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領導
韓書通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手工藝術工作委員會主任,1964年元月生,河南省鞏義市人。曾在清華大學EMBA班進修學習。主要從事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研究、開發和傳播等工作。
李惠通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手工藝術工作委員會秘書長,1958年元月生,陝西省蒲城縣人。
主要從事軟財富經濟,經濟項目運行策劃,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研究和相關實際工作。
韓慧龍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手工藝術工作委員會執行秘書長,1959年4月生,河南省新密市人,中共黨員,會計師職稱,河南大學教育系在職研究生,2000年4月曾參加中央黨校新密市首屆領導幹部培訓班學習。現為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手工藝術工作委員會執行秘書長。
北一教授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手工藝術工作委員會總顧問,祖籍廣東番禺(今廣州市白雲區),1952年5月8日出生於重慶北碚。經濟學碩士,漢文化學者、數字學專家,著有《中華數典》。
張志強
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手工藝術工作委員會監事。
原國家文物局職改辦、黨史辦、《任質斌傳》編委辦主任,原十七路軍中共黨史資料征辦副主任。《中華傳統文化》雜誌執行副主編,北大民營經濟研究院文化教育產業課題組學術顧問。長期從事中華傳統文化、中共黨史研究工作。
具體任務
推動全國傳統手工藝文化理論建設
(1)創建《中國手製品傳統工藝學》理論體系。對吳發榮同志撰著的學科理論體系《中國手製品傳統工藝學通論》著作初稿,進行科學的學術論證,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手製品傳統工藝學理論體系。為手工藝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技術研究、開發、教育、培訓、學術交流、研究、開發工作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2)編著《中國歷代手工製品傳統工藝大典》。對吳發榮同志編著的三百七十多類,三千多種的《中國歷代手製品傳統工藝大典》初稿,廣泛徵求意見。使傳統手工藝這一動態的、活態的實體文化成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一種生產力,一種傳統文化正能量。編制《中國歷代手製品傳統工藝大典》,為制定全國手工製品標準規範,建立統一體系,做好基礎工作。
(3)建立傳統手工藝信息檔案庫。手工藝製品和手製品涉及人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個領域,應該就主要門類進行廣泛調查,並逐步建立相關信息檔案庫。對調查、徵集的全國傳統手工藝製品和手製品工藝信息資料進行科學系統整理、梳理分類別編科目,建立全國傳統手工藝及手製品形體實物和手工藝手製品“活態”工藝兩大體系信息資料庫,形成手工藝製品和手製品編目體系。真正做到,大有類別,小有科目,為專項研究開發打好基礎。
(4)搶救瀕危傳統手工藝技術。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條例,對全國面臨失傳的工藝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中的絕活、絕招、絕技、訣竅等傳統工藝技術進行搶救。重點搶救高齡年邁老藝人身懷的絕活、絕招、絕技、訣竅工藝;搶救高齡年邁、德高望重、長期致力於傳統手工藝製品和傳統手工藝研究的專家學者長期積累研究的成果 及相關珍稀資料;搶救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製品和傳統手製品工藝。制定搶救方案,報請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給予批准支持實施。積極組織掌握傳統手工藝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絕活、絕技、絕招、訣竅的特殊技術人才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組織特殊專業技術人才教學員、帶徒弟,系統教授、傳授技術,更好更多的培養傳統工藝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的傳承人、繼承人和傳播人。對傳統手製品中的絕活、絕技、絕招、訣竅工藝進行重點研發,定點生產,使之煥發活力。
制訂手工藝統一標準
(1)積極進行傳統手工藝標準化研究和探討,配合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制定傳統手工藝品生產工藝技術規範、技術標準、使工藝品生產走向標準化、規範化、系統化、科學化、產業化。古為今用,踐行創新發展思想,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創新,推廣套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促進手工製品的技術革新和進步。
(2)組織傳統手工藝製品行業和生產地,廣泛開展規範標準、製品檢驗、工藝技術、原材料採用、技術交流活動。對相關行業正在執行的技術規範,技術標準進行修訂、補充,進一步完善。同時,建立特色傳統手工藝門類流派和風格,推動手工藝文化百花齊放。以技術標準為準繩,不斷總結、研究工藝品和手工製品測試、鑑定、認定的新經驗、新方法。探索研製發明創造,檢驗、測試、鑑定、認定傳統工藝品和傳統手製品的新設備,新工具,提高對工藝品和手工製品的認證、認定水平。
