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醫學科學技術哲學》分為自然哲學、科學哲學、科學技術哲學三大部分,共18章。討論了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發展、生命系統的複雜性、生態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臨床思維與循證醫學方法、醫學科學結構和科學革命、醫學的目的和醫學模式、當代生命科技的熱點對醫學和社會的影響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醫學科學技術哲學
- 類型:醫學哲學
- 出版日期:2002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17048298
- 作者:馮顯威
- 出版社:人民衛生出版社
- 頁數:337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衛生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研究生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醫學科學技術哲學(供研究生用)》突出了生命科學領域的技術創新及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涉及了當代生命科技前沿的熱點問題及其對社會影響的討論,體現了一個“新”字;探討了生命系統的複雜性和信息生命觀等問題,體現了一個“深”字;注重課程內容上的綜合性和實踐性,《研究生規劃教材·全國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全國高等醫藥教材建設研究會規劃教材:醫學科學技術哲學(供研究生用)》覆蓋了自然辯證法和醫學辯證法的基本內容,突出了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傳播,體現了一個“精”字。
圖書目錄
第一章醫學科學技術哲學導論
第一節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內容
一、科學技術哲學及其研究領域
二、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內容
第二節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歷史發展
一、古代醫學哲學的萌芽
二、近代醫學哲學的興起
三、現代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
第三節學習和研究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和研究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意義
二、學習和研究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方法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發展
第一節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一、自然界的物質形態
二、物質實體和物質關係
三、物質聯繫的系統方式
四、物質系統的層次結構
第二節 自然界的演化進程
一、自然界的歷史觀
二、自然界的演化過程
三、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及方向性
第三節 自然界演化的自組織機制及規律性
一、自然界的自組織與非線性
二、自然界演化發展的規律性
第三章生命系統的複雜性
第一節生命概念的演化發展
一、古代目的論的生命觀
二、近代自然科學對生命的認識
三、19世紀科學革命對生命認識的深化
四、20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及複雜性生命觀的建立
第二節 自組織理論與生命的進化
一、超循環與生命的起源
二、生命進化過程中的信息增長
三、非線性與生物的進化
第三節生命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複雜性
一、生命結構的複雜性
二、細胞分裂與凋亡
三、生命系統在不同層次上所發生的調控過程
第四章生態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人與自然的關係
一、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演進
二、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係
三、人化自然與人工自然
第二節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一、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
二、生態價值觀的形成
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五章科學認識和科學問題
第一節科學認識與科學方法論
一、科學認識
二、科學方法論
第二節科學問題
一、科學問題及其基本特徵
二、科學問題的結構
三、科學問題的分類
四、科學問題的來源
第三節科研選題
一、科研選題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科研選題的步驟
三、科研選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六章獲取科學事實和進行理論研究的方法
第一節科學事實與觀察、實驗、調查
一、科學事實
二、科學觀察
三、科學實驗
四、科學調查
第二節科學抽象
一、科學抽象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科學抽象的基礎和過程
三、科學抽象的形式
第三節邏輯思維方法
一、比較與類比
二、歸納與演繹
三、分析與綜合
第七章創造性思維形式與方法
第一節創造性思維和形象思維
一、創造性思維主體與客體
二、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徵
三、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四、形象思維的特徵和形式
五、形象思維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
第二節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
一、直覺思維及其特徵
二、直覺思維的基本內容
三、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補
四、直覺思維的邏輯機制與心理機制
五、頓悟和靈感
第三節科學假說
一、科學假說及其特徵
二、假說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三、科學假說的建立
四、假說向科學理論的轉化
第八章臨床思維與循證醫學方法
第一節診斷資料的蒐集與臨床思維
一、臨床思維主體和客體
二、病史資料的蒐集與理論分析
三、臨床思維與體徵資料的蒐集
四、實驗室檢查的選擇和評價
