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我們根據教育部醫學教材編寫的要求,編寫了這本《醫學微生物學》。全書分為三部分: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共35章。主要介紹細菌的形態與結構、生理、消毒滅菌、遺傳與變異、感染與免疫、診斷與防治及常見病原性細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立克次體,真菌的特性與常見的致病性真菌,病毒的形態與結構、複製與變異、感染與免疫、診斷與防治及常見的致病性病毒。其中特別充實了一些遺傳變異、新型病原等新內容,每一章節增補了圖片、英文摘要及思考題。供雙語教學和學生複習時參考。《醫學微生物學》可供高等醫學院校臨床醫學五年制、七年制學生使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高等學校醫學規劃教材•醫學微生物學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頁數:313頁
- 開本:16
- 品牌:高等教育出版社
- 作者:黃漢菊
- 出版日期:2004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4014573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高等教育出版社醫學教材建設,由中國醫師協會、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研究會與我國十幾所著名醫學院校共同於2002年初發起、籌劃,而後有幾十所院校加入。本次教材建設共有近兩千名作者參加編寫,他們中既有醫學界的泰斗、工程院院士、相關醫學專業委員會領導及學術骨幹,更可喜的是還吸收了大批在教學、臨床一線的中青年教師。“高教版”醫學教材除保留國內同類教材已具備的“三基”知識外,還根據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的變化,刪除了陳舊理論、內容,增加了公認的新知識、新技術的介紹。並以立體化、系列化的形式展示給廣大師生,充分體現醫學教育的特點。我社在近幾年內,除陸續出版其他專業、層次的醫學教材外,還將建設相應的教學資源庫、學科網站,以達到為廣大院校教學提供立體化教學包、教學解決方案的目的。追求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建設精品教材,是我們共同的願望!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節 微生物與微生物學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第一篇 細菌學
第一章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大小
第二節 細菌的結構
第三節 細菌形態學檢查
第二章 細菌的生理
第一節 細菌的理化性狀
第二節 細菌的生長繁殖
第三節 細菌的生理
第四節 細菌的代謝
第五節 細菌的人工培養
第三章 消毒與滅菌
第一節 物理消毒滅菌法
第二節 化學消毒滅菌法
第三節 控制影響消毒效果的因素
第四章 噬菌體
第一節 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第二節 噬菌體與宿主菌的關係
第三節 噬菌體的套用
第五章 細菌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細菌遺傳與變異的物質基礎
第二節 基因突變及其修復
第三節 常見的幾種細菌突變株
第四節 基因轉移與重組
第五節 細菌遺傳變異在醫學上的套用
第六節 基因定位和基因組測序
第六章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第一節 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
第二節 細菌的致病性
第三節 宿主固有與適應性免疫防禦機制
第四節 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第七章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第一節 細菌學診斷
第二節 血清學診斷
第三節 人工主動免疫
第四節 人工被動免疫
第八章 球菌
第一節 葡萄球菌屬
第二節 鏈球菌屬
第三節 肺炎鏈球菌
第四節 奈瑟菌屬
第九章 腸道桿菌
第一節 埃希菌屬
第二節 志賀菌屬
第三節 沙門菌屬
第四節 其他腸道桿菌
第十章 弧菌屬
第一節 霍亂弧菌
第二節 副溶血性弧菌
第十一章 厭氧性細菌
第一節 厭氧芽胞梭菌屬
第二節 無芽胞厭氧菌
第十二章 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
第一節 放線菌屬
第二節 諾卡菌屬
第十三章 棒狀桿菌屬
第一節 白喉棒狀桿菌
第二節 其他棒狀桿菌
第十四章 分枝桿菌屬
第一節 結核分枝桿菌
第二節 非結核分枝桿菌
第三節 麻風分枝桿菌
第十五章 動物源性細菌
第一節 布魯菌屬
第二節 耶爾森菌屬
第三節 芽胞桿菌屬
第四節 弗朗西絲菌屬
第五節 巴斯德菌屬
第十六章 其他細菌
第一節 彎曲菌屬
第二節 螺桿菌屬
第三節 假單胞菌屬
第四節 嗜血桿菌屬
第五節 軍團菌屬
第六節 鮑特菌屬
