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緣鳳尾蕨(植物)

全緣鳳尾蕨(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全緣鳳尾蕨(學名:Pteris insignis)為鳳尾蕨科鳳尾蕨屬下的一個種。別名:雞腳蓮、井口邊草、巴牆草、蒲山劍。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移栽,換盆,養護,各家論述,創新引種名錄,

形態特徵

植株高1-1.5米。根狀莖斜升,木質,粗壯,粗約3厘米,先端被黑褐色鱗片。葉簇生;柄堅硬,長60-90厘米,基部粗5-7毫米,深禾稈色而稍有光澤,近基部栗褐色並疏被脫落的黑褐色鱗片;葉片卵狀長圓形,長50-80厘米,寬20-30厘米,一回羽狀;羽片6-14對,對生或有時近互生,向上斜出,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稍呈狀,並有軟骨質的邊,長16-20厘米,下部的羽片不育,寬約2.5厘米,有長約1厘米的柄,各羽片相距4-6厘米,基部一對有時具一短小的分叉,中部以上的羽片能育,寬1-1.5厘米,僅有短柄,頂生羽片同形,有柄。葉脈明顯,主脈下面隆起,深禾稈色,側脈斜展,兩面均隆起,稀疏,單一或從下部分叉。葉乾後厚紙質,灰綠色至褐綠色,無光澤,無毛;葉軸淺褐色。孢子囊群線形,著生於能育羽片的中上部,羽片的下部及先端不育;囊群蓋線形,灰白色或灰棕色,全緣。

生長環境

生山谷中陰濕的密林下或水溝旁,海拔250-800米。

分布範圍

產浙江南部(泰順)、江西(德興、玉山、萍鄉、石城、瑞金、安遠、全南)、福建(寧洋、建陽、武夷山、龍巖)、湖南(宜章、黔陽、江永)、廣東(大埔、新豐、翁源、英德、樂昌、乳源、連山、懷集、封川、信宜)、海南(陵水)、廣西(興安、陽朔、瑤山、龍勝、大苗山、蒼梧、明江)、貴州(江口、獨山)、雲南(紅河)。越南及馬來西亞也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廣東。

主要價值

【功 效】 清熱解毒、活血祛瘀。
【主 治】 可用於治療痢疾、咽喉腫痛、瘰癧諸症、黃疸、風濕、血尿及各種出血症。
【性味歸經】 微苦,涼。 入肝經。
【採集貯藏】《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繁殖方法

播種在葉背條線形孢子囊尚未成熟時,用塑膠袋將其整個葉片套好,待到葉片孢子成熟散落後剪下套袋葉片.收集孢子以備播種。播種可播在小苔上,困其保溫性能好,置於半陰處.可加速孢子發芽;當小苗高1~2厘米時.收其切塊分裁於小盆內 亦可播於腐葉土上,先把腐葉土過篩後置於鍋內蒸炒消毒. 再裝入盛有少量碎磚粒或木炭屑作排水層的淺盆中.把盆放人池中浸水,待乾燥的腐葉土濕潤後.將盆端出,把孢子均勻撒播於土表,因孢子顆粒細小不要覆土.盆口用玻璃或塑膠薄膜蓋嚴實.把淺盆艘在避光陰濕她.保持20~23℃ 的溫度,經常揭開覆蓋物噴霧保濕,約經30 天后,孢子即可萌髮長出葉狀原始體,待其布滿盆面後,將其切割成小塊帶土移栽於小盆中。

栽培技術

移栽

5月份結合對老植株換盆時進行,將株叢帶根切分為數株,每株帶葉3~5片,分別上盆栽植,成為2株或2株以上新的植株。

換盆

風尾蕨常年翠綠,宜用紫砂晦盆或釉晦盆,色澤用深紫、淺紅、淡黃為佳,盆形以較淺的圓盆、六角盆為多 盆土要求肥沃疏鬆、排水通氣性好而富吉腐殖質,筆者常用腐葉土、泥炭土或田園土、礱糠灰或細河砂等量配製成培養土。上盆和換盆通常結合分株繁殖和孢子繁殖時進行。一般每隔2—3年換一次盆。

養護

養護管理風尾蕨喜濕潤、涼爽的環境,耐陰性強. 室外栽培應遮陽50%~60%或置於樹蔭下為佳生長期應勤澆水並多往葉面噴水,宜經常保持土壤和植株濕潤,切忌盆土長時間過濕或盆內積水 每月澆施l~2次稀薄液肥。冬季在5℃ 以上方可安全越冬。

各家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微苦、性涼。有清熱解毒、活血祛瘀的功能。用於黃疸、痢疾,跌打損傷,風濕、咽喉腫毒、瘰癧、血尿及各種出血證。

創新引種名錄

門中文名
蕨類植物
門拉丁名
Pteridophytes
科中文名
鳳尾蕨科
科拉丁名
Pteridaceae
科號
P27
種拉丁名
Pteris insignis Mett.ex Kuhn
種中文名
全緣鳳尾蕨
引種地點
廣西龍勝
引種時間
20041220
引種號
49395
引種材料
鑑定人
趙子恩
Id
62
栽培地點
引種過渡圃
引種數量
5株苗
栽培方式
盆栽
生長性狀
草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