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公益

全民公益

全民公益,是人人參與的公益,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人們通過各種公益活動、公益基金、公益網站等途徑,通過直接參與、捐贈、公益廣告、公益歌曲等方式參與到公益中來。在中國古代,倡導日行一善,就是每天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更多的人,讓社會更加美好和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民公益
  • 途徑:公益網站等
  • 特色:人人參與
  • 舉例:汶川大地震
概念,公益的起源,經典案例,公民正確的公益觀,名人效應,外國名人,

概念

 凡是需要公民承擔責任、需要社會力量參與才能解決的社會問題,就是大公益的領域,就可稱為全民公益,屬於平民慈善事業。
全民公益
“公益”為後起詞,五四運動後方才出現,其意是“公共利益”,“公益”是它的縮寫。五四運動前,是沒有或者很少有“公共利益”這個概念的。最早的大家用例見於魯迅的文章。魯迅 《準風月談·外國也有》:“只有外國人說我們不問公益,只知自利,愛金錢,卻還是沒法辯解。”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一幕:“ 王太太有兩位姓張的內侄女,很熱心公益,在 霞飛路一個什麼婦女改良會盡義務。”
西方的教科書里常常提及:公益是一門實踐的學問。 公益(Istis1ah)也是伊斯蘭教法專用語。
全民公益,是人人參與的公益,不管是個人還是集體,人們通過各種公益活動、公益基金、公益網站等途徑,通過直接參與、捐贈、公益廣告、公益歌曲等方式參與到公益中來。在中國古代,倡導日行一善,就是每天做一些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更多的人,讓社會更加美好和諧。

公益的起源

在國外,民眾、民間組織和商業企業成為公益事業的主要實施者。由於商業企業的加入,既能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公益事業,同時企業也能通過公益事業提升公司和產品形象。但在中國,公益事業的實施難度還是很大的。第一,公益組織參差不齊,缺少有效的監管,捐款的使用透明度不高,大眾無法完全了解捐款的使用情況,大眾對公益組織信任度不高。第二,中國企業參與公益事業還是處於初級階段。很多企業公益意識有待提高,或者比較功利,不敢涉及太深,怕得不到利益,反而被公眾誤解。一般政府或者政府背景的公益組織是公益活動的發起者,而非企業。目前,隨著中國公眾公益意識的提高,已有不少公益組織湧現出來,公益事業也越來越頻繁地進入媒體和公眾視野。在我們身邊,已有許多公益組織在默默地工作著,它們在自然環保、健康、教育扶貧、殘疾助老、婦女兒童、法律援助等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
災難將全民公益推向高潮
2008年從冰雪災害到汶川大地震,普通民眾守望相助,他們以無聲有力的行動,將中國全民公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根據汶川特大地震捐贈情況與1998年抗洪募捐數據比較,中國慈善發展的速度就可見一斑:1998年抗洪募捐的款物總計約為64819萬元,10年後在GDP總量增長3倍的基礎上,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數額已是1998年的近58倍。中國紅十字基金會的統計顯示,2005年至2007年,我國個人捐款占總捐款額的比例從5.36%上升到19.48%。2008年抗震救災的4.1億元個人捐款來自58.3萬人,平均每人捐款超過700元。

經典案例

汶川大地震讓全民公益更加方興未艾,2008年以來全民公益行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其中最著名的活動是由中國扶貧基金會攜手肯德基必勝客所屬百勝餐飲集團中國事業部發起的為貧困山區"捐一元·獻愛心·送營養"活動,該活動從2008年發起以來,利用肯德、必勝客在全國的餐廳網路每年向消費者發起兩周左右的募集活動,三年來項目累計募集善款2500萬元,超過1500萬人次普通公眾參與捐款。該項目是中國目前參與人數最多的民眾性公益項目之一,成功打造了公眾持續性捐贈平台,踐行了“人人可公益”的全民公益理念。
全民公益
其他比較有影響力的全民公益項目包括“愛心包裹”、"恆大慈善萬人行"、"心基金"等。
全民公益可走更遠
全民公益的力量到底有多大?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算了一筆賬:“目前我國城市生活的人口是5億人,如果每人一年捐100元錢,僅此一項全國每年就能募集到500億元善款。”事實上,2007年我國公眾和企業的慈善捐贈(款物)總額才達到了223.16億元,也就是說,全民公益是我國慈善事業尚待開發的一個寶藏。

公民正確的公益觀

慈善應成為中國的公民習慣
國內社會曾經流行過“慈善是富人的專利”的說法。很多人永遠盯著富人,看不到自己的力量,這其實是戴著“有色眼鏡”看慈善。 著名學者于丹指出,慈善應該成為一種公民習慣。“每個人都有衛生習慣,每天起床要先刷牙;每個人也都有著環保習慣,看到路上有廢紙,會順手撿起來扔進垃圾箱;那么慈善也應該成為一種習慣,它並不應該是在突發情況下才會呈現出來的一種行為,而應該是一種做慣了的、發自內心的常規的反映。當每個人慈善行為在付出的同時也在收穫,它讓我們感受到了生命的尊嚴,懂得了感恩。”
全民公益愛心基金創建人代表清華附中學生孫一先同學說到:"難道我們的慈善之心是不是非得要像5.12汶川大地震這樣大的災難來敲醒我們的心靈,來承載我們的愛?這樣的代價太大了。愛心應該從點滴做起,獻愛心應該一個細水長流的事情。"

名人效應

李連杰,創辦壹基金,並在2011年轉為由私募轉為公募基金,將人們心中明星形象與公益事業聯繫起來,對引導民眾公益慈善意識的覺醒起來了很到的作用。
成龍,姚明等明星充分發揮自己身為公眾人物的影響力,積極參與公益項目,樹立社會新的榜樣

外國名人

諾貝爾,著名發明家,死後將家財全部捐出設立了著名的諾貝爾獎;
卡內基,20世紀初美國鋼鐵大王,死後將億萬家財全部捐獻給慈善協會;
比爾蓋茨,以“帶著巨富而死,是一種恥辱”--卡內基名言,來約束自己,宣布將530億的個人財富的75%捐獻出來成立慈善基金會以回報社會。
巴菲特,著名慈善午餐拍賣世人皆知,在2006年即將自己99%的財富捐獻給慈善基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