第七節 氣單胞菌屬
第八節 李斯特菌屬
第十七章 支原體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主要病原性支原體
第十八章 立克次體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體
第十九章 衣原體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主要致病性衣原體
第二十章 螺旋體
第一節 密螺旋體屬
第二節 鉤端螺旋體屬
第三節 疏螺旋體屬
第二篇 菌學
第二十一章 真菌學概述
第二十二章 真菌的致病性與免疫性
第一節 真菌的致病類型
第二節 真菌感染的免疫性
第三節 真菌的防治原則
第四節 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三篇 病毒學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第一節 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第二節 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第三節 病毒的增殖
第四節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第五節 病毒的分類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第一節 病毒的傳播方式
第二節 病毒的感染類型
第三節 病毒的致病機制
第四節 抗病毒免疫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和防治原則
第一節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
第二節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節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節 副黏病毒
第三節 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四節 副流感病毒
第五節 冠狀病毒
第六節 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七章 腸道病毒
第一節 脊髓灰質炎病毒
第二節 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與新型腸道病毒
第二十八章 急性胃腸炎病毒
第一節 輪狀病毒
第二節 腸道腺病毒
第三節 杯狀病毒
第四節 星狀病毒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第一節 A型肝炎病毒
第二節 B型肝炎病毒
第三節 C型肝炎病毒
第四節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節 戊型肝炎病毒
第六節 庚型肝炎病毒
第七節 TT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章 黃病毒
第一節 乙型腦炎病毒
第二節 登革病毒
第三節 森林腦炎病毒
第三十一章 出血熱病毒
第一節 漢坦病毒
第二節 新疆出血熱病毒
第三十二章 皰疹病毒
第一節 單純皰疹病毒
第二節 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
第三節 巨細胞病毒
第四節 EB病毒
第五節 其他皰疹病毒
第三十三章 逆轉錄病毒
第一節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節 人類嗜T細胞病毒I型和Ⅱ型
第三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節 狂犬病病毒
第二節 人乳頭瘤病毒
第三節 細小病毒
第三十五章 朊病毒
第一節 微生物與微生物學
第二節 醫學微生物學及其發展簡史
第一篇 細菌學
第一章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與大小
第二節 細菌的結構
第三節 細菌形態學檢查
第二章 細菌的生理
第一節 細菌的理化性狀
第二節 細菌的生長繁殖
第三節 細菌的生理
第四節 細菌的代謝
第五節 細菌的人工培養
第三章 消毒與滅菌
第一節 物理消毒滅菌法
第二節 化學消毒滅菌法
第三節 控制影響消毒效果的因素
第四章 噬菌體
第一節 噬菌體的生物學性狀
第二節 噬菌體與宿主菌的關係
第三節 噬菌體的套用
第五章 細菌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細菌遺傳與變異的物質基礎
第二節 基因突變及其修復
第三節 常見的幾種細菌突變株
第四節 基因轉移與重組
第五節 細菌遺傳變異在醫學上的套用
第六節 基因定位和基因組測序
第六章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第一節 正常菌群與條件致病菌
第二節 細菌的致病性
第三節 宿主固有與適應性免疫防禦機制
第四節 感染的發生與發展
第七章 細菌感染的檢查方法與防治原則
第一節 細菌學診斷
第二節 血清學診斷
第三節 人工主動免疫
第四節 人工被動免疫
第八章 球菌
第一節 葡萄球菌屬
第二節 鏈球菌屬
第三節 肺炎鏈球菌
第四節 奈瑟菌屬