第二節臨床診斷思維
一、診斷的基本原則
二、診斷的辯證思維
第三節臨床判斷與治療決策
一、臨床判斷的模型、結構和功能
二、診斷假說
三、臨床治療決策
第四節循證醫學思維模式
一、循證醫學的概念、特徵及其與傳統模式的區別
二、循證醫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三、循證醫學思想與方法
四、循證醫學的實踐結構
第九章系統科學方法
第一節系統科學的產生及系統科學的一般方法
一、系統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二、系統科學的一般方法
三、信息方法
第二節自組織理論方法
一、自組織理論的基本思想
二、自組織理論的方法論啟示
第三節醫學模型方法
一、模型方法的特點和作用
二、動物實驗和動物模型
第十章醫學科學的結構和科學技術革命
第一節科學規律與科學解釋
一、科學規律
二、科學解釋
第二節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革命
一、科學理論的基本特徵
二、科學理論的結構與功能
三、科學理論的評價
第三節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
一、科學革命的特徵
二、科學革命的結構
三、技術革命
第四節生命科學革命與基因工程技術革命
一、生命科學革命
二、基因工程技術革命
……
第十一章醫學的目的和醫學模式
第十二章醫學科技主體
第十三章 醫學與科學技術系統
第十四章 醫學技術進步與創新
第十五章科學技術、醫學科技與社會經濟
第十六章 當代生命科技的熱點及其對醫學和社會的影響
第十七章科學技術、醫學技術與社會文明進步
第十八章現代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和人類未來
附錄科學技術哲學的歷史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一節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內容
一、科學技術哲學及其研究領域
二、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研究內容
第二節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歷史發展
一、古代醫學哲學的萌芽
二、近代醫學哲學的興起
三、現代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發展
第三節學習和研究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意義和方法
一、學習和研究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意義
二、學習和研究醫學科學技術哲學的方法
第二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和演化發展
第一節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一、自然界的物質形態
二、物質實體和物質關係
三、物質聯繫的系統方式
四、物質系統的層次結構
第二節 自然界的演化進程
一、自然界的歷史觀
二、自然界的演化過程
三、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及方向性
第三節 自然界演化的自組織機制及規律性
一、自然界的自組織與非線性
二、自然界演化發展的規律性
第三章生命系統的複雜性
第一節生命概念的演化發展
一、古代目的論的生命觀
二、近代自然科學對生命的認識
三、19世紀科學革命對生命認識的深化
四、20世紀生命科學的發展及複雜性生命觀的建立
第二節 自組織理論與生命的進化
一、超循環與生命的起源
二、生命進化過程中的信息增長
三、非線性與生物的進化
第三節生命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複雜性
一、生命結構的複雜性
二、細胞分裂與凋亡
三、生命系統在不同層次上所發生的調控過程
第四章生態自然觀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人與自然的關係
一、人與自然關係的歷史演進
二、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係
三、人化自然與人工自然
第二節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一、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
二、生態價值觀的形成
三、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第三節可持續發展的理論與實踐
一、可持續發展理論
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五章科學認識和科學問題
第一節科學認識與科學方法論
一、科學認識
二、科學方法論
第二節科學問題
一、科學問題及其基本特徵
二、科學問題的結構
三、科學問題的分類
四、科學問題的來源
第三節科研選題
一、科研選題在科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科研選題的步驟
三、科研選題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第六章獲取科學事實和進行理論研究的方法
第一節科學事實與觀察、實驗、調查
一、科學事實
二、科學觀察
三、科學實驗
四、科學調查
第二節科學抽象
一、科學抽象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科學抽象的基礎和過程
三、科學抽象的形式
第三節邏輯思維方法
一、比較與類比
二、歸納與演繹
三、分析與綜合
第七章創造性思維形式與方法
第一節創造性思維和形象思維
一、創造性思維主體與客體
二、創造性思維的基本特徵
三、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四、形象思維的特徵和形式
五、形象思維在科學認識中的作用
第二節直覺思維和靈感思維
一、直覺思維及其特徵
二、直覺思維的基本內容
三、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的互補
四、直覺思維的邏輯機制與心理機制
五、頓悟和靈感
第三節科學假說
一、科學假說及其特徵
二、假說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三、科學假說的建立
四、假說向科學理論的轉化
第八章臨床思維與循證醫學方法
第一節診斷資料的蒐集與臨床思維
一、臨床思維主體和客體
二、病史資料的蒐集與理論分析
三、臨床思維與體徵資料的蒐集
四、實驗室檢查的選擇和評價
第二節臨床診斷思維
一、診斷的基本原則
二、診斷的辯證思維
第三節臨床判斷與治療決策
一、臨床判斷的模型、結構和功能
二、診斷假說
三、臨床治療決策
第四節循證醫學思維模式
一、循證醫學的概念、特徵及其與傳統模式的區別
二、循證醫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三、循證醫學思想與方法
四、循證醫學的實踐結構
第九章系統科學方法
第一節系統科學的產生及系統科學的一般方法
