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

《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是由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擔任第一完成單位,胡存智,鄖文聚,程鋒,張鳳榮,邱維理,廖永林,吳海洋,吳克寧,趙燁,孔祥斌,苗利梅,王洪波,關文榮,楊麗平,劉彥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
  • 獲獎序號:20120002
  • 主要完成單位:國土資源部土地整治中心,中國農業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 主要完成人:胡存智,鄖文聚,程鋒,張鳳榮,邱維理,廖永林,吳海洋,吳克寧,趙燁,孔祥斌,苗利梅,王洪波,關文榮,楊麗平,劉彥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2-1-02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 等級:一等
項目摘要
一、立項背景、研究目標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務院部署第一次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時,曾試圖進行土地質量評價,但由於技術方法、經費、裝備和隊伍等問題一直未能實施;而技術方法研究始終沒有停止,80年代末,耕地質量等級評定的技術思路已基本形成。國土資源部成立後,將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工作納入了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計畫。這是繼第一次全國土地利用現狀調查摸清了土地數量和權屬後,對全國耕地質量進行的第一次全面調查。通過調查,旨在全面掌握和科學量化我國耕地質量等級狀況,為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實現土地資源管理由數量管理為主向數量、質量、生態綜合管理轉變,以及科學利用、整治、保護和管理耕地資源的戰略目標提供重要支撐。 二、主要創新成果 1. 第一次全面查清了全國統一可比的耕地質量等別及其分異規律。根據耕地質量等別調查評定結果,全國耕地評定為15個等別,1等耕地質量最好,15等最差,全國耕地平均質量等別為9.80等,高等地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區和華南區,低等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區和內蒙古高原及長城沿線區。 2. 構建了多層次的耕地質量等級綜合評價體系,形成國家標準。依據作物生產力原理,構建了在全國統一標準耕作制度下,以指定作物的光溫生產潛力為基礎,對土地自然質量、利用水平、經濟水平逐級修正評定耕地的自然等、利用等和經濟等的評價體系,編制形成了《農用地質量分等規程》(GB/T 28407-2012)。 3. 編制形成了《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全國卷和31個分省卷。中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叢書,首次全面系統地闡述了全國及各區域、各省份耕地質量等別的構成、分布、影響因素及提升措施等,為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廣泛了解與深入研究耕地質量提供了豐富翔實的文字資料。 4. 建立了國家、省、縣三級聯動的耕地質量等別資料庫。依據縣到省多對一追朔、省到國家一對一平衡轉換的原則,建立了國家、省、縣三級聯動的耕地質量等別資料庫,是實現耕地質量等別動態更新和監測監管的重要基礎。 5. 編制完成了《1:450萬中國耕地質量等別圖》。以全國31個省份1:50萬耕地質量等級評定成果圖為基礎,按照製圖綜合的要求,採取格線法和點密度法編制形成了《1:450萬中國耕地質量等別圖》。 6. 建立了國家、省、縣三級標準樣地體系。在全國不同區域選擇最高等別水平的典型耕地地塊,共建立標準樣地5萬多塊,其中國家級標準樣地約500塊,省級標準樣地約5000塊,縣級標準樣地約50000塊,標準樣地的設定為今後開展比配定等和動態監測提供依據。 三、成果套用情況及社會經濟效益 經過多年努力,全國耕地質量等級調查與評定成果已被寫入了國務院檔案(2004年國發28號檔案和2010年國發47號檔案),納入了多個國家級規劃(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全國土地整治規劃和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目前,該成果已在耕地占補平衡、基本農田調整劃定、土地整治、土地利用管理等方面,以及其他相關領域的研究中得到套用,是耕地保護和管理進入數量質量兩手並舉的標誌性科技創新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