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觀暴露療法
- 發明人:東振明
- 療法:內觀暴露
- 特徵:心理學
- 治療範圍:強迫症
什麼是內觀暴露療法,什麼是內觀,什麼是暴露,心理運作的四個階段,感覺,評估判斷,情緒感受,行為,強迫症的形成過程,內觀暴露療法如何對強迫症起作用,具體的治療過程,
什麼是內觀暴露療法
1、內觀暴露療法 (MBET: Mindfulness-Based Exposure Therapy for OCD)
什麼是內觀
內觀是指:洞察事物的究竟實相。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如實的去觀察事物的實相。不帶任何評價和判斷的去觀察事物的實相。
內觀的方法是兩千五百多年前被釋迦牟尼佛重新發現並傳授下來的,教導如何對治人類普遍性的痛苦及解決痛苦的途徑。
內觀的目標是根除內心所有不淨雜染,達到無上喜樂和究竟解脫。它的宗旨不是用來治療身心疾病,而是為了對治人類的痛苦,對身心疾病的療效只是它的一個副產品而已。
內觀是透過對自身內在實相的觀察來自我改善的方法。將專注力有系統的依次集中在觀照身體的感受上,從而體驗身心運作過程以及其持續不斷地互動作用所造成的相互影響,身心兩者密切相互關聯相互作用。借著透過觀察、探索自我的旅程深入身心共同的根源,將所有不淨雜染消融,達到平穩、安定、和諧。
一個人的本性,成長還是倒退,如何不斷製造痛苦煩惱還是從中尋求解脫,透過內觀的親身體驗,就會清楚明白。且合乎科學定律地了解到身心是如何操縱著人類思想、情緒、判斷力和感情的。通過內觀練習你會發現人生有所轉變,覺知力不斷地增強、不再被錯覺、假象所蒙蔽、有自主力及心境安詳寧靜。
什麼是暴露
暴露療法是指讓個體反覆長時間地暴露於所恐懼的想法或者情境之中,使之逐漸習慣化並能最終適應的一種治療方法。
1966年Meyer第一報告將暴露療法和反應阻止法結合起來治療兩例強迫症個案,取得了顯著的療效。這種方法被稱為“暴露與反應阻止法”(EX/RP 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這種療法也是目前世界上治療強迫症的首選心理療法。
由於這種療法會引發個體較高的焦慮,所以治療的脫落率比較高。而且有很多強迫症個體不願意忍受這種痛苦所以不願接受這種治療。使得這種療法在實際套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心理運作的四個階段
感覺
這裡所說的感覺不僅包括普通心理學中的感覺,而且還包括了意識對我們自身內部心理事件、軀體感受和情緒狀態的覺知。我們用來感覺外部刺激的器官主要有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皮膚。當外部的適宜刺激和我們的感覺器官相互作用,就在我們的大腦相應區域產生相應的感覺。
比如可見光波和我們的眼睛相互作用,就在我們大腦的枕葉產生視覺。
可聽聲波和我們的耳朵相互作用,就在我們大腦的顳葉產生聽覺。
有氣味的氣體物質和我們的鼻子相互作用,就在我們大腦的標遠系統產生嗅覺。
有味道的物質和我們的舌頭相互作用,就在我們大腦的中央後回最下部產生味覺。
機械性和溫度性的刺激和我們的皮膚相互作用,就在我們大腦的中央後回產生痛覺、觸壓覺、冷覺和溫覺。
同樣我們自身內部的運動、平衡和機體感覺也通過相應的感受器在我們大腦產生相應的內部感覺,如我們可以感覺到自己身體的運動、飢餓、疼痛等。
我們對自身內部心理事件及體驗的感覺主要是意識的功能。比如我們能夠知道自己現在在想什麼,是在想以前的事情,還是以後的事,是在想工作還是戀愛等。也能夠知道我們現在的情緒狀態,比如現在是高興還是傷心,是憤怒還是恐懼等。
評估判斷
當我們產生感覺後,緊接著的一個過程就是評估判斷過程,也就是認知加工過程。這一個過程是結合了我們的記憶、概念、想像、分析、歸納、推理、綜合等心理活動。對我們產生的感覺的意義,如是否符合我們的需要,是否符合我們的信念,是否符合我們的價值觀等進行評估和判斷。