一、系統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二、系統科學的一般方法
三、信息方法
第二節自組織理論方法
一、自組織理論的基本思想
二、自組織理論的方法論啟示
第三節醫學模型方法
一、模型方法的特點和作用
二、動物實驗和動物模型
第十章醫學科學的結構和科學技術革命
第一節科學規律與科學解釋
一、科學規律
二、科學解釋
第二節科學理論和科學技術革命
一、科學理論的基本特徵
二、科學理論的結構與功能
三、科學理論的評價
第三節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
一、科學革命的特徵
二、科學革命的結構
三、技術革命
第四節生命科學革命與基因工程技術革命
一、生命科學革命
二、基因工程技術革命
……
第十一章醫學的目的和醫學模式
第十二章醫學科技主體
第十三章 醫學與科學技術系統
第十四章 醫學技術進步與創新
第十五章科學技術、醫學科技與社會經濟
第十六章 當代生命科技的熱點及其對醫學和社會的影響
第十七章科學技術、醫學技術與社會文明進步
第十八章現代科技革命與社會發展和人類未來
附錄科學技術哲學的歷史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總之,對稱性破缺是由確定性因素和非確定性因素共同決定的。它是自然界演化過程中多樣性的根源,是任何一個自組織系統必須遵循的規律。
二、自然界演化發展的規律性
(一)矛盾是自然界演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對立統一規律是自然界發展的根本規律。在自然界中到處都存在著對立統一。從非生命界來看,接近與分離、收縮與膨脹、吸收與輻射、凝聚與擴散、聚變與裂變、合成與分解,作用與反作用等等,都是矛盾,都表現為“吸引和排斥這一古老的兩級對立”。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運動都存在於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在生命界中,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對立統一的。因此,正是這些相互交織的矛盾,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構成了自然界演化發展的動力。
1.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非生命界演化發展的動力 在“我們的宇宙”即總星系的起源和演化過程中,吸引和排斥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收縮和膨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按照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宇宙的初始狀態是一個處於超高溫、超高密的“原始火球”。在“原始火球”里,物質可能以基本粒子的形態存在著,這時的吸引力主要是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排斥力主要是由各種排斥因素(庫侖力、泡利排斥、粒子的熱運動等)所構成。在基本粒子間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鬥爭中,由於吸引占主導地位,即收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使得宇宙處在一個很小的“原始火球”中。在吸引和排斥的激烈鬥爭中,在尚不清楚的物理機製作用下,原始火球發生大爆炸,使原來居於主導地位的吸引讓位於排斥,膨脹成為宇宙演化過程的主要矛盾。至今宇宙仍處在不斷膨脹的過程中,儘管在這一過程中吸引力對宇宙的演化也起到一定作用,但處於矛盾的次要地位。
吸引和排斥也是恆星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矛盾。在這裡面,吸引主要是指恆星各部分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即自吸引,這種作用由外向里使恆星收縮;排斥主要是指微觀粒子的熱運動所產生的氣體壓力和恆星內部的電磁輻射所產生的輻射壓,這種壓力由里向外使恆星膨脹。
現代天體演化學的研究表明:在宇宙內,包括我們太陽系的無數恆星都是從溫度很低的瀰漫星雲演化而來的。從星雲形成恆星的過程,首先要經歷引力收縮階段。在此階段,由於星雲的密度小、溫度低,作為排斥因素的氣體壓力非常微弱,而作為吸引因素的星雲物質的自吸引占絕對優勢,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星雲很快就收縮為球狀體、紅外星等不同類型的原恆星。
插圖:
總之,對稱性破缺是由確定性因素和非確定性因素共同決定的。它是自然界演化過程中多樣性的根源,是任何一個自組織系統必須遵循的規律。
二、自然界演化發展的規律性
(一)矛盾是自然界演化發展的根本動力
對立統一規律是自然界發展的根本規律。在自然界中到處都存在著對立統一。從非生命界來看,接近與分離、收縮與膨脹、吸收與輻射、凝聚與擴散、聚變與裂變、合成與分解,作用與反作用等等,都是矛盾,都表現為“吸引和排斥這一古老的兩級對立”。正如恩格斯所說:“一切運動都存在於吸引和排斥的相互作用中”。在生命界中,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是對立統一的。因此,正是這些相互交織的矛盾,既對立、又統一,從而構成了自然界演化發展的動力。
1.吸引和排斥的矛盾是非生命界演化發展的動力 在“我們的宇宙”即總星系的起源和演化過程中,吸引和排斥的矛盾主要表現為收縮和膨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轉化。按照大爆炸宇宙學的觀點,宇宙的初始狀態是一個處於超高溫、超高密的“原始火球”。在“原始火球”里,物質可能以基本粒子的形態存在著,這時的吸引力主要是基本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排斥力主要是由各種排斥因素(庫侖力、泡利排斥、粒子的熱運動等)所構成。在基本粒子間的吸引和排斥的矛盾鬥爭中,由於吸引占主導地位,即收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使得宇宙處在一個很小的“原始火球”中。在吸引和排斥的激烈鬥爭中,在尚不清楚的物理機製作用下,原始火球發生大爆炸,使原來居於主導地位的吸引讓位於排斥,膨脹成為宇宙演化過程的主要矛盾。至今宇宙仍處在不斷膨脹的過程中,儘管在這一過程中吸引力對宇宙的演化也起到一定作用,但處於矛盾的次要地位。
吸引和排斥也是恆星起源和演化的基本矛盾。在這裡面,吸引主要是指恆星各部分之間的萬有引力作用即自吸引,這種作用由外向里使恆星收縮;排斥主要是指微觀粒子的熱運動所產生的氣體壓力和恆星內部的電磁輻射所產生的輻射壓,這種壓力由里向外使恆星膨脹。
現代天體演化學的研究表明:在宇宙內,包括我們太陽系的無數恆星都是從溫度很低的瀰漫星雲演化而來的。從星雲形成恆星的過程,首先要經歷引力收縮階段。在此階段,由於星雲的密度小、溫度低,作為排斥因素的氣體壓力非常微弱,而作為吸引因素的星雲物質的自吸引占絕對優勢,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星雲很快就收縮為球狀體、紅外星等不同類型的原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