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節水規劃綱要(2001—2010年)

全國節水規劃綱要(2001—2010年)由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於2002年8月20日撰寫,闡述了我國是一個水資源不足,用水效率不高的國家。在水資源問題嚴重製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節水面臨的形勢、規劃、工農業發展的情況下、大力推行節約用水,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並已成為各級政府的重要職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全國節水規劃綱要(2001—2010年)
  • 制定機關:全國節約用水辦公室
  • 編寫時間:於2002年8月20日
  • 闡述問題:我國是一個水資源不足國家
  • 時間:2001—2010
前言,內容概況,

前言

世紀之交,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提出了節水工作的指導方針,“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問題,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要加強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協調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城市建設和工農業生產布局要充分考慮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大力推行節水措施,發展節水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建立節水型社會。……改革水的管理體制,建立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調動全社會節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積極性。”按照五中全會精神,從我國國情、水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出發,充分認識節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深入分析節水現狀、主要存在問題及潛力,理清發展思路、明確奮鬥目標,全面規劃今後節水工作,對於指導、推進我國節水事業的發展,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內容概況

第一章 節水面臨的形勢
節水的必要性
節水是指採取現實可行的綜合措施,減少水的損失和浪費,提高用水效率,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資源。
我國國情、水情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決定節水是我國的一項重大國策。
1.水資源不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節水是緩解當前城鄉缺水矛盾的長期硬性措施
我國水資源短缺首先表現為人均水資源少,不足2200立方米,約為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四分之一。其次是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衡,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組合不相適應。南方水多耕地礦產少,水量有餘;北方耕地礦產多,水資源短缺。第三是水資源年內年際變化大。降水及徑流的年內分配集中在夏季的幾個月中,連豐、連枯年份交替出現,造成一些地區水旱災害出現頻繁、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水土流失嚴重以及開發利用困難等問題。
目前,全國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億立方米,其中灌區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耕地達3億多畝,年均減產糧食200多億公斤;城市、工業年缺水60億立方米,影響工業產值2300多億元。2000年全國663座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08座嚴重缺水。同年我國北方地區發生大面積乾旱,糧食損失約600億公斤,減產量相當於近年平均年總產量的11%。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全國有136座城市已經發生水危機或出現供水緊張狀況。以往實踐表明,緩解我國城鄉嚴重的缺水矛盾,必需要把節水作為一項長期的硬性措施。
2.節水是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的一項重大國策
從現在起到21世紀中葉,是我國實現第三步發展目標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我國人口在2030年前後將達到16億。人均水資源量只有1750立方米,將列入嚴重缺水的國家。我國實際可利用的水資源量約為8000~9500億立方米。《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計畫》預測,全國遇中等乾旱年要實現水資源大致供需平衡,在考慮採取節水措施的基礎上,2010年總需水量為6988億立方米,2030年為8000億立方米左右,2050年需8500億立方米。這就是說,21世紀中葉,我國的用水可能接近可利用量的極限值。
從社會經濟發展保障情況看,即使我國在下世紀中葉實現了8000~8500億立方米的供水目標,人均年用水量也只有500立方米(比目前僅增加50立方米),這實際上是目前中等已開發國家人均年用水量的下限值。為此,我國必須堅持開源節流並舉,把節流放在首位的方針,實現以提高用水效率為核心的水資源最佳化配置,關鍵是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3.治理、改善和保護我國水環境迫切要求加強節水工作
我國日益惡化的水環境已影響到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北方河流斷流情況加劇,尤以黃河下游為甚。黃河下游1972-1999年28年中,利津站斷流22年,總計1092天;其中90年代就有9年連續斷流,總計901天,占28年斷流天數的83%。斷流最嚴重的1997年,利津斷流13次,共226天。黃河斷流的頻繁發生,加劇了主河槽的淤積,導致了河道排洪能力下降;使工農業生產遭受損失,城鄉居民飲水困難。嚴重地破壞了生態平衡,惡化了河口地區的生態與環境。
