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賽馬

內蒙古賽馬

內蒙古賽馬是“男兒三技”中的一項,是真正考驗“馬背民族”的後代騎術如何的一種比賽項目。其主要項目有:賽奔馬、賽快馬和馬術三項。前兩項是比賽項目,後一項是馬上的競技表演項目。通常是在祭敖包和那達慕大會時進行的。人數多少不限,少則二、三人,多則百餘人。性別、年齡不限,老幼均可報名,一般是少年居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賽馬
  • 報名者:少年居多
  • 地區內蒙古
賽馬規則,賽馬過程,走馬與跑馬,鄂爾多斯賽馬,賽馬讚歌,獎賞,

賽馬規則

祭敖包時舉行的賽馬活動,牧民們都十分重視,紛紛選良馬進行參賽。《綏蒙輯要》中載:“如遇大規模之狩獵,或祭鄂博日,則以跨良馬為榮,故一般人民之在此日,各競第一之名。”在馬群中,牧民選出最優秀的馬匹,調練一兩日,然後讓十五歲以上,二十五歲以下的剽悍之士騎乘。賽馬當日,數百匹馬攢動,有四、五十里之外一起發放,以先到敖包者為頭馬,依次分為二、三道第三十三為止。頭馬有受賞白銀五十或一百兩的,有的地方還賜名給頭馬,如:“阿拉坦薩德勒”意為“金座子”。三等馬以外的獎賞就多寡不等。對末馬,人們則譏笑為多。《綏蒙輯要》云:“至大群之最後者,與該騎馬人之頭頂上,澆以優酪乳子,以為軟弱之譏,澆時哄場大笑。”通過這種譏笑來刺激和鼓勵落後者,爭取迎頭趕上,下次勇奪桂冠。有時候,為鼓勵騎手拼搏。賽中從馬上掉下來,或者賽馬因故跌倒受傷不能再跑的,只要賽手繼續堅持,跑步達到終點也算獲勝。
內蒙古賽馬
內蒙古賽馬

賽馬過程

若以草原為賽場,賽程通常為五十至七十里。比賽時,參賽者一律不備鞍轡,不穿靴襪,身著彩衣,頭束紅、綠綢帶,騎於馬背上。開賽前,先列隊於草原上,再策馬成一路縱隊,繞著臨時搭建的蒙古包轉。邊走邊唱,然後一起到起跑點集合,在發令員一聲令下之後,眾健兒便策馬揚鞭沖向終點。

走馬與跑馬

賽走馬主要是比賽馬步伐的穩健與輕快。走馬與跑馬不同,跑馬是狂奔,馬的前後蹄同時前進。而走馬則是重於“走”。數百頭馬的馬群里,好走馬不過一、二匹,所以走馬就倍顯珍貴。一般來講,走馬只用來調訓參賽,絕沒有出賣的。《內蒙古紀要》云:“惟鄂博祭日,比在馬群中精選良馬乘之,是名馬並以嫻騎術者,控策以競走,藉以博得王公之名譽獎焉。”賽走馬的騎手都是成年人,特別講究壓馬走,參賽馬數一般不受限制。

鄂爾多斯賽馬

賽馬讚歌

在眾多的賽馬比賽中,鄂爾多斯賽馬是比較有特色的。在賽馬前,首先由一位有夫之婦,頭戴珠光閃爍的頭戴,手持祭祀奶桶,蘸一點聖潔的馬奶,對著天地敬獻潑散,然後一聲號令,所有的駿馬如潮湧般馳向草原的遠方。在達到終點時,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手持長長的哈達,哈達上放一個羊頭,羊頭面部摸著聖潔的鮮奶,飄飄然來到頭馬近前,潑灑鮮奶於馬身上,塗抹馬的面部,口中高唱起深沉的祝讚詞:廣眾聚集的那達慕,/神速馬賽中脫穎而出的這馬是:/脖頸上繫著龍王的彩帶,胯骨上打著經師的烙印。/大象般的頭顱,/魚鱗般的齶紋,/蒼狼般的雙耳,/明星般的眼睛,/彩虹般的尾巴,/絲絨般的頸鬢。/每個關節長滿茸毛,/每根茸毛上鎏金溢彩。/這匹天造地設的神駒寶馬喲。/把那吉祥聖潔的鮮奶抹在你的頭上。
內蒙古賽馬
內蒙古賽馬

獎賞

比賽結束後,為獲獎的馬匹和騎手頒發獎品,先由專人在台上唱頌賀馬詞,然後向駿馬身上灑馬奶酒和鮮牛奶,並授予榮譽稱號。佩帶纓子和彩綢帶,給騎手頒發證書和獎品。獎品的規格按照賽馬的口齒歲數而不同:“五歲以上跑第一的馬可以賞賜駱駝一匹,馬八匹;四歲馬應賞賜駱駝一匹,馬六匹;三歲馬賞賜駱駝一匹,馬四匹;二歲馬應賞賜駱駝一匹,馬二匹。”
賽馬奔放著草原牧人的激情,升騰著昂揚、奮發,貫通著草原熠熠生輝的文化。草原漢子的陽剛之氣因此而體現,他們的生命的博大與永恆之中升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