第九章 腸道桿菌
第一節 埃希菌屬
第二節 志賀菌屬
第三節 沙門菌屬
第四節 其他腸道桿菌
第十章 弧菌屬
第一節 霍亂弧菌
第二節 副溶血性弧菌
第十一章 厭氧性細菌
第一節 厭氧芽胞梭菌屬
第二節 無芽胞厭氧菌
第十二章 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
第一節 放線菌屬
第二節 諾卡菌屬
第十三章 棒狀桿菌屬
第一節 白喉棒狀桿菌
第二節 其他棒狀桿菌
第十四章 分枝桿菌屬
第一節 結核分枝桿菌
第二節 非結核分枝桿菌
第三節 麻風分枝桿菌
第十五章 動物源性細菌
第一節 布魯菌屬
第二節 耶爾森菌屬
第三節 芽胞桿菌屬
第四節 弗朗西絲菌屬
第五節 巴斯德菌屬
第十六章 其他細菌
第一節 彎曲菌屬
第二節 螺桿菌屬
第三節 假單胞菌屬
第四節 嗜血桿菌屬
第五節 軍團菌屬
第六節 鮑特菌屬
第七節 氣單胞菌屬
第八節 李斯特菌屬
第十七章 支原體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主要病原性支原體
第十八章 立克次體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主要病原性立克次體
第十九章 衣原體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主要致病性衣原體
第二十章 螺旋體
第一節 密螺旋體屬
第二節 鉤端螺旋體屬
第三節 疏螺旋體屬
第二篇 菌學
第二十一章 真菌學概述
第二十二章 真菌的致病性與免疫性
第一節 真菌的致病類型
第二節 真菌感染的免疫性
第三節 真菌的防治原則
第四節 主要病原性真菌
第三篇 病毒學
第二十三章 病毒的基本性狀
第一節 病毒的大小與形態
第二節 病毒的結構和化學組成
第三節 病毒的增殖
第四節 理化因素對病毒的影響
第五節 病毒的分類
第二十四章 病毒的感染和免疫
第一節 病毒的傳播方式
第二節 病毒的感染類型
第三節 病毒的致病機制
第四節 抗病毒免疫
第二十五章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和防治原則
第一節 病毒感染的檢查方法
第二節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則
第二十六章 呼吸道病毒
第一節 流行性感冒病毒
第二節 副黏病毒
第三節 呼吸道合胞病毒
第四節 副流感病毒
第五節 冠狀病毒
第六節 其他呼吸道病毒
第二十七章 腸道病毒
第一節 脊髓灰質炎病毒
第二節 柯薩奇病毒、ECHO病毒與新型腸道病毒
第二十八章 急性胃腸炎病毒
第一節 輪狀病毒
第二節 腸道腺病毒
第三節 杯狀病毒
第四節 星狀病毒
第二十九章 肝炎病毒
第一節 A型肝炎病毒
第二節 B型肝炎病毒
第三節 C型肝炎病毒
第四節 丁型肝炎病毒
第五節 戊型肝炎病毒
第六節 庚型肝炎病毒
第七節 TT型肝炎病毒
第三十章 黃病毒
第一節 乙型腦炎病毒
第二節 登革病毒
第三節 森林腦炎病毒
第三十一章 出血熱病毒
第一節 漢坦病毒
第二節 新疆出血熱病毒
第三十二章 皰疹病毒
第一節 單純皰疹病毒
第二節 水痘一帶狀皰疹病毒
第三節 巨細胞病毒
第四節 EB病毒
第五節 其他皰疹病毒
第三十三章 逆轉錄病毒
第一節 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第二節 人類嗜T細胞病毒I型和Ⅱ型
第三十四章 其他病毒
第一節 狂犬病病毒
第二節 人乳頭瘤病毒
第三節 細小病毒
第三十五章 朊病毒
文摘
第五節細菌的人工培養
一、培養基
培養基(culturemedium)指由人工方法配製的,將細菌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合理地配製成為細菌生長繁殖的基質。培養基是專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使用的混合營養物製品,製成後必須滅菌處理。1.按物理性狀不同分為:(I)液體培養基將營養物質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肉湯培養基,呈液態,稱為液體培養基,適合細菌增菌。
(2)固體培養基在肉湯培養基中,加入1.5%~2%的瓊脂,冷卻後形成固態,即固體培養基,適合分離細菌。
(3)半固體培養半固體培養基加入少量的瓊脂(0.2%~0.4%),其黏度低,適合檢測細菌的動力試驗以及保存菌種。
2.按照營養組成和用途不同,分為:
(1)基礎培養基(basicmedium)含有多數細菌生長繁殖所需的基本營養成分。它是配製特殊培養基的基礎,也可作為一般培養基使用。如:營養肉湯(nutrientbroth)、營養瓊脂(nutrientagar)和蛋白腖水等。
(2)增菌培養基(enrichmentmedium)如果已經了解某種細菌的生長繁殖特殊營養要求,可以配製適合這種細菌而不利於其他細菌生長的增菌培養基,分為通用和專用兩種。前者為基礎培養基中添加適合的生長因子或微量元素等,以促進某些特殊細菌的生長繁殖,例如,血瓊脂培養基用於培養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後者又稱為選擇性增菌培養基,還要添加特殊抑制劑,有利於目的菌的生長繁殖,如鹼性蛋白腖水用於霍亂弧菌的增菌培養。