局部地區地下水大量超采。據全國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調查分析,全國地下水多年超采量高達92億立方米,已形成164個區域性地下水超採區,總面積達6萬多平方公里,部分地區已經發生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現象。
全國的污廢水排放量在快速增長。據統計,1980年全國廢污水年排放量為310多億噸,2000年為620億噸,大量未經處理或不達標的廢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庫水域。2000年全國九大流域片的700多條河流有41.3%的河段水質在四類以上,其中劣五類水占17.1%。據調查,90%以上的城市水域遭到污染,對水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加劇了水資源的緊缺程度。
另外,我國還存在嚴重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以及沙塵暴等問題。
由於水資源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利用產生的這些環境問題,要通過節水加以遏止。
4.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促進社會穩定也要求加強節水
實施西部開發戰略,縮小西部與東中部的發展差距,關係到我國今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實現。水資源是西部地區最具戰略性的資源,解決好水資源問題是西部大開發成敗的關鍵,而解決西部的水資源問題,必須立足於節水。西部開發,節水先行。
西部十一省(區)中,西北六省(區)和其他五省(區)的一些丘陵山地,目前缺水非常嚴重,問題不少。“水荒”在一些城鄉不斷出現,給人民生活造成極大不便,也嚴重影響了當地改革開放的形勢和經濟發展。全國目前2000多萬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這些地區,乾旱缺水是造成他們貧困的主要自然原因。
從全國情況看,因缺水引發的矛盾衝突已成為社會穩定的隱患。據統計,1991年至1999年10年間,全國共查處水事違法案件20多萬件,調處水事糾紛8萬餘件。
上述問題主要自然原因是水量不足,解決這些地區的缺水問題,加強節水工作,應是根本性措施之一。
節水發展情況
我國農業節水發展較早。為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20世紀50~60年代我國就開展節水灌溉技術研究,70年代初重點對自流灌區土質渠道進行防滲襯砌;70年代中期開始,試驗推廣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80年代對機電泵站和機井灌區推行節水節能技術改造;80年代中到90年代初,在北方井灌區推廣低壓管道輸水技術;從90年代開始,逐步實現工程技術、農業技術和管理技術的有機結合。
工業節水和城市生活節水工作開始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我國北方一些城市和地區出現供水形勢緊張局面,節水作為一種有效緩解措施得到廣泛重視和採用。
從中央到地方,目前都基本建有節水機構,普遍開展了節水宣傳,制定了一些節水管理法規,整個節水工作有了一定的基礎,取得了一定成績,萬元GDP用水量已從1980年的9820立方米降到2000年的610立方米。在生活節水方面,全國所有城市和絕大部分市鎮,都基本做到了計量安裝水錶收費,基本取消了居民生活用水包費制,一些重要城市,如北京、天津等還出台了一些嚴格的定額管理措施,實行計畫用水,超計畫加價的辦法,減少浪費、提高用水效率。在工業節水方面,目前全國用水重複利用率普遍比80年代初提高了近40%;若以1983年為基準,一般工業用水僅按提高重複利用率一項計算,1997年年節水量就達317億立方米;工業節水使污水排放量大為減少,1998年縣以上工業總污水量就比1995年減少75億立方米,工業廢水排放量比1995年減少了51億立方米,比1990年減少78億立方米;2000年沿海城市利用海水量141億立方米。在農業節水方面,“九五” 期間全國用於節水灌溉工程建設的投資達430億元,重點組織實施了300個節水增產示範縣建設和200多個大型灌區以節水為中心的續建配套和技術改造。全國發展工程節水灌溉面積近1.2億畝,累計達到2.5億畝,灌溉用水效率明顯提高。另外,推廣節水灌溉和坐水種等非工程節水面積2億多畝。與1980年用水相比,因為畝均用水量下降,實現年節水量753億立方米。在節水產業發展方面,節水設備、具器的研製、生產、銷售、推廣、服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正逐漸形成規模,已成為我國的新興產業。
節水水平和節水效果
從巨觀上來說,節水效果主要反映在對用水總量和用水定額的影響以及對水資源供需平衡的作用方面:
1.節水延緩了總用水量的增長
我國用水主要在建國以後得到很大發展,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活動的加強,全國總用水量已從1949年的1031億立方米,發展到2000年的5500億立方米左右,增加了4倍以上。其中1949~1957年年增長8.9%,1957~1965年年增長3.7%,1965~1980年年增長 3.3%,1980~1990年年增長2.0%,1990年以後緩慢波動增長,平均年增長1%左右。1980年後,國民經濟在基本保持8%左右的年增長率的情況下,全國人均用水量基本穩定在440立方米左右。
從分部門用水看,節水對農田灌溉用水量的影響最大,1949~1980年,全國農田灌溉用水量從956億立方米增加到3580億立方米,平均年遞增率為4.34%,而1980年後,雖然前期有一定增長,但後期逐漸趨於穩定,特別是“九五”期間,農田灌溉用水總量基本維持不變,而全國平均每年新增灌溉面積1200多萬畝,糧食從9330億斤提高到萬億斤,農、林、牧、魚、果、菜、茶全面增收。
2.節水使農業、工業用水定額減少,用水效率提高
1980年我國農田實灌面積61381萬畝,灌溉用水量3580億立方米,畝均實際灌水量583立方米。到1993年實灌面積64802萬畝,灌溉用水量3440億立方米,畝均實際灌水量為531立方米。與1980年相比,糧食總產增長42.4%,用水量卻下降3.9%,畝灌水量和噸糧用水量分別下降了8.9%和32.5%。2000年我國農田實際灌溉面積72400萬畝,灌溉用水量3466億立方米,畝均實際灌水量479立方米,比1980年下降了104立方米,年節水729億立方米;與1993年相比,畝均實際灌水量下降了52立方米,年節水376億立方米。