(3)建立傳統手工藝文化研究所、研究室。按確立的傳統手工藝製品和手製品大類別,建立研究所。專門研究傳統手工藝製品、手工藝技術和手工藝“活”態工藝流程的保護、管理、傳承、利用、開發、創新、發展等課題。分別建立專項研究室,對單項科目的傳統手工藝製品和手工製品的傳統工藝進行深入研究、創新開發。
(4)建立全國手工藝標準、風格示範點。進行傳統手工藝製品和手工製品的標準、風格認定和授牌。並建立“傳統手工藝製品規範標準化(或風格)生產工藝線”、“傳統手工藝製品規範標準化(或風格)廠”,努力發揮規範標準化示範的帶頭帶動作用。
(5)參與全國手工藝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配合國家有關職能部門,進行傳統手工藝職業技能教育培訓、考試、評審和評定工作,由國資委有關機構頒發國家高級、中級、助理級手工藝技師證書。不斷提高手工藝從業人員職業素質和技能水平,培養更多更好的傳統手工藝傳承人。
實行產學研一體化運作模式
聯繫、溝通、協調國家、省、市(地)有關部門、機構、團體、組織、學會、協會、經濟實體、專家、學者、藝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人,理順各方面關係,實行多種方式的配合與合作,實現產學研開發銷售一體化的運作模式。為傳統工藝品製作大師、手工藝標準技術工作室、手工藝標準技術生產廠家、手工藝經濟文化公司牽線搭橋、鋪路修道,將高標準、高品質的傳統手工藝品和手工製品推向市場,使其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和提升,使其傳統工藝品和手製品更快更好地進入標準化、規範化、產業化、市場化、效益化運行體系。
評選、推薦全國傳統手工藝名師、名作
配合國家主管部門和專業協會,分門別類評選傳統手工藝品和手工製品精典代表作,授予全國傳統手工藝精典珍品稱謂和全國手工藝大師、省級手工藝名師、地級市手工藝師稱號。在“龍福道官方網站”和相關刊物上宣傳、推廣,並使其成為有關機構(博物館、文化館、藝術館、收藏協會、收藏家、拍賣機構、對外文化交流機構)的收藏品、拍賣品、交流品。
加大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教育培訓力度
聯合有關方面設立“中國手工藝文化教育學院”和專業學院,體現傳統手工藝文化專業特色。師資力量來自各個方面,既有專家學者,還有傳統手工藝傳承人,又有技師技工。教材教具實用,場所靈活多樣,既可以在教室又可以在車間。總之,通過多種形式方法,努力把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普及性教育工作做到實處,做出中國特色。而且還要從娃娃抓起,從青少年抓起。
開展對外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交流活動
組建一個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表演展示交流團,在國內各地和世界各國將傳統手工藝絕活、絕技、絕招、絕竅精典作品和當代名人名作進行巡迴展覽、表演、展示,擴大中國傳統工藝文化的影響力,讓世界人民感知中華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神奇。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全世界人民的友好往來。
籌備擬建首箇中華傳統手工藝活態博物館
籌備擬建一個中國傳統手工藝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流程靜態器物與“活”態工藝相互結合、相互對照、相互說明的一個獨具中國特色博物館。按傳統手工藝製品和手工製品傳統工藝性質、藝術風格,分類別、分科目,把中國歷代精典代表體形製品和非物質遺產的活態工藝流程,操作技術,進行物體型態與工藝動態的對照陳列展示。體現傳統製品來自於傳統工藝,傳統工藝製成傳統製品的工藝過程。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創造智慧的藝術瑰寶殿堂,奉獻給偉大的祖國,偉大的民族,傳給子孫後代。
戰略綱要
機構性質
事業性質,產科研一體化的非盈利機構。
指導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按照習總書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要求,把促進中華傳統文化大發展落到實處,體現在手工藝術工作委員會的具體工作之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傳統手工藝製品和中國手製品傳統工藝是中華兒女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發明創造的物質和非物質“活態”工藝遺產。這些“活態”工藝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把“為了美好未來,更多保護過去,瞻前顧後,做好今天”作為發展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事業的指導思想。具體講,瞻前就是要前瞻性地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來規劃未來,引領全國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文化穩健發展;顧後,就是要探尋歷史,把昨天、前天、過去歷史傳承下來的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全力挖掘出來,多搶救,多保護,多傳承,多開發,多推廣,多宣傳,多交流,多傳播,推動創新發展。為了明天,為了未來,保護更多的歷史文化、歷史文明。把更多的文化遺產和“活態”工藝奉獻給偉大時代。“做好今天”就是要把當下的事情一個一個,一件一件,一項一項紮實細緻的做好、做到位。自豪不自滿,昂揚不張揚,務實不浮躁,“實幹興邦,空談誤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重在今天,做好今天,把“為了美好未來,更多保護過去”的指導思想落到實處。
