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畫(廣東內畫)

內畫(廣東內畫)

內畫(廣東內畫),廣東省汕頭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廣東內畫是一種傳統的工藝美術,它運用中國畫的構圖、筆墨、設色技巧,在玻璃瓶內壁上反手作畫,形成獨特的藝術奇觀。廣東內畫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由吳松齡始創,其畫風受到嶺南派畫風的影響,線條纖秀,色彩濃艷,表現內容豐富多彩,納山光水色、飛禽走獸、古今人物、奇花異卉於瓶器內壁,有“奇特的繪畫藝術”之譽。廣東內畫憑藉獨特的玻璃瓶造型、瓶外描金加彩裝飾效果、彩繪與設色技藝及彩繪工具而獨樹一幟,卓然成派。

2008年6月7日,內畫(廣東內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Ⅶ-1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內畫(廣東內畫)
  • 遺產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廣東省汕頭市
  • 遺產類別:傳統美術
  • 遺產編號:Ⅶ-15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藝術特徵,主要特色,製作工序,題材作品,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瓶內畫,也稱“內繪”“里畫”,它以中國畫的構圖、筆墨、設色,在玻璃瓶內壁上反手作畫,被視為特種工藝。瓶內畫從鼻煙壺發展而來,清代時發源於北京,後流傳於山東、河北等地,逐漸發展成為京、魯、冀、粵四大流派。汕頭瓶內畫是粵派的代表,其形成於20世紀70年代初,由吳松齡始創。廣東內畫以其獨特的瓶器造型、特別的繪製工具、瓶外裝飾和彩繪技藝與設色而別具一格,具有嶺南地方藝術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因吳松齡多在自己的作品上署其原畫室名“桃江”,國際鼻煙壺協會又稱廣東內畫為“桃江畫派”。
內畫(廣東內畫)
廣東內畫
在吳松齡的傳授下,廣東內畫隊伍不斷擴大,到1985年已經形成了一個擁有63名專業人員的汕頭市特種工藝廠,每年完成瓶內畫鼻煙壺4700個,產品大部分出口。
20世紀80年代,廣東內畫發展到鼎盛時期。
20世紀90年代,由於現代工業、商業經濟衝擊等原因,廣東內畫日漸式微,從業群體紛紛各謀出路,以至於被列為廣東省八大民間工藝拯救項目之一。

文化特徵

藝術特徵

廣東內畫在藝術處理上以嶺南派藝風為主導,畫面以中國畫工筆畫技法為基礎,以山水、花鳥、走獸、人物為主要題材,用筆纖細,運筆行線細如毫髮,刻劃傳神,重彩濃墨,層次分明。在瓶壺的外觀處理上有瓶壺本色與在瓶身上以金線、琺瑯圖案做外裝飾二種。瓶壺本色的內畫壺由於有乳白的底色,多用淡墨淡彩,具有高潔典雅的特徵;瓶身有金線、琺瑯做外裝飾的內畫壺多用重墨重彩,和瓶身金碧輝煌的圖案外裝自然相映生趣,渾成一體,華貴絢麗。廣東內畫山水畫力求畫面豐富繁美,山巒重疊,煙波繚繞,小橋流水,高閣重台,藝趣橫溢;花鳥走獸類則求色彩絢麗,生動有致,千姿百態,不拘一格;而人物畫題材力求刻劃傳神,百鬢千絲、筆筆清晰,仙姿逸態,撲朔迷離。

主要特色

廣東內畫與京派、冀派、魯派合稱中國四大瓶內畫,但在作畫工具、繪畫技法、構圖形式,到瓶體造型、瓶外裝飾方面,廣東內畫都明顯異於京派、冀派以及魯派。
內畫(廣東內畫)
廣東內畫
在工具上,京、冀、魯派瓶內畫都用直筆作畫,吳松齡於1986年研製出一種曲筆,選用鉛絲製成彎勾形的筆桿,在筆尖處鑲上柔軟而富有彈性的狼毫描筆。如此一來,其筆法與普通平面作畫更為接近,更易於作業。
在瓶胚上,中國其他派別的瓶內畫幾乎都用扁平形狀的瓶子,吳松齡開創了新的瓶胚,以圓潤悅人的圓形為主,造型細分為梅膽、棒槌、觀音、魚尾、盾、橄欖、蘿蔔等形狀,小的高度只有5厘米。
在裝飾風格上,中國其他地方瓶內畫,特別是北方瓶內畫,線條勁健、色彩純樸,整體上具有端莊、樸素、大方的藝術風格。而廣東內畫的畫面深受嶺南派畫風影響,線條纖秀,色彩濃麗典雅。更重要的是,國內其他流派的瓶內畫,通常只有畫面創作,沒有其他裝飾。廣東內畫則突破局限,內外裝飾結合,將作品的裝飾分為“畫面”與“外裝飾”兩項。一件完整的汕頭瓶內畫作品,除了有內畫裝飾外,壺外還描以金線、加以琺瑯彩,以營造多層次、立體感的金碧輝煌、瑰麗多彩的獨特格調。