據統計分析,工業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採用其他節水措施,萬元工業增加值新水量已從1980年的2288立方米(含火電)下降到2000年的288立方米。全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含農村工業)從1983年的18%,提高到1993年的45%,再提高到2000年的53%,其中城市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不含火電)1997年達63%。
3.節水使全國水資源供需形勢保持了基本的穩定
根據1980年全國第一次水資源評價資料分析,全國遇中等乾旱年,缺水為389億立方米;1993年全國水中長期供求計畫資料分析,缺水量雖為225億立方米,但可供水量中有一定數量的地下水超采量和一部分超標污水直接用於灌溉,實際總缺水量300~400億立方米,缺水總量基本與1980年持平。
節水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的節水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仍然相距甚遠。從1980年到現在,我國總體缺水形勢未得到緩解,水資源質量總體呈惡化趨勢未得到控制。節水工作在總體上對緩解缺水和水環境惡化問題顯得乏力。
節水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為:
一是節水理論不夠清晰。我國節水的指導思想是什麼?必須認真研究。要針對我國水資源短缺的具體情況,形成建設我國節水型社會的理論,科學地指導節水工作。
二是節水目標不夠明確。我國水資源總量供需平衡定在什麼範圍?必須分子系統分析。全國總的節水目標應以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的供需平衡為基礎,與開源相協調,對不同的流域、區域按照不同時期資源狀況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進行目標分解,以指導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的節水工作。
三是規劃不夠系統。目前沒有全國節水的總體規劃,造成了一些節水目標不配套的混亂現象。由於城市和農村水資源管理的分割,工農業、城市生活用水的矛盾,對於節水問題還沒有進行全面的系統分析。
四是工作重點不夠突出。從水的需求來看,生活和生產用水都在抓節水,但目前重點不夠突出。生產用水應以行業萬元增加值用水定額為綱,逐步與國際接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城市生活用水應向國際節水型國家看齊;生態用水也應該節水,主要是系統規劃,狠抓用水後的生態系統改善效益。
五是法律監督機制不夠健全。國家有關節水管理的法規,只有國務院轉發的 “城市節水管理規定”,全面節水管理還沒有法律依據,監督力度更無從談起。
六是市場激勵機制不夠完善。目前提高水價已成為大勢所趨,但合理水價機制遠未形成,水價的提高必須適時、適度、適地,才能真正形成激勵機制,才能使節水形成產業,形成市場。國家和各級政府對農業節水有些投入,對工業和城鎮生活節水尚無投資渠道。
七是節水的科技進步不夠及時。節水的高新技術、節水的監測、管理和實施手段都很落後,與當前高新技術蓬勃發展,有益於水資源的高技術產業迅速形成的局面形成反差。
八是管理體制不夠集中有力。節水應該是地域、流域和行業提高用水總效率的統一體,應該有權威機構在統一的法規和政策指導下,互相配合、相互銜接、互為補充、最佳化配置,才能實現用水總效率的科學提高。而目前全國節水管理仍處於分割狀態,管理力度不夠。
上述問題中,最主要的是機制問題。節約用水涉及各行各業,千家萬戶,單靠政府行為,沒有市場推動,節水必然動力不足,行之不遠;單靠市場推動,沒有政府引導,節水也必然難見成效。強有力的政府推動和切實有效的廣大用水戶的積極自覺行動相結合,才可能開創我國節水工作的新局面。
節水潛力
我國用水效率較低,水資源配置還不太科學、合理。不論農業、工業,還是城鎮生活用水都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節水潛力很大。
1.現狀用水效率較低,相比先進國家節水潛力大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一直走的是粗放型資源利用的模式。表現在用水方面,即為普遍存在用水浪費和利用效率不高。2000年,我國萬元GDP用水量為61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左右,是美國的8倍左右。具體到農業、工業、城鎮生活用水的情況是:
農業用水絕大部分為農田灌溉用水,主要由各類水利工程供水,形成分布於全國的大、中、小型灌區。據分析,全國灌區農業用水利用率只有40%左右,部分地區灌溉單位用水量偏高,仍存在大水漫灌現象,而已開發國家農業用水利用率可達70%~80%。
全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不到55%(含農村工業),而已開發國家則為75%~85%,2000年全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78立方米,工業萬元增加值用水量288立方米,是已開發國家的5~10倍。
城鎮生活用水一是供水跑、冒、滴、漏現象相當嚴重,據分析,全國城市供水漏失率為9.1%,北方地區城市供水平均漏失率為7.4%~13.4%,有40%的特大城市供水漏失率達12%以上;二是節水器具、設施少,用水效率較低,如北方地區245個城市1997年人均家庭生活用水為123升/日,已接近挪威(130升/日)和德國(135升/日),並高於比利時(116升/日),而三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條件遠高於我國,說明存在明顯的浪費。
因此,我國用水如能向先進已開發國家看齊,即使達到國際平均水平,節水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2.節約傳統淡水資源措施較多,可因地制宜選擇
隨著傳統淡水資源(地表水、地下水)日趨緊張和科技手段不斷進步,國內外紛紛把節水目光轉向非傳統水源,我國在這方面有較大潛力:
一是污水處理回用是一條重要的節水途徑。2000年全國廢污水排放量達620億立方米,各城市陸續開始對居民生活用水徵收污水處理費,建設排水渠道的清污分流設施和污水處理廠,城市污水再生處理水平將會有較大提高。尤其是缺水地區的一些城市,正在全面規劃污水資源化的行動,城市清污排水設施和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將全面得到發展,城市污水處理率將會顯著提高,回用量將進一步增大。
二是利用海水替代一部分淡水是沿海地區節約淡水的一條重要措施。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公里,沿海遍布城市、港口和島嶼,有利用海水的較好條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淡水資源供應緊張,海水淡化、直接利用海水替代沖廁、冷卻水等利用海水事業也得到一定的發展。2000年利用海水141億立方米。
