戰略意義——兼論社會主義文化工作的巨大作用 桂林抗戰文化研究的當代走向 繼承和發揚桂林抗戰文化優良傳統建設有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桂林抗戰文化與當代先進文化建設 共產主義理想是桂林抗戰文化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建設的靈魂 論抗戰時期桂林社會科學的發展及其對當代...
緒論 非常態社會環境下的媒介研究 ——基於抗戰時期桂林文化供應社特殊歷史現象的思考 一、“抗戰文化”與“非常態環境”下的出版業研究 二、桂林“文化城”獨特歷史現象中的文化供應社 三、基於傳播學理論框架下的抗戰出版史個案研究 第一章 桂林文化供應社:非常態社會環境下誕生的媒介組織 第一節 衝突與流...
《烽火綠洲:桂林抗戰文化城影像志》是2019年6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桂林市檔案局(館)。內容簡介 《烽火綠洲:桂林抗戰文化城影像志》突破了以往對“桂林抗戰文化城”的研究只重當時的出版盛況和西南劇展的局限性,做了縱向與橫向的延伸,使桂林抗戰文化城的整體脈絡更為明晰。首先,時間線往前...
《桂林抗戰文化城的社團》(外文書名: The Societies in Guilin, The Culture Cit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是2008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桂林抗戰文化城的社團》主要內容:在山河變色、鐵蹄橫行的戰爭環境裡,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不僅沒有被摧毀,反而煥發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在那硝煙瀰漫的歲月,當古都...
《桂林抗戰文化綜論》是2014年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華齡。內容簡介 桂林抗戰文化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本書稿正是對這一值得研究的歷史和文化現象的關注和探討。書稿信息新、史料全、涉及面廣,不僅對桂林文化城的形成,桂林抗戰文化的內涵、特徵、現象、歷史地位進行了詳細論述,而且蒐集...
這種民族精神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鬥志,凝聚了人民的民族感情,支撐著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爭取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該書以抗戰時期桂林的傳媒環境、傳媒活動、傳媒內容、傳媒特點為切入點,通過對桂林抗戰傳媒發展的全景式考察,在全面還原歷史本來面目的基礎上,努力揭示這一偉大歷史發展進程中所蘊含的民族精神,以及...
《抗戰桂林》是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二拍攝的大型紀錄片。2015年3月23日,該片在八路軍桂林辦事處舊址舉行了開機儀式。據悉,這部大型紀錄片於2015年9月上映。拍攝背景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作為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立項的文化精品項目,紀錄片《抗戰桂林》屆時將成為桂林市乃至全區...
年底,經華中局批准,張太生任宿東地委書記,同時任宿東遊擊支隊隊長兼政委,挑起了這一地區全面領導工作的重擔。他經常深入調查研究和集思廣益,認識到宿東地區是隱蔽的游擊區,部隊的作戰方式以及各項工作的開展,必須與基本特點相適應,這樣才能減少損失,多打勝仗,才能把鬥爭堅持下去,逐步取得發展。張太生認為,搞好...
1938年3月,黃鵠顯轉戰於抗日前線之時,突然被人控告為“叛徒”。延安總政治部電示前方:“將黃鵠顯押解回延。”於是,黃鵠顯以回到後方學習為名隨任弼時回到延安接受審查,被送到保衛處,後轉到清涼山高等法院。法院經過調查認為:黃鵠顯不是叛徒,但以其在西路軍失敗被俘後,一時嚴重的政治動搖,被判處一年徒刑。黃...
他的這些活動曾被發現,蔣介石命張發奎調查,張發奎最終回復“查無實據”。不久,“皖南事變”發生,第二次反共高潮達到頂峰。吳仲禧將自己的家作為中共黨員秘密碰頭的地點,掩護他們商討對策。轉戰軍情、數建奇功 抗戰勝利後,吳仲禧調任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前往南京任職。他與正在上海的王紹鏊取得聯繫,要求去延安...
他參加過國家農業考察團赴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考察,還出席了全國12年科學發展規劃會議,對橡膠生理領域的各個環節,廣泛進行探索,並在已取得的初步成果基礎上,反覆深入廣東、廣西、雲南各地,進行縱深的調查研究,然後逐步制訂一整套周密的規劃,付諸實施。1958—1967年間,在身處極端惡劣的環境下,他仍然撰寫了18篇...
曹詒孫被聘為該場技師,專門研究蠶病防治。他經常深入蘇南蠶區,調查研究,了解蠶桑生產和蠶病防治中存在的問題,傳授防病技術。1951年,無錫試驗場、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蠶桑系和上海繭絲檢驗所等單位合併,在鎮江市組建華東蠶業研究所(現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蠶業研究所)。曹詒孫被任命為研究員、蠶病組組長、病理研究室...
在抗戰時期.他隨同黃炎培、江問漁等遠涉西南後方,經過實地調查研究,決定在桂林設立“中華職業教育社”分社,他擔任分社社會服務部的負責人。 “職教社”所提出的“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為國家效用”的主張深得人心,對推動愛國民主運動,促進社會進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45年日本投降後。 扶青任...
閻錫山為了控制第一支隊,派了一個檢查團,來調查中共在部隊里的活動,並提出檢閱部隊,高體乾極力抵制,只派參謀處長去主持檢閱。當時黨組織在這支部隊不公開活動,高體乾秘密發展了一批黨員。由於占領長治的日軍不斷下鄉搶糧,先在長治城附近搶,後來又搶到壺關縣境內。一天,民眾向第一支隊報告:一小隊日軍到壺關境內...
李嘉人又奔赴海南島,從北到南,從西到東,認真調查了橡膠樹的數量和分布情況,了解橡膠生產的現狀。在那大、文昌、南橋等幾個較大的膠園裡,他細心觀看了從割膠、收漿到制膠片的過程。通過調查研究,李嘉人很清楚自己的職責,他知道,要打好橡膠墾殖開局這一仗,關鍵是抓好採種育苗和橡膠林地的規劃與營造。隨即...
中共中央為鞏固華北平原抗日根據地和已經發展起來的冀中武裝,以便長期堅持冀中平原的抗日游擊戰,特派程子華到冀中軍區任政治委員,曠伏兆奉命跟隨程子華到冀中擔任冀中軍區第一分區政治委員。曠伏兆到達所轄部隊後,經過一段時間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冀中地區地處平原,幾乎無險可守。因此,要儘快使習慣打山地游擊戰的八路...
工作時期 1929年4月被調往北寧路任車務處文牘科長,職掌文書檔案、人事考核、機構設定等事宜。他在任職期間,通過調查研究,對運輸部門的組織系統、人事管理、公文程式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增加了運輸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1932年3月杭江鐵路(杭州至蘭溪段)通車。同年8月,金士宣被調往擔任運輸課長。杭江線乃商...
抗日戰爭時期隨所遷四川。在此期間,他在吳福楨的領導下,編制該系和全國植物病蟲害研究防治業務報告和技術設施規劃,並擔任全國蝗患調查、農林害蟲調查。他有機會了解到中國植物病蟲害的嚴重性和問題的癥結所在。他瀏覽來自各方的研究報告和論文,思辨各種設計思想、研究方法、試驗技術以及成敗關鍵,為他後來的研究工作...
汪菊潛擔任鐵道部副部長後,經常深入現場調查研究,及時做出指示。60年代初,他先後視察成昆、貴昆、湘黔、蘭新、青藏等線。根據中國國情,他特別提倡小型機械化施工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得到了現場工人和領導的歡迎和支持。他每到現場,就步行進山洞、上橋樑與工人座談。視察湘黔線時,從貴陽到長沙沿線,汪菊潛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