製作工序

製作工具
廣東內畫的作畫工具為吳松齡研製的彎曲型畫筆,筆頭以鐵線做成彎曲形,尖端安上狼毫,以竹作筆桿,整體呈彎曲狀,便於運筆於瓶內壁作畫。
製作步驟
內畫(廣東內畫)
廣東內畫
廣東內畫的製作的基本步驟為:瓶外描金,用金水在瓶外壁描繪花邊圖案,後風乾、烘烤;瓶內磨模,用鐵線黏合石粒,在瓶內按經緯線把內壁摩擦均勻,後洗淨晾乾;瓶內作畫,構思腹稿,內壁畫線、筆墨渲染、上色等。瓶外壁裝飾吸收景泰藍的琺瑯彩和潮汕彩瓷的描金技藝,內壁畫既借鑑京派的工筆重彩,又多採用嶺南派國畫技法,把水彩色、國畫色、油畫色融於一壺,線條纖秀,色彩濃艷,形成廣東內畫內外結合、渾然一體、金碧輝煌、華貴絢麗的特有風格。

題材作品

廣東內畫畫面以中國畫工筆畫技法為基礎,以山水、花鳥、走獸、人物為主要題材,用筆纖細,刻畫傳神,重彩重墨,層次分明,其代表作品有《百鶴圖》《百馬圖》《達摩面壁圖》《史湘雲醉臥芍藥》《八仙過海》《江山如此多嬌》《黛玉葬花》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廣東內畫是民間藝術家智慧的結晶,它全部採用手工製作,具有藝術特色及地方風格,為工藝美術史和嶺南繪畫的研究提供了獨特的案例。
內畫(廣東內畫)
廣東內畫
傳承狀況
由於內畫製作技藝難度大,要求高,習藝周期長及待遇收入低等原因,廣東內畫藝術已經出現後繼無人、瀕臨失傳狀態,亟待採取切實有效的保護措施。
傳承人物
賴乙寧,男,1953年生。高級工藝美術師,師承粵派內畫創始人吳松齡,有30多年從事內畫的豐富經驗,其作品曾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並赴新加坡、菲律賓及香港展覽。
吳澤鯤,男,1948年生。工藝美術師,自幼即隨其父粵派內畫創始人吳松齡學習內畫,有從事內畫30多年的豐富經驗,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的各類展覽,並被選送英國、法國、澳洲、科威特、巴林、賽普勒斯等國及港、澳等地展覽。
保護措施
吳松齡與兒子吳澤鯤在汕頭市工藝美術研究所(後改為“特種工藝廠”)先後培養出內畫藝徒35人,使廣東內畫得到傳承。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汕頭市工藝美術學會獲得“內畫(廣東內畫)”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內畫(廣東內畫)項目保護單位汕頭市工藝美術學會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2年10月,廣東內畫在“兩岸城市藝術節——廣東城市文化周”中展出。
內畫(廣東內畫)
廣東內畫
2013年2月,廣東內畫在汕頭市文化館舉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展示活動中展出。
2017年12月,廣東內畫在“潮湧香江”藝術展覽中展出。
榮譽表彰
1979年,吳松齡的廣東內畫作品《百鶴圖》《百馬圖》獲得廣東省工藝美術二等獎。
《達摩面壁圖》《史湘雲醉臥芍藥裀》《八仙過海》《江山如此多嬌》《黛玉葬花》等廣東內畫作品曾獲得廣東省創新設計二等獎。
賴乙寧的廣東內畫作品《駿馬圖》《百子圖》《百鳥朝陽》等曾獲得廣東省第三屆民間工藝美術精品展和省傳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銀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