三是微鹹水利用有一定前景。我國微鹹水面積分布很廣,數量很大。如華北平原含鹽量為2~5克/升的微鹹水就約有22億立方米。西北微鹹水分布面積也很廣。沿海城市地區微鹹水面積也不小,如天津範圍微鹹水面積就約達8000平方公里。鹹水體的大量存在不僅給土地帶來嚴重的鹽鹼化,影響作物產量,也使地下水長期處於飽和狀態,占有地下庫容,不能調蓄,影響抗旱、防澇和治鹼。因此,對微鹹水不僅有一個利用問題,也有一個改造問題。在直接利用微鹹水抗旱方面,我國新疆、寧夏、甘肅、河南、河北等農村都有長期利用微鹹水澆地獲得一定高產的經驗。
四是雨水利用為乾旱缺水地區開闢了一條節水新路。由於世界性的水資源危機,許多國家,特別是處於半乾旱地區的國家和一些島嶼,對雨水利用給予高度重視。我國西北和華北部分地方的民眾大搞水窖等雨水集蓄工程,西南和中南等地方的民眾大搞水池、水櫃、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中西部十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目前共建成集雨水窖、水池、水櫃、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460多萬個,不僅解決了2300多萬人的飲水困難,而且為2200多萬畝農田抗旱提供了水源。
第二章 節水規劃原則、總體目標和編制要求
節水規劃原則
1.制定節水規劃,應密切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貫徹十五大提出的“資源開發和節約並舉,把節約放在首位”的可持續利用戰略方針,堅持開源與節流並重、節流優先、治污為本、科學開源、綜合利用,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節水規劃要求具有全局性、階段性、科學性、可行性與指導性,因地制宜,分清階段,明確目標,統一協調。
3.節水規劃必須以水資源最佳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為核心,協調開源與節流,農業與工業、城鎮生活、生態用水,水與經濟、社會、環境的關係,實現需水與供水節水,農業節水與工業、城鎮生活節水,節水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節水與生態環境的總體平衡。
4.節水規劃提出的措施應是綜合配套的。
節水規劃總體目標
1.總量控制目標
不同水平年節水力度總體上要與需水和開源相配合,協調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共同建立安全可靠的水資源供給與節水型經濟社會發展保障體系,達到區域水資源供需的基本平衡。根據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至2005年,全國節水力度應使總用水量控制在6200億立方米左右,至2010年,全國節水力度應使總用水量控制在6600-6700億立方米;其中,要求未來工業用水增長的一半靠節水解決,要求農業灌溉面積發展主要靠節水解決,要求生活用水發展控制在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條件相適應的用水標準內。與全國相應,各流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節水力度也要與開源協調,按供需平衡要求提出總量控制目標,並進一步把控制目標分解到地區和各用水部門。
2.主要發展目標
(1)農業節水:至2005年,重點對大型灌區進行節水改造,建設節水增效示範項目和節水增效示範縣市;新增工程節水灌溉面積1.0億畝;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再提高3-5個百分點,多數地區達到0.45,大中城市郊區達到0.5以上;全國平均綜合畝均毛灌溉用水量較現狀減少15-20立方米。到2010年,在全國灌溉總用水量基本不增加的情況下,再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億畝,全國節水灌溉面積占總灌溉面積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係數爭取達到0.50左右;全國平均綜合畝均毛灌溉用水量在2005年基礎上,再減少20-30立方米。
(2)工業節水:重點行業是火力發電、石油及化工、造紙、冶金、紡織、建材、食品等;規劃期內在工業增加值年增長10%左右的情況下,通過產業結構戰略調整和企業技術改造,取用水量的增長控制在每年1.2%以內,其中黃淮海和內陸河流域不超過1%。至2005年,全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含農村工業)由目前不到55%提高到60%,工業萬元增加值取用水量下降到170立方米以下,新增海水及苦鹹水利用量達到50億立方米;再生水替代率達到2%,其中黃淮海和內陸河流域爭取達到5%,國家重點工業企業全部達到節水型企業標準。至2010年全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達到70%,間接冷卻水循環利用率達到95%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取用水量下降到120立方米。
(3)城鎮生活節水:重點是推廣節水器具和減少輸配水、用水環節的跑、冒、滴、漏。至2005年,全國城鎮人均用水(含公共用水)控制在每天230升以內(2000年為219升),至2010年控制在240升以內。要求到2005年城市新建民用建築全部使用節水器具,城市單位原有建築的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器具要全部更換為節水型器具,杜絕跑、冒、滴、漏;力爭到2010年對浪費水嚴重的用水器具(包括民用住宅)基本改造完畢,城市公共設施全部採用節水器具,空調冷卻用水的循環率達到96%。
(4)農村生活節水:重點推廣生活節水器具,至2005年,全國農村人均綜合生活用水控制在每天105升左右(2000年為89升),至2010年控制在127升以內。
(5)到2010年,應在全國建成健全的節水管理體系、法制體系和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節水運行機制和節水產業,全民節水意識普遍得到增強。全國農田節水灌溉工程達到《節水灌溉技術規範》要求,其他農田用水效率有較大提高;工業主要用水行業按節水型企業進行改造,達到節水目標;全國城鎮生活用水和服務業用水基本使用節水器具和設備;生態用水得到保證;建立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節水管理體制;水資源緊缺地區城市達到節水型標準,初步建成節水型社會。
節水規劃編制要求
1.規劃要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國土整治規劃為依據,按照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人口、資源、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要求,與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相配合,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資源供需基本平衡的節水實施方案,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持保障。
