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溫帶草甸草原的生態安全動態及其驅動力分析

《內蒙古溫帶草甸草原的生態安全動態及其驅動力分析》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李曉兵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蒙古溫帶草甸草原的生態安全動態及其驅動力分析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李曉兵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選擇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我國北方溫帶草甸草原為研究對象,在野外植物群落和土壤調查數據、遙感影像、氣象數據、社會經濟統計數據、基礎地理信息等多源數據的支持下,針對草原退化這一影響草原生態系統生態安全的典型問題,分析近15年來草甸草原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變化,分析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變化、社會經濟發展等對草原生態系統的綜合影響;集成自然、社會和經濟三方面構建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區域生態安全評價模型,構建區域生態安全綜合評價指數,評價區域生態安全狀況及動態;定量分析並厘定氣候變化、土地利用變化和社會經濟發展對區域生態安全的影響。

結題摘要

通過已建立多年的草甸草原生態系統退化系列樣地,利用群落野外觀測、遙感反演模型和積累的植物群落樣方野外實測數據,揭示草甸草原生態系統的植被蓋度、生物量、NPP和土壤物理化學性質時空變化特徵。結果表明:植被蓋度的空間分布格局呈由東向西逐漸減小,由北向南逐漸增大的趨勢。NPP和生物量表現出與植被蓋度相似的空間分異規律。 利用研究區的氣象觀測資料,分析氣溫、降水變化的時空分異規律,闡明區域氣候變化的特徵。採用多時相遙感影像變化檢測技術,進行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監測。結果表明:鄂溫克族自治旗近30年氣溫以0.498℃/10a的速度快速升高,年均降水量以2.35mm/a的趨勢下降。在整個研究時段中,居住用地的年變化率最大,耕地的土地利用變化速度次之。 從兩個空間尺度進行了生態安全的評價:尺度1:以內蒙古自治區為研究區域,將生態安全、生態足跡和能值理論有機結合,構建“能值-生態足跡模型”,同時引入生態壓力指數,對內蒙古自治區生態安全狀況進行評估和動態分析,運用灰色預測模型對生態安全狀況進行預測,並提出保障區域生態安全對策。結果表明:內蒙古2001-2010年均出現生態赤字,總體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生態壓力指數增長趨勢明顯。2011-2020年,生態赤字和生態壓力指數持續增大,生態安全處於極不安全狀態,如繼續發展,內蒙古未來十年生態環境將繼續惡化,因此,必須採取大力推行生態恢復和建設,提高生態承載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資源利用率等措施,促使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尺度2:以典型草甸草原—鄂旗為研究區域,基於壓力-狀態-回響模型構建出生態安全評價的指標體系,運用層次分析法確定了指標權重,分別採用乘算模型和模糊評價法計算了研究區不同時期的生態安全綜合指數,對評價結果從像元、行政區劃單元以及土地利用格局尺度上進行了橫向和縱向比較分析,揭示了生態安全的時空分異規律。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生態安全變化的驅動因子,並分析了研究區生態安全對土地利用/覆蓋變化的回響機制,提出基於土地利用格局的生態系統管理對策與措施。草地沙化、過度放牧以及不合理的草場利用使草原嚴重退化的主要因素;人口的急劇增加和建設用地的擴張,使大量的草地資源被損耗,導致草原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嚴重影響了草原生態系統的質量和功能;針對保護草原生態環境而實施的圍欄封育等項目,對草原生態安全的維護起著積極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