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名家評註選刊·內經博議

黃帝內經名家評註選刊·內經博議

《黃帝內經名家評註選刊·內經博議》為清代康熙時期名醫羅美撰寫,以論文形式對《靈樞》、《素問》中有關重要命題進行闡述,多發前人所未發,是書未見刻本,流傳僅有手抄本,至民國世界書局才收入《珍本醫書集成》至今未見單行本發行。今以清代抄本為底本,重新校勘。

基本介紹

  • 書名:黃帝內經名家評註選刊•內經博議
  •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 頁數:372頁
  • 開本:32
  • 品牌:學苑出版社
  • 作者:羅東逸 孫國中
  • 出版日期:2010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773627X, 978750773627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名家評註選刊:內經博議》是由學苑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作者:(清)羅東逸 校註:孫國中 方向紅

圖書目錄

卷之一
天道部
天地陰陽大論
其氣三論
六節五制生五論
正六氣說
為運為氣五六說
五運說
司天在泉說
地上三陰三陽說
天道或問五則
天道六氣中見論
地理六節位下六承論
辨君火以明兼退行一步不司氣化論
人道部
人道大陰陽疏
心腎論
君相二火論
衛氣論
五臟五主論
五臟苦欲論
六腑說
太沖三瞧論
奇經八脈原
二十七氣疏
十二經不並拈說

卷之二
脈法部
脈原
脈診總論
胃脈論
診法論
附論
陽密乃固論
氣歸權衡論
神轉不回論
針刺部
十二原髒井木腑井金釋
十乾納臟腑之謬辨
病胎部
手太陰肺臟病論
手少陰心臟病論
足陽明胃腑病論
足太陰脾臟病論
足少陰腎臟病論
足厥陰肝臟病論
太陽經絡及膀胱病論
氣交外感病論
厥陰歲氣病疏
少陰歲氣病疏
太陰歲氣病疏
少陽歲氣病疏
陽明歲氣病疏
太陽歲氣病疏
奇恆病論
沖病論
任病淪
二維病論
帶病論

卷之三
述病部上
陰陽第
虛實第二
寒熱順逆第三
風寒邪氣熱病第四

卷之四
述病部下
厥逆痹病第五
瘧痿咳病第六
脹猝痛腸澼如瘧積消癉病第七
疝伏梁狂癲癇黃疸血枯病第八

附錄
張子和九氣感疾論
繆仲醇陰陽臟腑虛實論治

內經校勘隨筆以下諸文均為點校者撰寫
校勘舉例
“搏、搏”辨析一
“匱”字辨析
“卒、猝”辨析
“令尖如挺”考議
“絡卻”穴名辨真
“跗陌”穴名辨真
《玉機真髒論》正名
“逢寒則蟲,逢熱則縱”辨
《內經》避諱字初探
《易經》與三陰三陽
易學八圖
後記

文摘

以陰接陰於腹,以陽接陽於頭。三陰轉而人陽於手之指,三陽轉而人陰於足之趾,此以陰入陽,以陽人陰,無所不到,所謂通行直行為經者也。乃其間有交絡者,有支分者,則六陽經之自頭,每各下入缺盆,內屬以絡五臟。而五臟之經,亦每各上行至喉,至目系,至舌本,至顛頂,此屬正經之旁行,不當隧道之沖,即所以為絡也。
然而旁行之絡,實交於身,而五臟六腑,又有其專精盛氣之所會,其會又各有至所,如公孫,大包、虛里、期門等,為經別之十五絡。此絡之大且盛,未嘗不如經,而以其旁行別出,不當隧道,故為經別,亦為絡也。
經正六合者,經正以臟腑,各有本經地分,自隧道通行外,其旁地分,正自有餘,其地更有支流分委,或自屬本經,亦自與本經之表里陰陽相接,此自為表里之合。其合凡六,臟腑自會也,此合既不當隧道,特以本經地分,壤地相屬而合,故非經別,乃經正也。由前十二經暨十五絡,與各經之六相合,共二十七氣。以通行周遍於一身,而凡迴環之氣,盛會之所,皆在斯矣。
至於五腧、六原、四關,從其手足,正隧道扼要之處。蓋十二經原皆起於手足之十指,此皆各有臟腑專精之所起、所流、所人也。於是各為井、榮、腧、經、原、合,髒五腑六以紀之,而總不出四關,以治臟腑之有疾,則所謂扼要者名關耳。大約經絡脈行兼有二義,一以呼行三寸,吸行三寸,其流行日夜為五十營者,法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為占,此從其流行者言也。其起發井、滎、腧、原者,以五臟六腑之地分為占,此與氣口之寸關尺同占其居者,以卜其髒,此從其不流者言也。唯脈之精義,流者與不流者俱現,是以獨守經隧,以占百病,固莫精於此矣。

序言

振興中醫,必須從繼承抓起。沒有對前人理論經驗的認真學習,就談不上真正的繼承,沒有繼承,就不可能有創新,從而也就不存在什麼發展。學習、繼承、創新、發展,是中醫立足於世界醫學之林的四步歷程,其中學習、繼承又是基礎,它是中醫發展的源頭活水。
學習繼承必須有一個準確的定位,要想定位準確,首先應該弄懂中醫是一個什麼東西,搞清這一點,也就找到了中醫的立足點和學習中醫的切入點。中醫的本質是“天人合一”之學,這是中醫的立足點,天人合一的理論核心是“陰陽五行學”,它是中醫的靈魂,中醫的理、法、方、藥,無一不被它籠罩其中,這是學習中醫的切人點。從這個大門而人,就踏上了中醫研究的康莊大道。
陰陽五行學是一個網路天地的大系統,這個大系統的發端,又在五運六氣,明白五運六氣,是掌握陰陽五行學的基石。實際上幾十年來的中醫教學,並沒有忘記這一點,打開《中醫基礎理論》教材,哪本書中沒有提到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