2.規劃要以流域(及區域)水資源評價和水資源供求計畫為基礎,按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單元分析研究水資源合理配置和節水發展模式,其中縣(區)級節水規劃是基礎。
3.規劃要分區、分行業、分類型進行,提出總量控制目標和定額管理方法,統一分析考慮地表水、地下水和其他可利用或可替代水源的配置和節約。缺水地區要限制新建高耗水的工業項目,禁止引進高耗水、高污染工業項目,限制和逐步減少現有水稻種植面積。並要求全面規劃與重點區域、重點項目規劃相結合。
4.規劃要堅持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相結合,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並重。新上的用水項目應規劃採用節水的先進用水技術和設施,已有的用水項目應規划進行節水技術和設施的更新改造,逐步提高用水水平。非工程措施是規劃的重要組成,要研究提出有利於促進節水事業和節水產業發展的管理體制和機制,使節水投資渠道多層次、多元化。要重視管理措施,以水權理論為指導,以取水許可制度為載體,建立用水總量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節水管理體系。
5.重視採用新技術、新方法,提高成果的科技含量,保證規劃的先進性。採用新的基礎資料,分析和充分利用原有規劃、研究成果,根據近幾年水資源利用的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思路,經過科學論證、經濟分析和環境評價,形成新的規劃成果。
第三章 農業節水發展
農業節水發展需求
農業節水發展需求取決於未來農業的發展和水資源供需狀況。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頭等大事,不允許有絲毫的削弱;2000年農業用水占全國總用水的68.8%,水資源供需缺口主要在農業,因此,農業節水事關全局,必須積極發展。
從全國水資源供需情況看,農業節水面臨強勁的發展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現有耕地一半以上沒有灌溉設施,屬雨養農業,需要通過節水保墒,提高單產。
二是現有有效灌溉面積中,每年由於水量不足等多種原因,實灌面積不到90%,其中中低產田約有一半,需要通過節水改造,保證農作物用水,提高單產。
三是到2010年,為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灌溉面積要從2000年的8.2億畝發展到8.7億畝,增加的灌溉面積主要靠節水來解決。
四是草原牧區乾旱缺水,需要通過節水發展草原牧業;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林果業,也需要通過節水灌溉,擴大面積提高產量。
五是新開墾農田(包括灘涂開發)也需要通過節水與開源相協調配合,解決供水問題。
六是中國城市化發展迅速,城市用水急劇增加,為解決城鄉爭水矛盾需要節水,以促進城鄉共同發展。
七是農村鄉鎮企業發展迅猛,用水量劇增,為解決鄉鎮企業用水也需要大力促進農業節水,以支持鄉鎮企業的發展。
從地區發展需求看,我國的海灤河流域、黃河流域、遼河流域、內陸河流域以及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均屬資源型缺水地區,當前,均面臨如何以有限的水資源支撐更多的人口和更大規模的經濟發展問題,都迫切需要通過強化農業節水來提高水的利用率,提高水的保障程度。特別是陝、甘、寧、青、新、內蒙六省(區),地處乾旱半乾旱氣候區,生態環境十分脆弱,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地區,迫切需要強化農業節水來合理配置水資源,協調水資源與經濟社會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的關係,克服水資源的制約“瓶頸”。
影響農業節水發展需求還有其他因素,比如為了解決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和農業效益不高的問題,農村正在進行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以適應國內外市場需要;正在加快小城鎮的規劃和建設;正在和生態建設結合起來促進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而重新調整土地利用等。這些,都會對一個地區的農業節水發展需求產生影響。
農業節水發展總體構想和基本對策
農業用水地域性強,受當地水資源條件制約。農業節水潛力大,主要在灌區。灌區生產我國大部分糧食和農副產品。而且近十多年來,全國灌溉面積雖在增加,總用水卻因節水基本未增長。因此,我國農業節水發展總體構想是:農業節水發展應與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地區小城鎮建設以及生態建設相協調,依據水資源條件,按不同水平年分地區實行用水的總量控制。節水重點是灌區的節水改造,按節水目標規劃發展。同時加強節水目標規劃的管理和協調,使水土條件較好的局部地區農業用水有增加,但全國總用水應爭取基本不增長。為此,必須採取以下基本對策:
一是以節水增產為目標對灌區進行技術改造。我國不少大中型灌區都是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由於工程老化失修或已到報廢年限,灌溉效益衰減,灌溉用水浪費嚴重。因此要根據當地自然、水資源、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特點,以節水、高效為目標,對灌區實施“兩改一提高”。即改革灌區管理體制,改造灌溉設施和技術,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重點放在現有大型灌區渠道防滲、建築物的維修、更新和田間工程配套等節水技術改造上。
二是因地制宜加快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在節水增效示範項目和節水增產重點縣的的建設中,因地制宜地分別推廣發展管道輸水、渠道防滲、噴灌、微灌、水稻淺濕灌、改進溝畦灌、膜上灌等工程節水措施;在山丘區,因地制宜建設集雨水窖、水池、水櫃、水塘等小微型雨水蓄水工程,努力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
三是加強用水定額管理,推廣節水灌溉制度。在加強工程管理的同時,制定各主要農作物的用水定額,根據定額確定灌溉水量,實行控制。積極研究和推廣節水灌溉制度,把有限的水量集中用於農作物用水的關鍵期,以擴大灌溉面積,使灌溉總體效益最大。當前要重點推廣用水計量設備,做到斗渠計量控制。