情緒感受
我們的評估判斷會得出一個結論,基於這個結論我們就會產生與之相應的情緒感受。如果我們評估判斷的結論是好的,符合我們需要的就產生愉悅的情緒感受;如果結論是不符合我們需要的就產生厭惡的情緒感受;如果結論是具有威脅的就產生恐懼焦慮的情緒感受。這一過程還和我們這段時間的心境有關。
行為
由於我們產生了不同的情緒感受,所以就會表現出與之相應的行為。如果我們的情緒感受是愉悅的,就表現出友善、親近的行為;如果情緒感受時厭惡的,就表現出排斥的行為;如果情緒感受是恐懼焦慮的,就表現出預防、逃避的行為;如果情緒感受是憤怒的,就表現出攻擊的行為。等。
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比如:現在有一個蘋果,我們只看到是圓形的,紅色的,這個階段就是感覺階段,比如一個沒來沒有見過蘋果的小孩,那么他所看到的就是一個圓形的紅色的東西,他並不知道這個是蘋果。
如果我們看到這個圓形的紅色的東西之後,判斷出這個東西是蘋果,這就是判斷階段了。如果這時恰好我們又很想吃蘋果的話,這時我們不僅把這個圓形的紅色的東西判斷為蘋果而且也評估為此刻可以滿足我們需要的有價值的蘋果。
由於這個判斷結果,接下來就相應的產生了愉悅的情緒感受。有了這個感受,接下來我們就產生了相應的行為——吃蘋果的行為。
再比如:一個剛來到中國的外國人,一點漢語都不懂。這時你對他說:“你他媽這個混蛋”。對方能夠聽到你說的話但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也就是對方只停留在感覺階段,而下面相應的評估判斷階段、情緒感受階段和行為階段都無法產生。如果對方懂漢語,那么聽到你在說話這是感覺階段。然後評估判斷為這是不尊重這是辱罵,這是評估判斷階段。之後就產生了憤怒的情緒感受,產生了這種情緒感受之後他可能和你吵架或者罵你這是行為階段。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點是,我們的情緒感受並不是僅僅由評估判斷的結果所引起,這裡還受到心境的影響。所謂心境是指一段時間內相對穩定持久的主導的情緒狀態。
比如:今天我被公司開除了,心情很不好,回家的捷運上踩了別人的腳,然後我對對方說:“對不起”。對方卻瞪著眼睛說:“對不起有什麼用啊?你瞎啊?長眼睛乾什麼用的啊?”我聽到對方的話是感覺階段,之後我意識到這是不接受道歉而且還有不依不饒攻擊的成分在,這是評估判斷階段。然後你也產生了生氣的情緒感受。這時我會提高音量地說:“我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怎么樣啊?”這樣我們就可能吵起來。但情況變一下,今天我被提升為公司的副總、年薪翻了一倍,晚上下班做捷運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然後我對對方說:“對不起”。對方卻瞪著眼睛說:“對不起有什麼用啊?你瞎啊?長眼睛乾什麼用的啊?”我聽到對方的話是感覺階段,之後我意識到這是不接受道歉而且還有不依不饒攻擊的成分在,這是評估判斷階段。但由於我今天的心情很好,所以我並不會產生生氣的情緒感受,我接下來的行為就是繼續和對方說:“真不好意思,對不起,我沒注意,真的很抱歉。”在這兩種情況下我評估判斷的結果是相同的,但情緒感受卻不一樣,行為表現也不一樣。通過這個例子我們應該明白兩點:第一、情緒感受並不是只受評估判斷結果的影響,而且還受到這段時間整個情緒狀態的影響。我們的強迫症時好時壞,有時嚴重一些有時輕微一些,就是和我們最近一段時間的整體狀態有關。第二、我們的行為並不是由我們的評估判斷結果所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我們的情緒感受驅動的。這兩種下我評估判斷的結果是一樣的,都是對方不接受道歉還攻擊我,但行為表現不同,一個是和對方吵架,一個是繼續道歉。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有些時候雖然我們明知道自己的擔心是不合理的是過度的,但還是會實施迴避行為或強迫行為了。
