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閉外脫證

內閉外脫證,中醫病證名。內閉外脫證是熱陷心包證的進一步發展,是由氣營兩燔向功能衰竭轉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危重證。

病因,病機,辨證要點,臨床表現,治法,方劑,常用中藥,常用腧穴,預防調護,轉歸,

病因

本證多因邪盛正虛,或邪入心包,汗下太過,陰液驟損,氣隨津脫,病情迅速轉化為亡陽氣脫之候。

病機

邪熱閉遏於內則身熱;熱灼津液為痰,痰熱瘀閉阻包絡,則情志昏聵不語;氣脫失神則踡臥;氣陰兩傷,正氣欲脫,失於固攝,則汗多,氣息短促,脈細微無力。若陰液虧虛太甚,致使陽氣暴脫,心主血脈之功能失司,機體失於溫煦則身熱驟降,面色蒼白,四肢厥冷;陽脫則神無所守,煩躁不寧;陽脫,肺主呼吸功能失司,則呼吸淺促;陽脫,固攝無權,則冷汗淋漓;正氣暴脫,則脈細微欲絕。

辨證要點

身熱,神昏,汗多,肢厥,脈微為本證辨證要點。

臨床表現

身體灼熱,神志昏聵不語,汗多,踡臥,氣息短促,舌質紅降少苔,脈細數無力或散大;甚者身熱驟降,煩躁不寧,呼吸淺促,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

治法

豁痰開竅,固脫救逆。

方劑

安宮牛黃丸合生脈散、參附湯。

常用中藥

牛黃、犀角、鬱金、黃芩、黃連、麝香、梔子、硃砂、雄黃、冰片。

常用腧穴

關元、內關、腎俞、三陰交。

預防調護

調攝情志,疏通氣機,避免肝氣鬱久、生化肝火,動血傷陰。節制飲食,忌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脫證糾正後可給予人參養榮湯、歸脾湯善後。

轉歸

從臨床實踐來看效果未必理想。內閉要涼開,外脫要補、斂,內閉與外脫都屬重證,而涼開與補斂又互相矛盾。開,就恐促其脫,補斂,又恐助其閉,所以病危難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