四是平田整地開展田間工程改造。地面灌溉是我國目前採用最多的一種灌水方式,預計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仍將占主導地位。據分析,地面灌溉用水損失中,田間部分損失占到35%左右,說明田間節水潛力很大。造成田間用水損失的原因是畦塊過大,地塊大平小不平,致使灌水不均勻,深層滲漏嚴重。實施田間工程改造投資省效益大,節水增產效果良好。
五是大力推廣節水農業技術。各種節水工程技術只有與相應的節水農業技術相結合,才能發揮綜合優勢,達到節水、高產、優質、高效的最終目標。節水農業技術措施包括抗旱節水品種、地膜覆蓋、秸桿覆蓋、少耕免耕、節水增產栽培、農業結構調整等,都具有投資省,節水、增產效果顯著,技術成熟等特點,推廣前景廣闊。
六是積極發展節水綜合技術。目前我國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套用仍以常規單項技術為主,雖然已開始重視研究節水綜合技術,向精準化節水方向發展,但套用尚不普遍。節水灌溉綜合技術的目標不但要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而且也要使灌溉水的生產效率得到提高,真正起到節水增產的作用。因此,節水灌溉技術今後發展的主要方向是將現代工程技術、農業技術和節水管理信息技術因地制宜地進行有機結合、集成,形成節水高效的節水灌溉綜合技術體系,並在大面積上推廣套用。
在人畜用水困難地區,尤其應因地制宜地發展推廣綜合節水技術。
區域農業節水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水土資源特點,社會經濟狀況等存在明顯差異,規劃發展農業節水時,應針對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宜的農業節水技術,抓住重點。
區域農業節水發展布局重點要強調效益原則。從全國範圍講,應放在北方和南方沿海缺水城市郊區、島嶼、缺少灌溉條件的旱地、坡耕地。但對具體區域來說,布局重點應是工農業、城鄉用水矛盾突出地區;取用水過量,生態環境惡化的地區;通過節水可以擴大灌溉面積的地區;受缺水困擾的“老、少、邊、窮”地區。
區域農業節水發展技術的重點應因地制宜、土洋結合、行之有效、農民歡迎。具體說,農業節水技術的發展應考慮減少渠道輸水損失與減少田間灌水損失相結合,先進節水技術與常規節水技術相結合,工程節水措施與管理節水措施相結合,水利節水措施與農藝節水措施相結合,農民節水積極性與政府巨觀扶持引導相結合。農業節水灌溉要與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適應,並注意改善生產條件與改善生態環境相結合。
不同區域農業節水發展技術重點分述如下:
1.東北區
包括黑龍江、遼寧、吉林及內蒙東部。該區多年平均降水量260-910mm,自東向西遞減,屬半濕潤、半乾旱區。降水年內分配不均,7-9月占全年的60%以上,4-5月僅占全年的10-15%,春旱嚴重,且持續時間長,需要補充灌溉。該區是我國主要商品糧和大豆生產基地,1998年有效灌溉面積8671萬畝,其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占24%。中部、南部農業發達、機械化程度較高,西部比較乾旱,水資源不足,農業用水較為粗放。存在著嚴重季節性乾旱缺水問題。本區內水利工程設施不足,現有工程老化損壞情況嚴重。在農業種植結構上,有較大的水稻種植面積。
本區節水灌溉發展重點是:對現有灌區進行以節水為重點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水稻區推廣節水灌溉制度;地廣人稀的大田作物,推行坐水種等抗旱補水技術;有條件的地方逐步採用噴灌等方法;調整農業結構,擴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2.黃淮海區
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及山西、河南、安徽、江蘇一部分。本區多年平均降水量376~750mm,畝均水資源占有量僅459立方米,屬嚴重資源型缺水區。區內海灤河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達90%以上,地下水超采嚴重,形成多個大面積地下水漏斗,部分沿海地區海水入侵,河道斷流等造成生態環境惡化。偏旱年華北冬小麥需補充灌溉,畝均用水量88~176立方米。該區1998年有效灌溉面積23995萬畝,其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為8095萬畝。
針對水資源嚴重不足的特點,本區節水灌溉發展重點是:井灌區全面推廣管道輸水;經濟條件好,農業規模化經營程度高的地方發展噴、微灌;加強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的聯合調度與高效利用,合理利用經處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渠灌區以發展渠道防滲為主,適宜地區逐步發展井渠雙灌。同時普遍推廣非充分灌溉,以供定需;地下水超採區應採取調整農業種植結構等綜合措施限制和減少地下水開採,壓縮水稻等耗水量大的作物的種植比例;緩解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問題。
3、黃河中上游區
包括寧夏及陝西、山西、內蒙、甘肅、青海、河南一部分。本區屬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降水量由西部不足234mm向東漸增到610mm,其中70%~80%多以暴雨或陣雨形式集中在7~9月,對土壤的補給水量很少。十年九旱,灌溉對農牧業生產極為重要。該區1998年有效灌溉面積6589萬畝,其中節水灌溉面積為1763萬畝。水源主要是黃河及其支流,且大部分需要提灌。由於工程損壞、管理不善等原因,灌溉水浪費較大,灌區內鹽鹼化問題突出。全區水資源利用程度較高,生態環境的日益惡化嚴重威脅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這一地區的水資源利用應特別注意與生態保護相結合。
針對本區生態環境脆弱的特點,要大力推廣各種節水灌溉技術,同時要利用水價等經濟槓桿推動節水灌溉的發展,在工程措施上,引黃灌區主要發展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和田間節水工程,大力壓縮水稻種植面積,推廣水稻淺濕灌等。井灌區和揚水灌區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果園蔬菜等經濟作物要大力推行噴灌、微灌。山丘貧水區,在解決人畜飲水的同時,要積極發展集雨節灌。
4.內陸區
包括新疆及甘肅、內蒙、青海一部分。區內乾旱少雨,多年平均降水量僅為32~235mm,年蒸發量卻達1651~2715mm,屬典型大陸性氣候,是我國最乾旱的地區,沒有灌溉就沒有農業。該區1998年有效灌溉面積5561萬畝,其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為3880萬畝。許多內陸河流域水資源利用程度達80%以上,屬“資源型缺水區”。本區土地資源豐富,光熱充足,適合瓜果、糧棉等作物生長。