(3)選擇培養基(selectivemedium)在培養基中加入某些化學物質可以抑制某些細菌生長從而利於另一些細菌生長,以從混雜標本中分離出目的菌株,此種培養基稱為選擇培養基。如,培養腸道致病菌的ss瓊脂,其中的膽鹽能抑制革蘭陽性菌,枸櫞酸鈉和煌綠能抑制大腸埃希菌,使致病的沙門菌和志賀菌容易分離得到。在培養基中加入高濃度氯化鈉,可以抑制多種細菌生長,有利於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分離。在培養基中加入抗生素,也可起到選擇作用。
一、培養基
培養基(culturemedium)指由人工方法配製的,將細菌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合理地配製成為細菌生長繁殖的基質。培養基是專供微生物生長繁殖使用的混合營養物製品,製成後必須滅菌處理。1.按物理性狀不同分為:(I)液體培養基將營養物質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肉湯培養基,呈液態,稱為液體培養基,適合細菌增菌。
(2)固體培養基在肉湯培養基中,加入1.5%~2%的瓊脂,冷卻後形成固態,即固體培養基,適合分離細菌。
(3)半固體培養半固體培養基加入少量的瓊脂(0.2%~0.4%),其黏度低,適合檢測細菌的動力試驗以及保存菌種。
2.按照營養組成和用途不同,分為:
(1)基礎培養基(basicmedium)含有多數細菌生長繁殖所需的基本營養成分。它是配製特殊培養基的基礎,也可作為一般培養基使用。如:營養肉湯(nutrientbroth)、營養瓊脂(nutrientagar)和蛋白腖水等。
(2)增菌培養基(enrichmentmedium)如果已經了解某種細菌的生長繁殖特殊營養要求,可以配製適合這種細菌而不利於其他細菌生長的增菌培養基,分為通用和專用兩種。前者為基礎培養基中添加適合的生長因子或微量元素等,以促進某些特殊細菌的生長繁殖,例如,血瓊脂培養基用於培養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後者又稱為選擇性增菌培養基,還要添加特殊抑制劑,有利於目的菌的生長繁殖,如鹼性蛋白腖水用於霍亂弧菌的增菌培養。
(3)選擇培養基(selectivemedium)在培養基中加入某些化學物質可以抑制某些細菌生長從而利於另一些細菌生長,以從混雜標本中分離出目的菌株,此種培養基稱為選擇培養基。如,培養腸道致病菌的ss瓊脂,其中的膽鹽能抑制革蘭陽性菌,枸櫞酸鈉和煌綠能抑制大腸埃希菌,使致病的沙門菌和志賀菌容易分離得到。在培養基中加入高濃度氯化鈉,可以抑制多種細菌生長,有利於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分離。在培養基中加入抗生素,也可起到選擇作用。
序言
記得在十多年前,我在原華西醫科大學做呼吸專業教授,每每授課之餘,我都在想這樣的問題:教育究竟承載著怎樣的重荷、責任?在我走上領導崗位後,從最初醫科大學副校長、省衛生廳廳長、衛生部副部長,到現在的中國醫師協會會長,雖從未主管過教學工作,但上述問題卻時常縈繞著我,思考從未停止過,時至今日,答案越來越清晰,明確!那就是教育要發展,要進步,首先教育理念必須發生深刻的變革,教育的內涵必須大幅度外延,教學方式必須改革。具體到醫學教育,我個人有幾點看法:
在教學上:第一,醫學是關係到生命、健康的科學,因此必須強調嚴謹性;第二,醫學是一門邊緣性科學,且發展很快,因此應強調教師知識不斷更新,增強和接受新理論、新知識的能力,滿足學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第三,醫務工作除了治病救人外,還涉及倫理、道德、法律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醫學教育應增加大量社會科學知識,並加強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第四,醫學專業的形態學課程較多,學習時需要強記硬背,但實際運用時非常強調靈活性。因此,注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即平時我們所說的臨床思維能力,這一點尤為重要。
在教材上:第一,內容在強調“三基”的同時,應能及時反映疾病譜的變化及學科的發展;第二,內容在注重科學性的同時,應為所教所學者著想,即將複雜、高深的知識,用最簡單易懂的文字或圖表表述出來;第三,教材應充分反映醫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即形態學、方法學的內容較多。因此,應做到圖文並茂,有些內容甚至可用視頻來表達。
在教學上:第一,醫學是關係到生命、健康的科學,因此必須強調嚴謹性;第二,醫學是一門邊緣性科學,且發展很快,因此應強調教師知識不斷更新,增強和接受新理論、新知識的能力,滿足學生擴大知識面的需求;第三,醫務工作除了治病救人外,還涉及倫理、道德、法律等一系列問題,因此,醫學教育應增加大量社會科學知識,並加強培養醫學生的人文關懷精神;第四,醫學專業的形態學課程較多,學習時需要強記硬背,但實際運用時非常強調靈活性。因此,注意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即平時我們所說的臨床思維能力,這一點尤為重要。
在教材上:第一,內容在強調“三基”的同時,應能及時反映疾病譜的變化及學科的發展;第二,內容在注重科學性的同時,應為所教所學者著想,即將複雜、高深的知識,用最簡單易懂的文字或圖表表述出來;第三,教材應充分反映醫學這門學科的特點,即形態學、方法學的內容較多。因此,應做到圖文並茂,有些內容甚至可用視頻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