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附肢是2005年公布的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附肢
- 所屬學科:動物學
- 公布年度: 2005年
內附肢是2005年公布的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
內附肢是2005年公布的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 公布時間2005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出處《海峽兩岸動物學名詞》。...
呈彎角狀,末端內側具幾個小鉤。第2腹肢雄附肢(圖29s)呈短棒狀,末端圓,在末端和內側的刺少;內附肢長,約伸至雄附肢的2/3。尾肢外肢的端葉縫具10—11個活動刺。體長為18~28.5mm。分布範圍 瀘沽湖 ...
雄性第1腹肢內肢呈尖葉片狀,約伸至外肢的中部,由基部向末端變窄、變尖,長約為基部寬的2.7倍,外緣稍凸,具長剛毛,內緣基部凸,中部具0—2枚細活動刺;內附肢約由末端1/5內緣伸出,細而長,末端僅具1~2個小鉤。第2腹...
雄性第1腹肢內肢窄而長,略呈葉狀,基部寬,末端窄,尖端圓鈍,內緣平直,具許多較粗長的活動刺,外緣稍凸,外緣刺較內緣刺細長,由基部向末端變長,外末緣的末端有幾個不具羽狀剛毛的刺;內附肢較粗長,伸至稍稍超出內肢的...
第2腹肢雄附肢(圖143q)長,末端尖,約伸至靠近內肢的末端,外緣的亞末端外突,似刀狀,在內緣和末部具有許多短刺,基部刺由基部向末端變大,在外末角和內末緣亦排列有相似的短刺;內附肢由雄附肢的中部伸出,短而粗壯,末端...
節肢動物的身體中關節位置的突起 基本介紹 各種肢節內葉節肢動物肢節處有內側和外側的突起,其中內側的突起被稱為肢節內葉,而外側的突起被成為肢節外葉。節肢動物具有成對分節的附肢。附肢的原始功能為運動器官,但在各類節肢動物中,...
雄性第1腹肢內肢呈長方形,長約為寬的3倍,內、外緣幾平直,末端圓,內緣的刺細長,與外緣的羽狀剛毛相似,但稍短於羽狀剛毛;內附肢由內肢的末端內側約1/3處伸出,稍稍超出內肢的末緣,內末角有幾個小鉤。第2腹肢雄附肢呈短...
第2腹肢雄附肢(圖69o)略呈短棒狀,在基部到內附肢的基部間生一列大刺,靠基部的刺較細小,靠內附肢的刺較粗大。雄附肢的末端和內緣均具粗大的活動刺;內附肢粗壯,約伸至雄附肢的中部,內末角具許多小鉤。尾肢外肢的端葉縫具...
第2腹肢雄附肢呈長棘棍狀,特別長大而發達,約伸至內肢的末端附近,長約為末端寬度的7倍,中部寬度的5倍,除內側基部1/4外,均具許多長刺,基部具幾根羽狀剛毛;內附肢呈圓錐形,約伸至雄附肢的1/3,外末端有許多小鉤。尾肢的...
第2腹肢雄附肢(圖28s)略呈鏟狀,內表面略向內凹陷,邊緣具刺;內附肢由雄附肢的基部伸出,伸至雄附肢的一小半左右。尾肢外肢的端葉縫具9—11(通常為10)個活動刺。體長 為23—27mm。卵徑為0.75mm—0.83mm×1.13mm—1...
第2腹肢雄附肢呈大頭棍狀,刺極少,僅在基部內側具2枚,末端5枚;內附肢長大,伸至雄附肢的末端,其末端內側具許多小鉤。尾肢外肢的端葉縫具13—16個活動刺。體長 15.5—17mm。生境習性 本種與刺足米蝦生活於同一水體中,但...
第2腹肢雄附肢(圖155s)細長,呈細棒狀,長約為寬的4倍,末端膨大,在內肢末端具許多細長的刺;內附肢細長,約伸至雄附肢的3/5處,內末緣有幾個小鉤。尾肢外肢的端葉縫(圖155t)具13—19個活動刺。體長 為13—22mm。卵小...
雄性第1腹肢內肢呈長葉片狀,基部寬於末端,外緣基半具細小的羽狀剛毛,末半與末端為小刺,末端刺粗於外緣刺,約等於內緣刺,內緣具幾乎等長的小刺;內附肢由內緣末端約1/3處伸出,約伸至內肢的末端。第2腹肢雄附肢細而長,稍短...
每一腹肢的內肢內側有一個小內附肢,與相應另一側的小內附肢相互連線,使一對腹肢聯成整體,便於游泳。雄性第一對腹肢的內肢變形,成為執握器,交配時用以握住雌體。腹部最後一對附肢為發達的尾肢,原肢一節,外肢二節,內肢一...
雄性第1腹肢內肢(圖154p)內肢略呈腎狀形,內緣中部凹陷,邊緣具約等大的短刺,外緣凸,基半約一小半具較短而細的刺毛,末半為長的硬刺,由基部向末端漸次變長,外末角和末端的刺較短而粗;內附肢細長,由內肢的中部伸出,...
每一腹肢的內肢內側有一個小內附肢,與相應另一側的小內附肢相互連線,使一對腹肢聯成整體,便於游泳。雄性第一對腹肢的內肢變形,成為執握器,交配時用以握住雌體。腹部最後一對附肢為發達的尾肢,原肢一節,外肢二節,內肢一...
雄性第1腹肢(圖40t)內肢膨大,呈卵圓形的薄片,背面滿布小刺,其長與寬之比隨年齡和棲息環境不同而異,一般成年個體長為寬的1.2—1.5倍;內附肢細小,由內肢基部伸出,其長短不一,常隨環境和個體的不同而變異。第2腹肢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