針對本區生態十分脆弱,乾旱少雨的特點,發展節水灌溉要與保護生態相結合,對內陸河上下游水量實行統一調配,避免因上游過量用水而導致下游生態惡化的結果。井灌區和揚水灌區大力推行渠道防滲和管道輸水技術,適當發展噴、微灌;自流灌區主要推廣渠道防滲和田間節水灌溉技術。
5.長江中下游區
包括上海、江西、湖南及安徽、湖北、江蘇、浙江一部分。本區屬亞熱帶氣候,溫暖潮濕,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800mm,水資源較豐富。是我國糧、棉、油、和果、茶、桑的重要生產基地。該區1998年有效灌溉面積19093萬畝,其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為2689萬畝。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雖然以洪澇為主,但又因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往往發生伏旱和秋旱,影響作物生長。
本區發展節水灌溉的意義不僅在於提高灌溉保證率和利用水效率,更重要的意義是加快農業現代化,減輕當地農藥面源污染來源。要區別不同類型地區,因地制宜推行節水灌溉。在經濟發達地區,要與農田水利現代化建設緊密結合,適應現代化農業對水利的要求。滲漏嚴重、渠坡不穩,影響輸水能力的渠道,要進行硬化防滲處理。蔬菜花卉等高附加值經濟作物以及茶、果林等因地制宜地採用噴灌、微灌技術。水田地區要普遍推廣淺、濕、曬控制灌溉技術。
6.珠閩江區
包括福建、廣東、海南及浙江、廣西一部分。本區地處亞熱帶和熱帶,屬濕熱多雨的季風氣候區,年降水1502~1879mm,年平均氣溫19℃~25℃,無霜期250~360天。區內人多地少,工農業發達,用水量大,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嚴重不足,同時水的浪費和污染比較嚴重。該區10月至次年3月的雨量僅占全年的10%~15%,易發生春旱和秋旱。本地區1998年有效灌溉面積7975萬畝,其中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占21%。
本區發展節水灌溉要在新建水源工程、加強開源的基礎上,在經濟作物區大力推廣噴、微灌技術。水稻區推廣渠道防滲和水稻控制灌溉制度,建設高標準農業現代化園區。丘陵山區利用小水源或提水發展旱作物噴、微灌技術。
7.西南區
包括雲南、貴州、西藏、四川、重慶及廣西、青海、陝西、甘肅、湖北一部。本區地貌以高原山地為主,約占全區面積的80%,屬亞熱帶與熱帶氣候類型,年降雨量475~1560mm,80%集中在4~9月。農業集中於河谷和盆地。本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到10%,加之地形地貌和降水時空不均,乾旱是農業生產的主要威脅。該區1998年有效灌溉面積8216萬畝,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僅2156萬畝,占有效灌溉面積的26%。土壤多為紅、黃壤土,保水保肥能力差,灌溉水利用係數較低。
該區水源條件較好的丘陵區和山間平原,可利用自然水頭髮展自壓噴、微灌,水稻區推廣以渠道防滲為主的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田間節水工程措施。在貧水的山丘區積極推廣集雨節灌,提高灌溉保證率,增強抗旱能力,幫助落後地區脫貧。
第四章 工業節水發展
工業節水發展需求
我國正在努力實現工業現代化,工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增長點,歷來發展速度較快,相應的全國工業用水也一直在增加,到2000年已占全國總用水的20.7%。工業用水因增長較快、要求保證率高、集中、水質好,一直是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的焦點,推進工業節水對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是節水發展的重點。
與農業節水不同的是,工業節水不僅有水量問題,而且有水質問題。工業節水不僅相對複雜,而且發展需求動力是多方面的,不只是為了緩解當前的缺水和解決今後的供水。
從水量看,當前我國遼河中下游與遼東半島、黃淮海平原、山西能源基地、山東半島、天山北麓和河西走廊、黃土高原等水資源比較貧乏的地區,需要較嚴格地限制發展耗水量大的工業用水項目,以水定規模、以水定產,強化工業節水措施,協調好與農村節水的關係,從總體上把握水資源供需平衡,努力建成節水型的工業。
從水環境看,當前全國江、河、湖、庫水環境惡化主要是一些工業廢污水不經處理隨意排放所至。在國家和地方加強水環境治理和保護以及城市對水環境要求愈來愈高的情況下,向工業部門徵收的用水水費和超標排污費也不斷增加。國外一些已開發國家如日本、美國工業節水經驗表明:為了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提高人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嚴厲的排污控制政策是促進工業節水的主要動力。
從工業自身發展的情況看,當前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我國工業面臨全面的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工業技術水平升級,以及工業產品的更新換代。西部大開發已經啟動,東、中部工業重新調整已經開始,面臨加入WTO的新形勢。這些情況都將影響工業節水的發展。
工業節水發展總體構想及基本對策
考慮上述工業節水發展的需求特點,我國工業節水發展總體構想是:工業節水在地區上不僅應考慮與農業節水及城市化發展的協調,按水資源供需平衡的原則實行用水總量控制,而且應與水環境的治理、改善和保護的要求相配合,同時考慮工業自身的產業結構調整、技術水平升級以及產品的更新換代。節水重點是那些用水大戶,污染大戶。應按節水標準規劃發展,並由點到面,逐步推進。加強節水目標規劃管理和協調,水源較好的局部地區用水可較大增長,但總用水增長率應做到逐步降低,缺水地區爭取實現零增長。為此,應採取以下基本對策:
一是控制生產力布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強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和取水管理,限制缺水地區高耗水項目上馬,禁止引進高耗水、高污染工業項目,以水定產,以水定發展。積極發展節水型的產業和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等手段,加大企業節水工作力度,促進各類企業向節水型方向轉變;新建的企業必須採用節水技術。逐步建立行業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的參照體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節水技術的推廣套用。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低於40%的城市,在達標之前不得新增工業用水量,並限制其新建供水工程項目。
