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黃縣農民畫

內黃縣農民畫

內黃農民畫是內黃縣的傳統民俗繪畫藝術。河南省內黃縣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屬黃河故道,黃河文明給這裡的人們打下深深烙印。內黃縣民間繪畫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民眾基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大膽吸收現代派藝術之長,展示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了內黃縣農民畫藝術的主流。內黃縣現代民間繪畫作為一種傳統民俗的文化,具有較高的學術和研究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黃縣農民畫
  • 屬性:內黃縣的傳統民俗繪畫藝術
  • 地點:河南省內黃縣
  • 特點:具有較高的學術和研究價值
內黃歷史,藝術特色,發展創新,

內黃歷史

上世紀80年代肇始以來,內黃縣現代農民畫以民間壁畫、刺繡、印花、剪紙等傳統藝術形式為母體,推陳出新,自出風韻,立足鄉土,代代相承,形成了較為“寫實”的藝術風格。它有別於“寫意”的陝西戶縣農民畫,也與“雅麗”的上海金山農民畫不同,成為中國現代農民畫的代表之一,多次在中國美術館和國外舉辦展覽,倍受專家讚譽。內黃也因此於1993年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藝術特色

構圖上,內黃縣農民畫具有飽滿、完整等特點。中國人的循環宇宙觀體現在民間美術造型觀念上所形成的對事物“求全”的理想化審美心理定向,在內黃縣農民畫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農民們一向對“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家財殷實”等傳統意義上的美好生活充滿渴望,為了與這些“豐”、“實”的思想意識相呼應,他們的作品必須追求充實、飽滿的構圖。但飽滿不是使畫面繁瑣、臃腫,民間藝人也注意發揮畫面空白的作用,很好地利用畫面空白對物體的襯托作用。
造型上,以肥碩為美,具有簡練、誇張和裝飾性意趣。或許過去受的苦難太多的緣故,在當地人心目中,肥碩總是與富有、豐衣足食、生活幸福等概念聯繫在一起的,同時,肥又是健康、能幹、興旺發達的象徵。因此,內黃縣農民畫中的人物造型“質樸、渾厚”,表現手法上具有“笨拙、粗黑”特點。尤其女性形象,幾乎個個豐腴、人人飽滿。如《美人魚》中姑娘的豐乳肥臀、成熟嬌好、《摘辣椒》中女性們的健美、粗壯,都讓人感到人物的鮮活和飽脹的生命力,都市流行的巴掌臉、水蛇腰、十指尖尖的“骨感”女子,在內黃縣農民畫中是很少出現的。不僅人物造型肥碩,甚至豬、馬、牛、羊、花鳥蟲魚以及田裡的莊稼也都肥大、飽滿,富有神韻。“民間藝人不是用肉眼看物象,而是用心眼去想形象,求情真意真,不求自然之形真,這種獨特的造型觀念,自然有其獨特的審美價值。”
色彩上,內黃縣農民畫與悲劇無緣,它往往選取喜慶事物作表現內容,這種選題的明確傾向性,決定了它的色彩對比強烈、火紅熱鬧。它以紅、綠、黃、紫、黑等單色為主,並用當地特有的土製顏料,而且巧使時尚流行色彩,講對比重協調,以平塗為主,兼有烘染,色塊大而不碎,形成了強烈的民俗化色彩,與“雅麗”的金山農民畫很是不同。民間流傳的“紫是骨頭綠是筋,配上紅黃色更新”、“紅間黃、喜煞娘”、“紅重紫、臭其屎”等色彩搭配方法,在這裡都得以很好地運用與體現。
線條,也是農民畫一個重要特性,是其靈性所在。內黃縣農民畫在用線上也很有個性,線條古拙,遒勁、流暢,粗細均勻,很象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鐵線描”,來龍去脈交代清楚,極少有瑣碎線條,與戶縣農民畫線條的粗獷、粗細相間有很大不同,也與金山農民畫線條的過於短細、繁密有別。

發展創新

任何事物若要長期生存下去、不被其它事物湮沒、淘汰,它就必須不斷地發展、創新,藝術同樣也不例外。作為上層建築的藝術,總是受同時代的經濟基礎影響和制約的,所以在新時期,特定的社會環境、特定的經濟狀況必然決定著與之相適應的特定藝術形態。而且,今天的農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觀念有了很大的改變,這也要求農民畫必須與時俱進,不能一味因循守舊。內黃縣農民畫作者在新的時代精神感召下,尤其在科學發展觀的源頭活水的衝擊下,融古韻、揚新風,力求以新的藝術形式,反映新的時代內涵,實屬難能可貴。
如表現形式方面,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吸收了現代繪畫的某些技法,以勾線為主,用不同的線勾勒不同的形體,既保持了傳統文化元素基礎,又不乏時尚的現代氣息,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尋找到一種新的平衡。
題材內容上,農民畫作者利用農民的獨特視覺感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構建,用畫家的筆觸描繪“和諧社會”的藍圖。
八月十五棗上竿八月十五棗上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