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民政部有關負責人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上表示,要抓好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慎重更名,地名要“記得住鄉愁”。
改名原因,管理規定,
改名原因
——借名牌效應開發旅遊。借中國首個國家森林公園之名,1994年湖南大庸市更名為張家界市。為靠向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永恆寧靜之地“香格里拉”,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2002年更名為香格里拉縣,2015年又“晉級”香格里拉市。
名人、名企、典故也成為被“攀附”的對象。一些地方人士為本地積極動議:擬將貴州仁懷市改為“茅台市”,將河南鹿邑縣改為“老子縣”,將貴州水城縣改為“夜郎市”。還有多地雖未改名,卻爭打“名人故里”品牌:曹操故里、墨子故里、徐福故里……甚至“西門慶故里”都被列入爭搶名錄。
——借行政區域規劃變更“復名”。在部分轄區調整中,地名不斷變更,而一些曾被改名的地區也藉機“復名”。1950年起雲南思茅地區先後經歷了寧洱、普洱、思茅多個名稱,2007年又更名為普洱市。而神農後裔封王處、“扼四方之襟要”的古城陝州,也因黃河水利樞紐工程被改稱三門峽市。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湖北襄陽鎮1950年與樊城鎮合併後改名襄樊市,2010年又改回襄陽市,實現文化回歸。屈原寓意“聖地”的名邑“蘭陵”、關羽大意失掉的古郡“荊州”,也先後經歷了“蒼山”“荊沙”等往復更改,終得以重拾舊名。
——為討吉利“祈福避邪”。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更改地名之憂》一文寫到,有人以(江蘇省)駱馬湖諧音“落馬”為由,要求改成“上馬湖”。
管理規定
我國1986年就頒布了《地名管理條例》,要求地名管理應從歷史和現狀出發,“可改可不改的和當地民眾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其後民政部又出台《關於加強地名文化建設的意見》《全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然而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對地名命名和更改仍缺乏系統、強有力的保護制度和規範。
“要把保護地名文化納入國家國土安全重大國策。”胡彬彬表示,有關部門應出台相關法律法規。“地方各級宜建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機構,對地名資源進行普查。”
民政部副部長宮蒲光在全國地名文化建設研討會表示,地名文化遺產要得到分類、分級、分層保護,堅持“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原則,慎重更名。
專家指出,要建立地名更改標準,申報核准前邀請專家論證,保證新地名有文化含量。此外需建立中國地名文化國家資料庫,提高地名文化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