戰略架構
戰略定位
建立全國手工藝製品統一工作體系;制定全國手工藝製品統一基本標準;理順傳統手工藝製品傳承、製作、生產、經營中的主要關係;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權威性的學術研究教育開發機構;建成教學、科研、傳承、開發、生產、經營、流通傳統手工藝人之家。推動傳統手工藝傳承、傳播和創新發展,推動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統領全國傳統手工藝文化事業發展。
戰略步驟
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事業發展戰略步驟分為:近、中、遠三步實施。
第一步,事業開局,打好基礎。建立健全相關的體系,協調銜接理順上下關係,使各項工作達到正常化、規範化的運行狀態。這一階段,用一年時間實施。
第二步,規範運行,有效發展。建立標準化、規範化體系,推動全國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規模化、有效化發展。這一階段,用兩年時間實施。
第三步,提高水平,全面推進。在全面回顧總結前三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更高的工作目標,進一步提高水平,推動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事業持續、健康、有效、協調、全面發展。
戰略方法
(1)機構主導,戰略合作;
(2)制定標準,規範運行;
(3)政府支持,上下聯動;
(4)事業管理,市場運作;
(5)靈活機動,有效推進。
運作方式
建立全國手工委,省級(直轄市、自治區)工作部和市(地)級工作處三級管理,事企業化並軌運行的新型特色管理運作體系。各省級市級機構工作和活動範圍原則上在屬地內進行,特殊情況下需跨地進行的要報經上一級機構批准同意。並儘可能地與當地機構進行協調配合工作。全國手工委與龍護福(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並軌運行,協調運作。統一機構,統一管理,統一人員,統一財務,統一使用“全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手工藝術工作委員會”(全國手工委)名稱。建立“全國手工委領導小組”,“全國手工委理事會”。建立、健全現代企事業人、財、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全國手工委”工作程式。
吸納、聘請有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教學機構及相關專家、學者、工藝大師、工藝師等單位和個人,成為理事會理事單位、理事,名譽理事單位、名譽理事,整合優勢資源,實行理事會運作方式,推動全國手工委工作開展。
聯繫、溝通、協調國家、省、市(地)、縣(區、市)有關部門、專家、學者、藝術大師、非遺傳承人、藝人,理順各方面關係,進行多種方式配合與合作,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市場運作模式。
積極參與有關手工藝製品、手製品工藝研發、製作、經銷的資質評定、等級認證、製品評選等工作,使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發展走向法制化、規範化管理的路子。
根據全國手工委的戰略發展思路,制定相關實施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確定完成時間,使各項工作積極有效、健康有序向前推進。
戰略任務
重點是對中國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進行挖掘、搶救、研究、保護、傳承、開發、創新、推廣、宣傳、弘揚、交流、傳播、發展。
對涉及人民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用各個領域中的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進行基礎性、典型性調查工作,為國家開展手工藝製品普查工作奠定基礎,創造條件。建議國家有關方面進行一次中國傳統手工藝保護普查工作,摸清現狀,掌握家底,並進行科學系統梳理、整理、研究。建立全國最具權威性的手工藝文化信息檔案庫,為推進手工藝文化事業夯實基礎,為國家制定文化發展戰略提供依據。
對調查、徵集的全國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信息資料進行科學系統的檢索,建立傳統手工藝製品形體實物和手製品“活態”工藝兩大體系。將傳統手製品形體實物按傳統工藝分成大類,劃科歸類,編制科目,形成手工藝製品編目體系。真正做到,大有類別,小有科目,為專項研究開發打好基礎。
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條例,對全國面臨失傳的手製品傳統工藝中的絕活、絕招、絕技、訣竅等傳統工藝流程,傳統工藝技術進行搶救。重點放在搶救高齡年邁老人身懷的絕活、絕技、訣竅工藝;搶救高齡年邁、德高望重、長期致力於傳統文化、傳統工藝研究的學者積累研究的成果及相關珍稀資料;搶救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製品和傳統手製品工藝。制定搶救方案,報請國家有關主管部門予以支持,推進實施。
積極組織掌握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絕活、絕技、絕招、訣竅的特殊技術人才進行學術交流活動。組織特殊專業技術人才教學員、帶徒弟,系統教授、傳授技術,更好更多的培養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的傳承人、繼承人和傳播人。
