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

內蒙古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內,是以烏力吉沐淪河、沙里河流域濕地為主體,集濕地文化和遼文化為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濕地公園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103公里,總面積4674.83公頃,其中濕地總面積3276.80公頃,濕地率70.09%。濕地類型主要為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濕地公園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個功能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內蒙古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 
  •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 
  • 面積:4674.83公頃 
  • 級別:國家級 
  • 管理單位巴林左旗林業和草原局 
  • 批准時間:2016年 
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土壤,氣候特點,水文,資源情況,植物資源,動物資源,開發建設,歷史人文,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內蒙古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巴林左旗境內,以烏力吉沐淪河為主體,由烏力吉沐淪河及其支流沙里河構成,將沙那水庫和沙里河、遼上京遺址全部納入濕地公園規劃範圍,涉及三山鄉、富河鎮、碧流台鎮、十三敖包鎮、林東鎮、查乾哈達蘇木等 6 鄉鎮(蘇木),地理坐標為北緯43°42′36.36″~44°38′21.12″,東經119°0′15.58″~119°27′2.60″。規劃範圍:北起富河鎮太平屯,與烏蘭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直接相連;南至查乾哈達蘇木阿日寶力格嘎查;西起富河鎮海力吐村約爾亞嘎查,與烏蘭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直接相連;東抵烏力吉沐淪河與沙里河的交匯處(G303),東西寬約35公里,南北長約103公里。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4674.83公頃,其中濕地面積3276.80公頃,濕地率70.09%。
內蒙古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

地形地貌

濕地公園位於大興安嶺新華夏系南西端東側,地質構造屬於天山-陰山東西複雜構造帶北緣,山體以花崗岩、火山岩及砂板岩為主,地貌以山地、河谷盆地、窪地為主。區域內的山體主要由燕山期花崗岩、侏羅系火山岩及零星出露的二迭系砂板岩組成,區內侵入岩分布廣泛,多為燕山期侵入體,以花崗閃長岩為主,二長岩、石英閃、長岩次之。總體地貌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北面地勢較陡,分內蒙古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項目環評報告書106布了較多的山溝和沖谷,形成了以山地為主的地貌,南面較平緩,形成了以河谷、窪地等為主的地貌,海拔高度在 800—1500m 之間,屬中低山和丘陵河谷地形。公園範圍內主要有山地、河谷盆地、窪地等地貌。
濕地公園功能分區圖濕地公園功能分區圖

土壤

濕地公園規劃區土壤類型主要以潮土、栗鈣土為主,兩者占比超過了 93%,其中潮土面積最大,占比65%,其次為栗鈣土,占比為 28%,風沙土雖然占比較少,但集中分布在沙里河上游。

氣候特點

濕地公園處於溫帶半乾旱區,屬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特點是:四季氣候明顯。春季多風,蒸發量大,多乾旱。夏季短而炎熱,降水較多。秋季涼爽,無霜期短。冬季漫長而寒冷。多年平均降雨量為 371.99mm,一年中降水多集中在 6-8 月份,多年平均蒸發量為 1523.25mm,多年平均溫度為 6.21℃,多年平均濕度為 49.63%,寒冷而乾旱。極端最高氣溫40.2℃,極端最低氣溫-31.8℃。多年平均日照時數為3043.24h,光照充足小時,無霜期90-135d。一般9月中旬出現霜凍,北部和西部最早在9月初可見初霜。無霜期從南到北遞減,南部隆昌地區為120-135d,中部林東地區為115-130d,北部浩爾吐地區為107-115d,北部壩口地區僅有90d。本地區主導風向為西北西風,多年平均風速為 3~4.2m/s,多年最大風速為24.0m/s。
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

水文

濕地公園主要水體為烏力吉沐淪河及其支流沙里河。
烏力吉沐淪河屬遼河西源西遼河支流新開河的支流,發源於巴林左旗北部烏蘭達壩北側的巴顏烏蘭峰,匯集橫河、烏蘭達壩河、乾支嘎河、浩爾吐郭勒河、沙里河等,經阿魯科爾沁旗和通遼市扎魯特旗,注入新開河,最後匯入西遼河,總長度 458km,總流域面積 27917km2,在巴林左旗境內長度 124km,流域面積5900km2,占全旗流域總面積的 90%。該河由西北向東南流經該旗全境,河段上遊河床比較窄,河底坡度為 2‰~7‰,自然落差 320 多米,平均流量 13.45m3/s,汛期最大流量 302m3/s,水質良好。以沙那水庫為界,烏力吉沐淪河被分為兩段,沙那水庫以上河段河道現狀及生境良好,沙那水庫以下河段局部區域存在人為干擾,生境有一定的破壞。
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
沙里河位於巴林左旗旗政府所在地林東鎮的南部,發源於巴林左旗境內查乾蘇木阿布拉格嘎查的三道溝梁,從發源地起一直經過沙丘地帶,全流域植被破壞,城區段流經巴林左旗旗政府所在地林東鎮的南面。沙里河源頭由查乾哈達河、德布吐河匯合形成,流經查乾哈達蘇木、林東鎮,於林東鎮福山村蜘蛛山匯入烏力吉沐淪河,河長 44.60km,寬約 50-150m,河道底坡 4.7‰,總落差 430.0m,流域面積 645.80km2,常年流水,流域地貌以山地為主。
沙那水庫位於巴林左旗北部,距巴林左旗人民政府所在地林東鎮 53km。於1972年正式動工興建,1975年9月竣工並交付使用,所在河流為烏爾吉沐淪河幹流上游,壩址以上河長 46km,流域面積 1855km2。水庫上游左側主要支流是浩爾吐河,右側是由烏蘭壩河和乾支嘎河匯流而成的烏爾吉沐淪河幹流。其左側以牧業區為主,右側以農業區為主。在地形上除各主要支流有部分河川平地外,其餘均屬於大興安嶺山脈南麓高山丘陵區,植被較好。

資源情況

植物資源

濕地公園規劃區範圍內共有野生維管植物 57 科、181 屬、316 種。其中蕨類植物 2 科、2 屬、7 種,占內蒙古自治區蕨類植物總種數的 11.29%;裸子植物 1 科、1 屬、1 種,占內蒙古自治區裸子植物總種數的 4.55%;被子植物 54 科、178 屬、308 種,占內蒙古自治區被子植物總種數的 14.10%。濕地公園被子植物占多數,構成了濕地公園植物群落的主體,蕨類植物較少,僅有 2 科 7 種,多屬於濕地生長的木賊科植物,而裸子植物僅有人工油松 1 種,符合河流型濕地群落多樣性較低的特點。
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

動物資源

濕地公園分布有野生脊椎動物60科207種,其中,包括黑鸛、丹頂鶴、玉帶海雕、蓑羽鶴、鴛鴦、大天鵝、白琵鷺等國家Ⅰ、Ⅱ級保護動物22種,具有大興安嶺南段和松遼平原區域動物地理分布混合的典型性特點。

開發建設

2016年12月30日,國家林業局發布《關於同意天津薊縣州河等134處濕地開展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工作的通知》(林濕發〔2016〕193號)檔案,批准設立內蒙古巴林左旗烏力吉沐淪河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歷史人文

濕地公園歷史文化資源雄厚。所在地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契丹·遼文化的發祥地,現已發現不同歷史時期的各類文化遺存818處,其中契丹遼文化遺存700多處,是濕地公園內主要文化遺存。其他還有紅山文化、富河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遺存以及蒙元文化,歷史文化悠久。
遼上京遺址遼上京遺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