強迫症的形成過程
明白了心理運作的這四個過程之後,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強迫症是怎么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和維持的。
強迫症首先是在評估判斷階段出了問題。其次是對待情緒感受的態度和方法出了問題。在評估判斷階段我們把沒有危險的情境評估判斷為高危險的情境,或者把自己頭腦里的毫無根據的擔心、懷疑評估判斷為是真的,或者把自己的一個不具備道德判斷的想法進行了道德判斷,或者把一些正常的身體反應評估為不正常的。
把沒有危險的情境評估判斷為高危險的情境的:如公告廁所、紅顏色的東西、外國人、新疆人等對於傳播愛滋病來說是沒有危險的,但強迫症朋友卻評估為有很高的危險性。正常的碰到貓、狗、錢、等東西是沒有什麼危險的,強迫症朋友也評估為有很高的危險性。
把自己頭腦里的毫無根據的擔心、懷疑評估為是真的。如,頭腦里擔心門、水龍頭、電源、煤氣等沒關好,就評估為真的沒關好。頭腦里擔心自己可能去說或做一些危險的或者尷尬的事情,就評估為真的會去這么做。
對一個不具備道德評判價值的想法進行了道德評判,如一些和性、傷害、攻擊相關的想法,評價為是不道德的、不應該的、不孝順的等等。
把自己一些正常的生理反應評估為不正常的。如,偶爾眼神不知道放哪、偶爾注意到自己的呼吸、口水偶爾分泌的多些、或者偶爾聽到一些正常的聲音,把這些任何人都可能會偶爾有的反應判斷為是不正常的。
這就是強迫症形成的第一個階段,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對我們感覺到的外在的或者內部的刺激進行了不適當的評估判斷。
然後根據我們上面講過的,由於評估判斷的結果和當時的自身狀態的綜合作用,使我們產生了恐懼、焦慮、痛苦的情緒感受。這種情緒感受成為一個新的內部刺激,我們對這個內部刺激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感覺、評估判斷、情緒感受和行為的四個過程。問題仍然處在評估判斷階段,我們把這種情緒感受評估判斷為不好的、不利的、有危險的、有害的、不應該出現的、無法忍受的、災難性的、應該馬上消除的等。於是又產生新的情緒感受,就是對恐懼的恐懼、對焦慮的焦慮。這樣我們會實施各種行為來緩解和消除這種恐懼焦慮的情緒感受,迴避行為和強迫行為由此產生。
這就是強迫症形成的第二個階段,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對恐懼的恐懼、對焦慮的焦慮,通過各種行為來緩解和消除恐懼焦慮的情緒感受。
內觀暴露療法如何對強迫症起作用
1、內觀如何對強迫症有效果
a 、改變我們注意的焦點,從而占滿我們的認知加工通道
b、 改變我們與想法的關係
c、 發展平等心改變我們對恐懼和焦慮的態度
人們是通過對來自於外界或內部的信息進行認知加工來進行思考、判斷、評價和行動的。認知加工模型認為我們的這個信息加工通道總體上容量有限。就是說我們無法對超出這個信息加工通道容量的任務進行工作。如果這個信息加工通道被某些任務完全占據了,那么其他的信息就無法進入這個通道,使得這些信息不能得到我們的認知加工,也就無法引起我們的反應。
對於強迫症個體而言,這個信息加工通道通常是被強迫症的相關內容占據著,或者說當陷入強迫的時候,這個信息加工通道完全被強迫症的相關內容占滿了。這樣使得其他我們需要關注,需要執行的任務被擱置,無法得到處理。內觀的一個目的之一就是用其他的任務來占據這個信息加工通道,把原本占據著信息加工通道的強迫症內容“擠”出去,使強迫症的相關內容無法得到我們的認知加工,從而避免我們陷入強迫之中,或者把我們從強迫之中拉出來。
內觀所“使用”的任務是對我們自身呼吸或者軀體感覺的觀察。通過主動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自身的呼吸和軀體感覺上,這樣我們就可以走出原來的舊有習慣化反應——逃避行為或者強迫行為。