對傳統手製品中的絕活、絕技、絕招、訣竅工藝精品進行定點研發,定點生產,搶救、傳承、傳播這些特殊傳統手製品文化。
與有關部門、機構、團體、組織、學會協會、經濟實體,進行多種方式的戰略合作、研發合作、運行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建立聯合研發基地,交易基地,培訓基地,標準化示範基地和各類研發、經營工作機構。
按確立的傳統手工藝製品大類別,建立傳統手製品工藝類別專項研究所,專項研究傳統手工藝製品及工藝的保護、管理、傳承、利用、開發、創新、發展問題。
在類別專項研究所的指導下,設立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單項科目研究室,對單項手工藝製品及其工藝進行深入、開發、創新性研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工藝元素,包括工藝原材料、工藝流程、工藝操作技術、工藝裝飾技術、工藝包裝、工藝製品回歸復原到原質地、原型體、原裝飾、原包裝的傳統狀態,併科學傳承、創新發展。
建立傳統手工藝製品標準工藝生產線、標準工藝生產車間、標準工藝生產廠家,進行標準示範。供相關生產單位學習借鑑,相關專業研究機構、教學單位進行學術研究,教學傳授,供青少年學生參觀,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供廣大民眾參觀學習。激發人們對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品的熱愛和使用,增強全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依照標準,對手工製品進行鑑定、評定、認證,確定傳統手工藝品各品類國家代表作品,地區代表作品,行業代表作品,並設立獎項給予獎勵。使各單項品種的製作生產有工藝標準可循,有代表作品可參照,有系統工藝流程和操作技術可學習。真正使傳統手製品在傳統工藝程式指導約束下進行製作生產。為生產更好、更美、更精典的傳統手工藝製品而紮實工作。
對全國各地傳統手工製品精典、特色、名品、地道、純正的生產、經營、批發、零售的商家,經標準化考評、驗收達標者,進行手工藝標準化授牌。並總結推廣其經驗,推動手工製品及其工藝的標準化建設,以此不斷推動傳統手工製品及其傳統手工藝向標準化、規範化、規模化、科學化、效益化方向發展。開展傳統手工藝獨特風格品種示範機構(獨特風格品種工藝生產線、獨特風格品種生產車間、獨特風格品種生產工廠、獨特風格品種經營店以及其他獨特風格品種機構)授牌及諮詢、指導工作,促進傳統手工藝製品獨特風格品種及其手工藝的傳承、弘揚和發展。
加大吳發榮同志《中國手製品傳統工藝學》學科理論體系研究的創建力度,使《中國手製品傳統工藝學》早日出版發行,成為中國傳統手製品和中國手製品傳統工藝事業傳承、創新、發展的重要理論。為推動國家制定手製品工藝標準奠定基礎,推動手工藝製品標準化、規範化、科學化、規模化、效益化發展,也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軟實力的增強提供有力支撐。為國家制定、完善傳統手工藝製品的保護、管理、搶救、傳承、規劃、發展相關法律法規提供詳實的科學依據。
對中華民族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進行全面排查,深入挖掘,歸納整理,準確分類,科目細化,使之成為中國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工藝流程及操作技巧的寫實記錄。對吳發榮同志編纂的《中國歷代手製品傳統工藝大典》初稿進行徵求意見,研討論證,爭取早日定稿出版發行,為文物保護科學法制管理、鑑賞、鑑定、審定、認證走向標準化、系統化、科學化提供重要依據。把中華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智慧,奉獻給偉大復興的時代。
成立一個手工藝專業科目特色、師資技師齊全、教材教具方式多樣、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完善發展理論的創新型綜合中國手工藝文化學院。同時,與有關方面合作成立分類別的手工藝類別專業學院。集中研究、學習、開發、發展傳統手工藝文化事業。
承擔傳統手工藝文化的普及教育工作,使普及教育活動走向青少年,走向學校,走向國家機關,走向公務員,走向軍營,走向農村,走向社區,走向社會。讓人人清楚,個個知道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凝結。以增強傳承、傳播的民族責任感,擔當起應有的社會責任。
建立一個中國傳統手製品和中國手製品傳統工藝相互結合、相互對照、相互說明的一個活態博物館。按傳統手製品和手製品傳統工藝性質、藝術風格分科目分類別,把不同品種的歷代精典代表體型製品和非物質遺產的“活態”工藝流程,操作技術,進行物態、活態對照陳列。體現傳統製品來自於傳統工藝,傳統工藝生成傳統製品的工藝過程,突出相互對照,相互印證,互相說明的活態特點。把這樣一座凝結著中華民族創造智慧的藝術瑰寶殿堂奉獻給世人,奉獻給子孫後代。
成立一個手製品工藝展示表演藝術團,將傳統手製品藝精典作品、絕技絕活絕巧絕招作品,進行展示、演示、宣傳。擴大傳統文化影響力,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傳播。
組織一個中國傳統手工藝對外文化交流團,在世界各地進行巡迴展覽展示表演、學術交流活動,擴大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力,讓世界人民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神奇。開展國際文化交流和學術交流活動,增進友好往來,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