二是擬定行業用水定額和節水標準,對企業的用水進行目標管理和考核,促進企業技術升級、工藝改革,設備更新,逐步淘汰耗水大、技術落後的工藝設備。
三是推進清潔生產戰略,加快污水資源化步伐,促進污水、廢水處理回用。採用新型設備和新型材料,提高循環用水濃縮指標,減少取水量。
四是強化企業內部用水管理和建立完善三級計量體系,加強用水定額管理,改進不合理用水因素。
五是沿海地區工業發展海水利用。
重點工業行業節水發展
工業節水發展主要要從行業本身的具體情況出發,既考慮水源供給限制,又考慮環境保護,還要考慮行業自身的技術改造升級以及產品更新換代等多種因素,針對性地選擇適宜的節水技術,並抓住重點。
從用水角度,特別是從節水角度看,今後重點應抓好火電、石油及化工、造紙、冶金、紡織、建材、食品、機械行業的節水發展,這八大行業用水占工業總用水的近80%(含農村工業),有較大的節水潛力。各行業節水技術重點分述如下:
1.火力發電行業
(1)加強對中小容量電廠主輔設備的節水技術改造,繼續關停小火電廠,並建立閉路循環用水方式,減少耗水量,提高重複利用率。
(2)加強汽機循環冷卻水濃縮倍率的研究、開發新型藥劑,到2010年循環冷卻水的濃縮倍率應普遍達到2.5~5倍,提高用水循環率。
(3)根據分質供水的原則,將工業廢水和化學廢水分別處理回用於間接冷卻水系統及沖灰系統。
(4)對沖灰水系統儘可能實施乾式除灰、濃漿成套輸灰、利用劣質水輸灰或實現沖灰水的閉路循環。
(5)在我國華北及西北嚴重缺水地區,應儘可能採用空冷機組。
(6)沿海地區火電廠要充分利用海水資源。
(7)在缺水地區建設火電廠時,應建設城市污水及電廠廢水再生使用的節水型火電廠。
2.石油及化工行業
(1)提高生產系統的用水效率,主要是開發新型藥劑,增加循環冷卻水的濃縮倍數,推行廢污水處理回用和海水利用技術;提高生產用水循環利用率和水的回用率;推廣套用節能型人工製冷低溫冷卻技術,開發套用高效節能換熱技術;石油化工行業開發和完善稠油污水深度處理回用,鍋爐、煉化污水深度處理回用、注聚合物采出污水處理等技術;對華北和西北嚴重缺水地區推廣空冷技術。
(2)推行清潔生產戰略,提高工藝節水水平。
(3)加強化學工業水處理技術和設備的研究開發。
(4)應在繼續推行化學工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實行清潔生產戰略的基礎上,通過改變化學工業原料政策與原料路線,改進生產工藝,調整產品結構,發展經濟生產規模以及加強管理等,使工藝節水水平有較大提高,降低萬元增加值取水量及單位產品取水量。
3.造紙行業
(1)堅決取締設備落後、污染嚴重、經濟效益差的小型企業,新建和改造大中型企業,降低單位產品取水量,減少環境污染。
(2)開發和完善低卡伯值蒸煮、氧脫木素、無元素氯漂白、高得率製漿和二次纖維的利用、蒸發污冷凝水回用、中濃篩選等先進的節水製漿工藝技術。
(3)完善高效黑液提取設備、全封閉引紙的長網紙機等設備。
(4)推廣製漿封閉篩選、中濃操作、紙機用水封閉循環、白水回收、鹼回收等技術。提高工序間的串聯利用率和水的重複利用率。
4.冶金行業
(1)開發新型藥劑,增加循環冷卻水的濃縮倍數,減低運行成本,提高循環率。
(2)推廣耐高溫無水冷卻裝置,減少加熱爐的用水量。
(3)推廣乾熄焦工藝,減少煉焦用水。
(4)推行乾式除塵技術。
(5)以企業為節水系統,開展工序節水,開發和完善外排污水回用、軋鋼廢水除油、軋鋼酸洗廢液回用等技術,推行一水多用、串用、回用技術和水-氣熱交換的密閉循環水系統。
5.紡織行業
(1)加強行業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對經濟效益差或無經濟效益的小紡織企業實行關停並轉,變小紡織為大型或集中紡織生產企業,逐步實行集團化管理,以便於能源及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使用,便於廢水的集中處理和回用;而眾多的鄉鎮和村辦小紡織企業逐步轉變為紡織製品的加工企業。
(2)對於印染業,開發和完善超臨界一氧化碳染色、生物酶處理、天然纖維轉移印花、無版噴墨印花等技術。推廣棉織物前處理冷軋堆、逆流漂洗、合成纖維轉移印花、光化學催化氧化脫色等節水型新工藝、新技術。
(3)以企業為節水系統、開展工序節水,提高工序間的串聯利用量。
6.建材行業
(1)進一步加快水泥、玻璃工業和水泥製品、石棉水泥製品業的技術革新改造步伐,水泥工業優先發展以預分解技術為中心的水泥新型乾法工藝、設備,提高新型乾法工藝比例,加快進行濕法窯改造,特別是小水泥企業的改造,用企業生產技術的進步,帶動企業及整個行業的節水技術進步。
(2)全面推廣建材行業污水處理、冷卻廢水回收利用、鍋爐冷凝水回用等先進節水技術,提高水的重複利用率。
7.食品行業
(1)對酒精製造業,採用雙酶法澱粉發酵工藝和節水型冷卻設備,開發套用高溫酵母菌,節約冷卻水。推廣套用細菌發酵工藝。
(2)對啤酒製造業,引進先進生產工藝、減少冷卻水用量。推廣高濃度糖化發酵技術,減少冷卻水用量。分工序設定原位清洗系統,實行清潔生產制度,減少用水損失。
(3)對罐頭製造業,推廣先進的節水罐裝技術和高逆流螺旋式冷卻工藝技術。採用節水的清潔和滅菌工藝。
8.機械行業
(1)儘可能將直流用水系統改為循環用水、循序用水或串聯用水。
(2)研究和發展含酚、電鍍、含鉛等廢水處理回用技術、逆流漂洗技術、提高污廢水回用率,積極推廣全排放廢水處理回用技術。
(3)通過採用各種無毒、無害或低害原材料和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藝或新設備,提高工藝節水水平。
第五章 城鎮生活節水發展
一、城鎮生活節水發展需求
二、城鎮生活節水發展總體構想及基本對策
第六章 節水發展投資估算及效益評價
一、水價與節水發展
二、節水設施、設備、器具與節水發展
三、節水發展投資估算及效益評價的基本要求
四、全國農業節水投資與效益估算
五、全國工業節水發展投資及效益估算
六、典型城市城鎮生活節水發展投資及效益估算
第七章 促進與保障措施
一、加強節水規劃的組織指導協調,明確部門規劃分工
二、各級節水規劃和年度計畫,都應列入同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
三、健全節水法規體系,加強法制管理
四、增強全民節水意識,鼓勵民眾參與
五、加強節水工作領導,嚴格監督管理
六、增加投入,逐步建立國家、地方、用水戶多元化,多渠道投資體系
七、建立節水型用水標準化體系,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
八、建立健全節水管理制度
九、運用經濟手段,促進節水
十、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節水
(模板字數所限,本詞條刪去了第五、六、七三章,全文可根據參考資料提供的網址閱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