b、改變我們與想法的關係
以前我們和想法的關係是奴隸和奴隸主的關係,只要那些強迫想法一出現,我們就完全被俘虜了,我們成了想法的奴隸。想法讓我們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想法說:“這很危險,你需要離遠點”,我們就逃避了;想法說:“你需要去檢查”,我們就去檢查了。
內觀教會我們按照想法的本質去觀察想法,把想法看作是想法本身,看作是心理事件,看作是獨立於想法內容之外的腦的活動,不去費力的改變想法的內容,也不去用其他的想法來替代,而是站在客觀中立的第三者立場上來如實的觀察這些想法。觀察這種想法,而不是改變這些想法。想法僅僅是想法,而不是你本身或者是現實。
c、發展平等心,改變我們對恐懼和焦慮的態度
沒有人會喜歡不好的感覺,尤其是恐懼和焦慮這樣的高強度負性情緒。強迫症個體對於恐懼和焦慮都是高度敏感和缺乏忍受力的。對待恐懼和焦慮的習慣化態度是嗔恨和厭惡,對恐懼本身的恐懼、嗔恨和厭惡。希望這種感覺不要出現,如果出現了就希望它們馬上消失。但恐懼和焦慮的發生、發展和消退有著其自身的規律,一旦出現就不會立刻消失。這時我們就會主動做些什麼來使恐懼和焦慮消失——逃避行為或者強迫行為。
內觀可以培養出我們的平等心,簡單的說平等心就是對好的感受不貪愛,不執著追求,對不好的感受不嗔恨,不厭惡。以平等的心來對待這些不同的感受。有了這顆平等的心,個體對強迫症帶來的恐懼和焦慮的態度就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就不會再希望焦慮的感受馬上消失,也就不需要實施逃避行為和強迫行為了。
具體的治療過程
整個治療過程分為內觀練習階段、暴露練習階段、鞏固和性格完善階段。內觀練習階段主要就以下八個課程:
1、穩定的心(內觀腹部)
課程目標:使我們的心穩定下來,讓心和身體感受在一起,暫時不去分析和解決任何問題,以達到身心合一的狀態。
2、專注的心(內觀呼吸)
課程目標:進一步將注意力集中於呼吸,讓心更加專注,了解到我們的心是如何散亂而忙碌的。
3、敏銳的心(內觀感受)
課程目標:把注意力集中於身體感受上,讓心更加穩定而敏銳。了解到我們的念頭是如何毫無理由和邏輯不斷升起和消失的。
4、智慧的心1(軀體掃描1)
課程目標:將我們的注意力進一步集中於身體感受上,了解到身體感受以及情緒感受的變化規律。
5、智慧的心2 (軀體掃描2)
課程目標:培養平等心,在了解到感受變化無常的基礎上,培養對任何感受都能不起習性反應,都能順其自然的接納和觀察。
6、客觀的心1 (內觀想法1)
課程目標:開始練習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頭腦里不斷升起和消失的想法上,體證到想法不等於事實的道理,在面對想法時能夠擁有跟多的自由和選擇。
7、客觀的心2 (內觀想法2)
課程目標:繼續將注意力集中於自己頭腦里的想法上,能夠給想法分類,並且有能力選擇安裝哪些想法去行動,對哪些想法只是順其自然不去理會。能夠標識出強迫觀念,並且不再對強迫觀念信以為真。
8、平等的心 (內觀恐懼)
課程目標:將注意力集中於我們的情緒感受,培養和情緒平等相處的能力,改變過去舊有的被情緒控制的習性反應。從而達到在恐懼焦慮時,可以做到客觀的接納和觀察,而不再實施迴避行為和強迫症行為。
暴露練習階段共15次諮詢,從恐懼等級表50分的項目開始進行聯繫,每兩天提高一個等級。然後在100分的項目上反覆練習5天。
暴露練習的操作方法是讓主動讓我們處在所恐懼的情境中,並且運用內觀練習中培養起來的平等心來觀察我們的感受。最終到達不再需要通過迴避行為和強迫行為來緩解和消除我們的恐懼,從而能夠擺脫強迫症對我們的控制。
鞏固和性格完善階段共4次,每次對殘餘症狀進行暴露練習,並且練習把內觀套用到現實生活之中。包括,內觀的吃、內觀的聽、內觀的看、內觀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