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博議

《內經博議》,醫經著作,4卷。清代羅美(澹生)撰。刊於康熙十四年(1675年)。此書系將《內經》中一些主要內容選編成冊。分天道、人道、脈法、針刺、病能、述病6部分,每部又分若干篇。羅氏以“天人合一”之旨闡述生理,據《內經》原文以論述病理、診斷和治療,於分析經義時參考各家注文,並予以發揮,為學習《內經》另闢蹊徑。

基本介紹

  • 書名(異名):《內經博議》
  • 作者:羅美(澹生)
  • 成書年代:清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本書系羅氏綜合《內經》主要學術內容,並結合其研究心得撰寫的醫論集。

流傳版本

現存清代吳門馬秀夫抄本及《珍本醫書集成》本等。

作者簡介

羅美,清代醫家。字澹生,別字東美,號東逸。新安(今屬安徽)人。僑居虞山(今江蘇常熟)。為康熙年間名儒,兼習岐黃術。著《古今名醫方論》四卷(1675年)、《古今名醫匯粹》八卷(1675年)。前者集前人效方及自訂方一百三十餘首,方末附明清諸家名醫之方論,議方較詳盡,選方切於實用,後者輯元、明、清諸名醫醫論、治驗,分醫論集、脈要集、病能集,綱目清晰,學宗薛立齋、張景岳。世傳《名醫彙編》四卷即節抄此書而成。又精研《內經》,撰《內經博議》四卷,分天道、人道、脈法、針刺、病能、述病六部,廣參諸家,闡釋經義,頗有見地。

書評、序言

題辭
儒可無用乎?耳目心思等之木石,百年為可悼也。儒可有用乎?兵刑錢穀紹之職司,一時為可鄙也。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求所謂卓然自命,上不溷君王而下不委諸草莽者,其在岐黃之業乎?夫岐黃之業,談何容易。不知陰陽消長之理者,不可與言醫;不知死生變化之故者,不可與言醫;不知草木蟲魚邱陵牝牡之性情者,不可與言醫;不知古今異宜剛柔互用應變合於秒忽者,不可與言醫。若是則五經四子之書,醫之宗旨也;二十一史前後成敗君臣興廢之所由,醫之證據也;與夫諸子百家零星傳記雜出於飲食藥石之書,醫之雜俎也。宰相須用讀書人,國醫須用讀書人。如是而儒之一生,無用不等之木石,有用不綴之職司,休德令聞而擅其美,豈不重賴夫醫也耶?醫之不可易言,儒之不可易言也。余性鄙寡交,不樂輕與人,人不屑吾與。猶憶總角時,郡中得交羅君淡生,即今之東逸也。探所得細繹胸中經史袞袞可聽,旁及古文本學,皆可法知其非常人。未幾陵谷變遷,隱見於煙雨蓬茨之下,名可得聞,跡不可得見,如是者三十年。君之讀書樂道,視壯年又何如?而《內經博議》諸書出矣。人謂與東逸先生同時朝夕討論不倦,所重豈在區區。余曰:“儒之無用者如彼,有用者又如此。百歲而後,其欲尚有東逸者,非博議諸書,又焉足千古哉?”
友弟石年趙汝揆拜書

章節目錄

卷之一天道部
天地陰陽大論
其氣三論
六節五制生五論
正六氣說
為運為氣五六說
五運說
司天說
地上三陰三陽說
天道或問五則
天道六氣中見論
地理六節位下六承論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氣化論
卷之一人道部
人道大陰陽疏
心腎論
君相二火論
衛氣論
五臟五主論
五臟苦欲論
六腑說
太沖三焦論
奇經八脈原
二十七氣疏
十二經不並拈說
卷之二脈法部
脈原
脈診總論
胃脈論
診法論
附論一
附論二
附論三
卷之二針刺部
十二原髒井木腑井金釋
十乾納臟腑之謬辨
卷之二病能部
手太陰肺臟病論
手少陰心臟病論
足陽明胃腑病論
足太陰脾病論
足少陰腎臟病論
足厥陰肝臟病論
太陽經絡及膀胱病論
氣交外感病論
厥陰歲氣病疏
少陰歲氣病疏
太陰歲氣病疏
少陽歲氣病疏
陽明歲氣病疏
太陽歲氣病疏
奇恆病論
沖病論
任病論
二維病論
帶病論
卷之三述病部上
陰陽第一
虛實第二
寒熱順逆第三
風寒邪氣熱病第四
卷之四述病部下
厥逆痹病第五
瘧痿咳病第六
卒痛腸如瘧積消癉病第七
疝伏梁狂癲癇黃膽血枯病第八
附錄
張子和九氣感疾論
繆仲醇陰陽臟腑虛實論治

內容簡介

全書分天道、人道、脈法、針刺、病能、述病六部,載錄其專題發揮之醫論五十九篇。卷一列天道、人道兩部,探討《內經》五運六氣、陰陽五行及臟腑經絡等醫學理論;卷二載脈法、針刺、病能三部,分別考究《素問》與《靈樞》中的脈診、針法以及臟腑、三陰三陽歲氣主病、奇經八脈之病候病機;卷三卷四為述病部,將《內經》散見之病症合而述為病情八章,總以陰陽虛實為辨,溯病源、審病勢、察始終而揆逆順,俾後學得所指歸。書末附有“張子和九氣感疾論”、“繆仲醇陰陽藏府虛實論治”。本書之特點有二:其一,在研究方法上摒棄以經解經、隨文詮釋及輯注類纂等傳統研究方式,採取以《內經》學術理論體系為框架的分部類從方式專題闡發經旨奧義,使其研究心得與《內經》旨意相互滲透而渾然一體;其二,對《內經》運氣學說、臟腑病機、奇經八脈諸理論的闡發,特別注重結合臨證體驗而加以貫穿會通,每多發前人所未發者。如其論天道陰陽之變,則有氣交外感主病之疏,強調外有運氣之感,原各有內氣之應,非可止以外邪治之;其論五行,相制為生,則有五臟五主之論,主張養心莫若補腎、保肺莫若寧心、調肝在於斂肺、扶脾在於達肝、滋腎在於保脾,使相剋之道轉而相生;其論神機,更有神轉不回之論,分別從陰陽開闔、四時五行、臟腑授氣相生、經絡營衛運行等方面闡發其出入機轉,強調於此察病而觀其死生間甚,思過半矣;其述諸髒病能,更有肝衰與亢則為諸髒殘賊之說,強調肝之有餘非有餘,力斥“肝無補法”之謬,等等。

影響評價

清代醫家葉霖稱“運氣之學白首難窮,全元起以下數十家皆隨文詮釋,未能實有指歸,惟羅東逸之《博議》差強人意”,對本書之學術價值讚譽有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